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情境铸就语文航船上的“压舱石”

2016-06-30施建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压舱石诗性母语

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相比,肩负的任务要多得多。《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及的语文学科需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语文素养”就多达十多项。诚然,这些素养都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并着力培养的。但头绪过多,往往会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成效。那么,语文的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才是语文这艘航船上的“压舱石”呢?

对于语文核心素养,人们往往从自身学语文的感受出发来理解,因而强调的侧面不尽相同,有的强调积累运用,有的强调方法习惯,有的强调语感能力,有的强调人文修养,有的强调思维品质,有的强调审美情趣……到目前为止,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似乎尚未有一种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表述。当然,这是探究事物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现阶段我们该怎么做?我个人觉得,可以从汉语的本质特点出发,抓住语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来培养。而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汉语的特征、素养的特点和情境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并高度契合,可以说,优化的情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最佳“孵化器”。具体说来,我们的做法主要有四点:

一、 以整体和谐的情境彰显汉语的“母性”,奏响“交响乐”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必然具有“母性”,其中不仅有语文知识,还有见识与情意、志向与气韵……优化的情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有形象,有知识,有内涵,有美感……情境中的各种元素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情境中学习,学生既可以感受到母语的芬芳,又能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塑造。

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是一首气势宏伟的诗篇。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横铁索寒”两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时,我用简笔画勾勒出“水拍云崖”的画面,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幅险景,继而提出,既然看到的是一幅险景,那么红军战士心中怎会感到“暖”呢?然后通过录音故事,引导学生体会红军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理解“暖”的含义。在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让学生看着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挂图,听着猛烈的枪炮声,想象红军强攻泸定桥时激战的场面,再引导学生按桥上、桥头、桥下的顺序描述想象的情景,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当时战斗的惨烈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懂得了“暖”和“寒”的意思,感受到了“暖”和“寒”透出的“暖意”和“寒气”,体会到了诗人用词的精妙,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感召与滋养。

虽说培养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我们聚焦于语文的关键能力,但我们不能将核心素养等同于“双基”,因为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原初性、本源性,它并不是由某种单一元素构成的,而是带有“混沌”的性质。学生学习母语,不同于学习外语,母语教学除了要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外,必须引导他们体会母语的丰富内涵,而整体和谐的情境,使语文教学奏响了一曲“交响乐”,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间,既感受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又得到了情感上的熏陶与感染,使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美好的心灵家园。

二、 以丰盈灵动的情境展现汉语的诗性,绘制“彩云天”

汉语具有诗性特点,其根源则在于古人认识世界的态度。“观象取物”“以象喻义”的认知态度,给语言留下的印迹必然是隐喻的、具象的,活生生的。而一直以来象形文字的使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促使汉语表达时呈现出重形象、重神韵的特点。这些特性使得汉语与人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更抵近人的心灵,更崇尚简约雅致,自然也就更具“诗性气质”。而优化的情境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也就成了展现汉语诗性的绝好途径。

《世界多美呀》是苏教版一年级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借一只刚出生的小鸡的口吻,叙述了它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从文本特点和儿童心理出发,让学生担当小鸡的角色,先体验小鸡睁开眼时看到的黄颜色的世界;接着,让学生将双手的食指靠在一起做“尖嘴”,一起“啄蛋壳”,并利用多媒体展现蛋壳上出现不规则小洞眼的过程,且在晃动的小洞眼中呈现蓝天、碧水、绿树;然后,引导学生凑近小洞眼观看外面的世界;接下来,让学生像小鸡一样使劲儿“撑破蛋壳”,并将一个多彩纯美的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用小鸡的视角,说说看到的新奇美好的景象……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角色的担当,多媒体的运用,使得学生仿佛亲历了小鸡出蛋壳观世界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惊讶、有趣、美好的情感体验。这样化“文脉”为“境脉”,充分展现了文本的多彩世界,催开了学生心田的满园花朵。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在中小学课程中占的课时是最多的,但在上了那么多的语文课后,真正喜欢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生却不多。这对我们广大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讲,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无论对语文核心素养怎样聚焦和筛选,爱母语的情感则一定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元素之一。缺少对母语的基本情感这一元素的核心素养一定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诗性是汉语的基因,也是汉语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美语言的关键。学生普遍不爱语文,其原因并不是汉语没有可爱之处,而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能将汉语的“万千气象”展现出来。相反,枯燥乏味的、机械的、应试性训练,不但让汉语的诗性品质荡然无存,反而令语文变得“面目可憎”。而丰盈灵动的情境循着文本中的线索、事件、人物、景色,将优美的文字化作绚烂的“彩云天”,学生在情境中可以充分感受汉语的内涵与活力、文采与气韵,以及飘逸、跃动的色彩……我想,渐渐地,学生一定会成为语言上的“美食家”。

三、 以言意融通的情境回归汉语的根性,锻造“主心骨”

“根”即“本”,“根性”即“本性”。汉语历史性地保存着民族文化的踪迹,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成为延续历史与未来的血脉。汉语以意会而相连,以事理而相合,凸显出意合性。根据文本内容创设的言意融通的情境,可以在言与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本的主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寻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情意的,增强言语学习的“通透感”。

老舍先生所写的《我们家的猫》是一篇充满情趣,充分体现作者对家中的猫深深爱意的短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写猫既老实又贪玩,虽贪玩却尽职,突出了猫的古怪。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猫古怪的特点,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展开想象,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简笔画勾勒出了猫的三种情态,然后抓住文中的相关词语,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比如,在学习“尽职”这一部分时,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猫工作尽职的“屏息凝视”一词;接着,让学生对照着简笔画,抓住猫的眼睛、耳朵、爪子、尾巴等描述猫“屏息凝视”守在洞口的样子;然后,让学生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一分钟的感受,再与课文中“一连几个钟头”进行对比,体会猫对工作的尽心、认真;最后,启发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这样作者笔下的猫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学生眼前。

在古代语文教育理论中,有一个字受到了人们普遍的重视,那就是——“悟”。古人所说的“悟”,通常是指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语文材料的感知、体验,直接获得整体性认知理解的心理过程。“悟”是一种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审美体验。言与意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既合又离,既实又虚,既理性又感性,既浅显又深邃,既隐蔽又敞亮……要厘清这样的言意关系,不用心去“悟”是难于达成的。因而对于汉语学习来说,领悟力、悟性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在教者有意识地创设的言意融通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言意之间的交汇点,从而领悟到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生发的关系。在“悟”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能力渐渐“生长”起来,“聚合”成语文的“主心骨”。

四、 以延伸拓展的情境张扬汉语的灵性,培育“活性肽”

汉语是一种奇妙的精神造物,她从来都不是“死的符号”而是“活的精灵”。汉语词序灵活,组合丰富,富有弹性,变化无穷。汉语的语言之流与思维之流高度凝合。要熟练地运用汉语,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强化表达训练。情境是专为儿童学习而创设的,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穿插、适当延伸,为学生的言

语实践提供适宜的场景和特定的内容。而只有在相应的场景中能恰到好处地加以运用的语言,才可能在今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被激活并恰当运用。

苏教版小语五下《望月》一文,语言隽永、意境优美,饱含文化内涵。在教学作者与小外甥赛诗一段时,我们首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中写月亮的诗句,然后创设在江轮的甲板上观月的情境,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学生诵读、掌握文中的诗句,接着,启发学生调动过去的阅读积累,补充学过、见过的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在对课内外咏月诗句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并配以教师的语言描绘,将学生带入不同意境的月夜场景,让他们尝试着选用这些诗句描绘眼前的景象。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但巩固了本课所学的描写月亮的诗句,而且使课内外两部分诗句实现了融合,并以新的“图式”贮存于脑海之中。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主要看什么?当然是看其呈现出来的语言面貌。那么一个人的语言面貌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我想应该看其是否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由此可见,语文能力一定是语文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情境的创设为语文能力的训练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环境”,学生在情境中掌握的东西不再是僵死的、孤立的,而是伴随形象、鲜活灵动的,是一种富有生长力的“活性肽”。

汉语母性、诗性、根性、灵性的特点,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本源性、多维性、支撑性、生长性等特征密切关联,而情境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则在展现母语的魅力、培养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认为,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完成心灵的“体认”,因而培育出来的语文的种子更“饱满”,更具生命活力,因为她们具有更优的“基因组”,更牢的“支撑点”。

(施建平,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副校长)

猜你喜欢

压舱石诗性母语
母语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母语
抱紧人生“压舱石”
能源合作是中阿关系的“压舱石”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我有祖国,我有母语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