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难遇的《马太受难曲》

2016-06-29任海杰

歌剧 2016年4期
关键词:莱比锡上半场女高音

任海杰

巴赫是古典音乐之父,《马太受难曲》是他最恢弘壮丽、篇幅浩大的辉煌巨著。2016年3月7日晚,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在中国大陆首演。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应该载入上海古典音乐的演出史。

这次率领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指挥戈特霍尔德·施瓦泽,早年就是圣·托马斯合唱团成员,2015年1月开始上任圣·托马斯合唱团乐长一职,而这也是巴赫近三百年前担任的职务;巴赫当年指挥《马太受难曲》的首演,也是在莱比锡。因此,这次在上海的演出可谓是难得的原汁原味,“血统正宗”。

圣·托马斯合唱团共由60多位男童和少男组成,其中三分之二是男童;乐队约有五六十位乐手。相比当今演出此作品时多用大型合唱团和乐队(据称需两个大型合唱团、两个乐队、两架管风琴等组成),这样的演出编制更接近原貌(当然演出场合也不同,当年主要是在教堂演出的)。合唱团中多男童歌手,既可以童声合唱,又可替代当今大型合唱团中的女声音色,可谓一举两得,不过爆发力和厚实度在某些段落稍显逊色。

从履历上看,几位独唱演员都是演唱德奥神剧和歌剧的一流歌手。饰演传道人的男高音本杰明·布鲁斯,嗓音清亮通透,表情到位,全场发挥最为稳定。饰演耶稣的男低音克劳斯·哈格,表演生动,戏剧性太强了些——耶稣这个人物似乎应该更深沉些,更具神性。女高音西比拉·鲁本斯和女中音玛丽一克劳德·夏普伊,气息的掌控上虽偶有闪失,但总体显示出高水平,上半场的女高音女中音二重唱“我的主已被捉拿”,配合默契,音色交融,非常精彩。男高音马丁·佩措尔德音色独特,虽大腹便便步履蹒跚,但看(听)得出是位有深厚造诣的老戏骨。他可能不在状态,声音有些疲惫。男低音弗洛里安·伯施,不显山露水,颇具功力,下半场的发挥好于上半场。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的演奏方法接近本真,味道清雅,尤其是他们的木管,具有高妙的独奏水平。在与几位独唱歌唱家的“对戏”中,双簧管、大管、长笛等,都有精彩的表现。整场演出在上半场大约二十分钟后渐入状态,总体上,下半场好于上半场。从乐队编制来看,如果是在教堂演出,声音效果会更好。

在这场音乐会前,曾聆听过几个版本的《马太受难曲》CD和DVD,如卡尔·里希特指挥慕尼黑巴赫乐团、慕尼黑巴赫合唱团的唱片和视频录像,哈农库特指挥雷根斯堡儿童合唱团、国王学员合唱团、维也纳音乐协奏团版,等等,但还是不能与现场相比。在现场会发现、感受到更多精彩的细节和整体的效果。比如,女中音唱“主啊,垂赐怜悯”,独奏小提琴与女中音美妙的重奏(唱);男低音唱“把主还给我”,独奏中提琴与男低音的对答;女高音唱“主为爱我而死”,独奏长笛与女高音的精彩互唱,都是令人陶醉的篇段——其时多位独奏乐手站起演奏,更凸现了独奏效果,这些就是现场的优势和魅力。

三百年来,《马太受难曲》为什么还会感动我们呢?人类为什么能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这种舍生忘死、坚持信仰的精神,如黑夜中的长明灯,执著发光发亮,照耀古今。我们平时体会到的德奥音乐中的那种庄严、崇高、圣神、伟大,原来是源远流长的,巴赫就是重要的先驱、巨擘,后来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于此是一脉相承的,这是我此次现场聆听《马太受难曲》的又一个鲜明感受。

《马太受难曲》一般有两种分曲,一为78曲,一为68曲,此次上海大剧院演出的是后者,现场演出约两小时五十分。根据文献记载,巴赫一共写有五部受难曲,但至今保存的除了《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另外三部不知所终。这不由得令人浮想联翩:如果这五部受难曲都能保存,是否还有比《马太》更伟大的受难曲?当然,历史很难假设。

最后想说的是,《马太受难曲》的上演,可能是上海大剧院自开业以来最为引人关注的古典音乐演出,不仅出票速度史无前例,现场爆满程度或许还超过当年柏林爱乐乐团。现场观众的素养也堪称一流,上下半场68个分曲的演出一气呵成,没有被不合时宜的杂音打断过一次,全场犹如朝圣一般。这真是值得纪念的一晚!endprint

猜你喜欢

莱比锡上半场女高音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德国 莱比锡哥特节
周末逛逛莱比锡农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