《古诗两首〈石灰吟〉〈墨梅〉》教学设计
2016-06-30査莉敏
査莉敏
一、 揭题导入,朗读正音
1.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石灰吟》和《墨梅》。
2. 石灰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白色,由石灰石烧制成的材料。“吟”什么意思?(预设①: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赞颂。)
3. 我们有没有背过古诗中有“吟”字的。
(预设①:《暮江吟》《游子吟》)
4. 那《石灰吟》是什么意思?(赞颂石灰)
5.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① 粉骨碎身 不是粉身碎骨。② 焚烧的“焚”墨痕的“痕”都是前鼻音。)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入问题,由生活实际出发,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和感觉,是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也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 检查预习,粗知诗意
1. 指名读古诗,强调节奏。
2. 了解诗人。用简短的语句介绍查找的资料
(预设1:于谦:明朝人,为官清正,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预设2:王冕:元末明初人。靠自学成为画家、诗人。尤善画梅,人称“画梅圣手”。这首墨梅就是题写在画上的诗,叫作——题画诗。)
【设计意图】在这一个教学板块中,将读懂“诗意”作为重点。其次,了解作者才能感知诗意,所谓“诗品即人品”。教师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并给予有重点的指导,同时将倾听、感悟等学习方法贯穿在读中,为后面的读做好了准备。
三、 精读《石灰吟》,梳理学法
1. 读了《石灰吟》,对石灰有哪些了解?
(预设1:石灰要经过开采石灰石、烈火焚烧、最后要碎成粉末;石灰的品质是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 在读诗时,我们的眼光会被这三个词语、十二个字牵动,这三个词语点明了石灰产生的过程。(出示: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集体读)
3. 结合图,感情渲染介绍石灰的一生。
4. 看到这12个字,你有什么想说的?
5. 可是,诗人并不是想让我们慨叹石灰的不幸。请关注这样两个词:若等闲,全不怕(点红)。你读出了什么?(预设1:坚强不屈、顽强……)
6. 出自深山的它们,在千锤万击中经受住了考验,烈火焚烧若等闲,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这一切为的是什么?(要留清白在人间)
7. 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
8. 结合于谦生平,说说他的志向。找石灰与他的志向之间的联系。
9. 于谦借石灰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托物言志”。
10. 背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呼唤预设下的生成。一句提醒语:“这首诗仅仅是在写石灰吗?”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学生知道写的不仅仅是石灰,还暗含着诗人自己,明白了他写诗的目的。这样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辨证统一地进行教学,使诗背后的意蕴得以充分地展现。
四、 总结咏物诗特点,小组合作学习《墨梅》
1. 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咏物诗的方法。预设:通过读诗,了解物的特点和品质;感悟联系诗人经历故事想表达的情感或志向;抓物与人之间的联系。
2. 用刚刚总结出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读懂第二首诗《墨梅》。(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3. 交流汇报:
(预设①墨梅特点:花开得很清淡,高雅。颜色素净,清香阵阵;② “清”清高、有一种清廉,有一种高洁的意思;③ 王冕的志向:淡泊名利,坚贞不屈,不愿同流合污。)
4. 背诵《墨梅》。
【设计意图】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对咏物诗的学习方法进行回忆和梳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合作学习。
五、 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两首咏物诗,其实我们读过背过的还有许多。因为有了咏物诗,世间的万物才会别有一番滋味入诗来,它能折射出不同诗人的不同人生。希望同学们用所学的方法,去重读那些咏物诗像《梅花》《竹石》《马诗》,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