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训练

2016-06-29唐惠忠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皮黄学戏孟小冬

唐惠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在星汉灿烂的皮黄名家系列中,孟小冬是女老生一脉的代表。更可贵的是,为求艺术真谛,她不惜牺牲自己大好的赚钱机会,向道至诚,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散千金而向道,必先认识“道”为何物。孟小冬评判眼光的确立,有一个合理的过程。她少年学戏的第一个师傅是仇月祥,属于从张二奎传至孙菊仙的那一路,保留着皮黄草创时期“时尚黄腔喊似雷”的遗风。随着艺术的逐渐成熟,剧场里的观众也从听“喊似雷”式的宣泄,逐渐懂得品咂滋味,以至于清末民初京城“无腔不谭”。从张二奎到孙菊仙的这路唱法,更适合塑造武将豪杰;而有书卷气的老生,则由谭派来演绎更为合适。

老生艺术从谭鑫培发展到余叔岩,是一个逐渐精致化、韵味化的过程。以“谭余”为主流的老生艺术,由“谭”开创,由“余”完善。孟小冬认识到这一点,从此有了明确的目标。然而欲取真经,光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她起先试图拜余的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其中原因很多,然而余叔岩的最大担心还是在艺术上:要按照自己的规格来认真教出孟小冬,那么后者必须“下挂”,也就是把以前学过的戏都“放弃”;必须按新的要求重新学习。对于余叔岩提出的条件,许多朋友担心孟小冬要打退堂鼓。

此时为1938年,孟小冬已名满京城。其日进斗金,也是情理中事。据她的侄子告知,孟小冬当时在西单租了个大四合院,把母亲和叔婶全家请来京城同住,三代同堂,主要靠孟小冬赚包银养家。然而此番,为了专心学戏,她必须在自己舞台青春期中断演出,这就意味着要失去大好的赚钱机会,那么孟家的生计以及她自己的生活方式,都会受到影响。孟小冬经过认真考虑,给余叔岩的答复是:接受条件,坚决“下挂”。如此决心和魄力,终于打动余叔岩,于是在1938年10月间师徒二人履行了正式的仪式。

以后的事态发展,就如许多文字和口耳相传的故事一样,孟在余府潜心学了五年。她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学得很慢,很扎实。余叔岩每天要抽完鸦片才有精神,因此孟小冬为了学戏往往要“耗”到后半夜。晚年的余叔岩经常罹病,孟小冬侍奉汤药,不离左右。学一出戏往往要花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经师傅验收通过,才拿出去见观众,因此她每年演出很少。在余叔岩逝世后,梨园同人把孟小冬当作余派艺术的活标本、学习余派的活渠道。1947年的“杜(月笙)寿”祝贺演出,最后两天由孟小冬以大轴出演《搜孤救孤》,马连良、谭富英等均在侧幕悉心观摩,从中揣摩余叔岩晚年的艺术思想。此刻,上海滩万人空巷,在家里聆听电台转播;而未能回到家里的戏迷则驻足街肆,聆听商店收音机的实况放送。今天,孟小冬传承的余派艺术不仅流播在大陆的舞台上,而且在港台,在欧美,在日本,这是华人京剧票房里最流行的歌声。(摘编自翁思再《散千金而向道》)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谭派艺术的兴盛,既由于剧场里的观众逐渐懂得品咂滋味,更在于当时生行系统里武生和老生的进一步分野。

B.孟小冬认识到以“谭余”为主流的老生艺术,由“谭”开创,由“余”完善,是经过两代人磨洗形成的,从此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

C.“对于余叔岩提出的条件,许多朋友担心孟小冬要打退堂鼓”一句,突出了孟小冬选择“下挂”之难和牺牲之大。

D.在余叔岩逝世后,梨园同人把孟小冬当作余派艺术的活标本,马连良、谭富英等均向孟小冬拜师学艺。

E.本文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记述了孟小冬为求艺术真谛,不惜牺牲大好的赚钱机会而潜心学艺的艰苦历程,赞扬她向道至诚,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请对文章结构安排的特点略作分析。(6分)

(3)最后一段综合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4)孟小冬“散千金而向道”,有所失更有所得,请依据传记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她的“失”与“得”。(8分)

猜你喜欢

皮黄学戏孟小冬
现代钢琴作品中国粹文化的传承分析
——以《皮黄》为例
事在人为,是世上最好的道理
“戏苑”萌娃
孟小冬删戏
浅析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与演奏技巧
钢琴曲《皮黄》的创作特色研究
眼睛
取材宏博 立论中肯 成一家言——评《南北皮黄戏史述》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那年那月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