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民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

2016-06-29朱建珍

考试周刊 2016年47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

朱建珍

摘 要: 本文以昆山市淀山湖镇社区教育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旨在为实现现代化城市管理献计出力。

关键词: 市民素质教育 昆山市淀山湖镇 社区教育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部分农村已成城市的组成部分,一大批村民变成居民,农民变成新市民,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通过多形式、多途径着力提升新市民素质,把广大农民培养成为合格的现代市民,实现城市化推进与新市民素质提升的良性互动,是摆在我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淀山湖镇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一、影响淀山湖镇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更新还不快,市民意识、社会公德意识、法制观念还不强。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小农经济、小生产者的农民意识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薄,道德信任危机严重,法制意识不强。一是市民公共意识差,公共场所吸烟、乱丢纸屑、杂物,破坏公共设施,乱骂脏话,对老人、妇女、小孩缺少尊敬、关爱和照顾,这些行为有损城镇形象;二是市民不遵守交通规则,乱横穿马路,撞红灯,在街上随地吐痰,在建筑物上乱贴标语、启示、广告、乱涂乱写。不顾公德、弄脏、破坏休闲场所道旁座椅设施、偷走井盖、打坏玻璃报栏,损坏路灯等;三是市民待外地来客不礼貌、不热情,一问三不知。在公共场所大吵大闹,打群架,半夜扰民,打扰别人工作和休息,交费、买车票或存取钱不排队等。

2.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就业、创业技能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某些新市民由农民演变而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某些新市民因长期务农,缺乏一技之长,就业技能、创业本领不强,失地失业后,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感到无所适从、难有作为。

3.环保意识、卫生观念还很淡薄,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举止行为是否文明,生活方式是否科学,是衡量农民是否融入市民队伍的重要标志。因此,改变新市民陈规陋习,规范其举止行为,把农民从相对落后的思想和生活状态中转变过来,任务十分艰巨。他们在农村长期生活习惯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改变,比如:随意乱丢、乱吐、乱扔、说话不讲文明、不遵守交通规则和公共秩序、损坏公物、践踏花草苗木、绿化带里种蔬菜等,某些不良习惯也带进小区,对文明城镇的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

4.市民教育活动滞后,工作机制不健全。一是重形式,轻效果。组织的一些教育活动面上号召广、发动多,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需求还不够,市民自觉参与还不多,影响教育活动的效果。二是重引导,轻惩戒。对市民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往往从正面教育引导的多,而一旦出现不文明行为,给予媒体曝光、从严从重处罚惩戒的少,难以严格监督和约束新市民的行为规范。三是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市民文化素质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就业技能不强等实际情况,如何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他们热爱和建设家乡的热情,这方面考虑不多,落实更少。

二、提升市民素质和城镇形象的对策

1.完善城镇功能,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城镇是一个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是人群居住集中的地方,人们的生存和生活都需要相应的环境,基本的是功能环境、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政府应加大对这些基本环境建设和完善力度,让市民休闲有场所,垃圾有倒处,方便有公厕,打造宜居城镇,努力为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创造和谐、优良的环境。

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市民城市意识。目前,淀山湖镇农民小生产者意识在他们的思想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直接影响城市文明程度,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已经成为提升新市民素质的当务之急。要坚持不懈地抓教育和宣传,转变观念。要不断丰富内容,创新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各种经常性和突击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调动新闻、舆论、宣传、教育等各部门的力量,把创文明城镇与育文明人相结合,使城镇居民从“农民”逐步转变成“市民”。要加强城市文明新风建设,让市民在参与城市文明新风建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熏陶。要大力推进社会诚信、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公民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促进市民思想观念更新和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3.典型引路和惩戒监督并重,提升市民素质。从引导和制约人们道德行为入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警示作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引导广大市民感悟到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并逐步升为相当稳定的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在大力推进素质提升工程的过程中,对一些不能用社会公道、道德手段调整、约束的行为,必须采取法律制裁的方式,从严惩处,强化奖惩激励,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镇政府或相关部门每年应采取一定的办法进行评选,一方面对模范遵守市民守则,对提升城市形象做出成绩的人采取一定的形式,公开进行表彰,激励大家。对做得差的,对损害城市形象的典型事例,在社区固定曝光栏等公开曝光、处罚、教育大家。另一方面将现在的日常保洁,被动清扫变为大家爱清洁,讲文明的行动。同时,要组建清洁监察、纠察队伍分赴大街小巷,对少数人不讲规矩,违反市民公约的行为处以惩戒,达到增强城市意识下不再犯的目的。还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针对突出的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运用照片和文字等形式给予曝光。聘请一批义务监督员,参与对不文明行为的暗访、监督、制止和规劝活动。

4.建章立制,规范市民行为。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市民素质还跟不上发展需要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制度,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常抓不懈、有效约束市民的语言和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并将这些制度、公约等编成小册子,在市民范围内发放,要求大家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市民的语言和行为准则,以及做合格市民的基本要求。各单位、社区要承担起对市民培训的义务,特别是社区居委会要定期对新进城落户的市民按《小册子》的内容开展培训,通过定期培训、强行灌输,让这些新市民知道现在是城市居民,与原来是农民有什么不同,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提出严格的要求,通过强化培训,制度约束等,循序渐进地增强他们的城市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

5.创建文明社区,打造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工程。社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市民素质的基础平台。要以提升市民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为目标,以社区教育中心、镇文体中心和市民学校为教育阵地,以文明楼道、文明家庭、文明市民的争创工作为基础,全面推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要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设社区论坛,开展社区文化表演等多种途径,实现从“说教式向引导式”、“号召式向激发式”、“单向被动式向参与活动式”的转变。

总之,在城市化进程中提升市民素质是一项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复杂又艰巨的渐进过程。农民变市民、村民变居民的过程,不仅是形式上、空间上的转换,更是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革命性变化”。因此,要针对新市民素质现状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在积极创造洁净、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使广大市民在文化娱乐的参与和享受中受到熏陶、教育和启迪,从而全面提升素质,以适应现代文明城市的需要。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基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区教育发展研讨
针对乡村城镇化进程中社区教育管理体系构建探索
社区教育对职业能力塑造探析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