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聚居地地理环境对羌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2016-06-29余宗贤谢晋斌
余宗贤 谢晋斌
羌族聚居地地理环境对羌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余宗贤谢晋斌
摘 要:羌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凭借其勤劳智慧逐渐从农耕劳作和健身活动中创作出别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羌族体育活动分为竞技类、表演类和健身类三种,竞技类的活动主要有推杆、摔跤、射击和明火枪打靶、扭棍子、斗鸡、甩皮封等几种;表演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有跳沙朗、羊皮鼓舞、铠甲舞、跳“麻龙”、牦牛愿、抱蛋等几种;健身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气功、翻杠子等。羌族体育文化的形成受到当地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民族信仰的影响,进而使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如今,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遭遇困境,我们应该为其复兴奉献力量。
关键词:羌族体育;气候因素;地理因素
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之一,其体育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分为竞技类、表演类和健身类三种,每种类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文化特征,从而丰富了羌族传统文化的内涵。羌族传统体育活动受到当地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和民族信仰的影响,更与羌族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
一、羌族体育的主要内涵
1.竞技类
在羌族体育文化中竞技类的活动主要有推杆、摔跤、射击和明火枪打靶、扭棍子、斗鸡、甩皮封等几种,这些体育活动的特点要求参与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性,需要参与者在体力、智力和心理等多方面能以抗争,从而使活动具有激烈的对抗性、竞赛性和观赏性。羌族体育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羌族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保存与发展自己,不断进行斗争。相传推杆的由来乃是在一次与戈基人的斗争中,得到一位白发老人的指示,将白鸡和白狗的血淋于石头上,然后再用染红的石头和木棒去打击戈基人。部落首领认为老人必是仙人,便听从了老人的意见,并最终打败了戈基人。在庆功会上,大家一起讨论这次谁的贡献最大,但是没人说自己,于是大家便决定采用推杆的方法测试谁的力气最大,以此评选英雄。从此以后,推杆便成了羌族人民逢年过节必须要进行的体育活动,以表达对英雄的推崇,对胜利的追求。
2.表演类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羌族人民也不例外。在羌族的体育文化中,表演类的体育活动也是丰富多彩,主要有跳沙朗、羊皮鼓舞、铠甲舞、跳“麻龙”、牦牛愿等几种。其中跳沙朗是在羌族人民生活中最常见的表演类活动,可以说“凡事跳沙朗,人人跳沙朗”,其队形成圆圈状,根据音乐的节奏而决定舞蹈的形式和名称,动作比较复杂的主要有脚部的顿、踢、跳、提,而手部则只是提起放下和前后摆动。跳沙朗是羌族人民最喜欢的活动,因为在有族人死亡时跳沙朗可以慰藉死者的灵魂;而在婚礼上跳又被看做对新人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祈祷。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聪明的羌族人民便将劳动时的动作配上自己民族的音乐演变成多姿多彩的舞蹈,来缓解劳动的疲乏,并借此向神灵请愿明年能够风调雨顺。每当佳节吉庆日,羌族的男女老少都穿戴好鲜艳的民族服饰聚到一起,为羌族的守护者表演精彩的舞蹈活动,感谢这一年对于羌族的守护。
3.健身类
羌族人民认为,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家人和民族,因此健身类的体育活动在羌族聚落中非常受到男子的欢迎。健身类的体育活动主要有武术、气功、翻杠子等。每到农闲时节,在比较空旷平坦的地方就会聚集来自不同部落的武士高手切磋武艺,交流经验并对年轻一辈进行指导,场面颇为壮观。而羌族的气功,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其开始主要在羌族的宗教活动中进行,例如在祭山、除秽、消灾时以应用;后来经过羌人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变成一种强身健体、防治疾病、提高身心素质的体育活动,深受羌族人民的喜爱。
刘珂作品:《云锁青山》
二、羌族聚居地地理环境
1.气候环境
阿坝州地处大陆高原气候带,气温从东南向西北方向因海拔升高而降低,只有岷江河谷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但是四季温差变化不大,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寒凉而湿润。长期的湿润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森林资源。众所周知,阿坝州地区拥有九寨沟、黄龙等世界自然遗产,并且被世界旅游专家誉为世界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我国国宝大熊猫便十分适合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繁衍。但是,对于长期聚居在此的羌族祖先来说,生存环境却比较恶劣,生活资源匮乏,这就需要原始居民通过狩猎等活动来获取兽皮以取暖,获得兽肉这类富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抵御环境的寒冷、身体的饥饿和体内的湿气。狩猎活动遂逐渐成为羌族男子证明自己力量和地位的方式。随着欢庆活动和祭祀活动的举行,羌族力士亦通过对狩猎动作的模仿来展示自己的强大力量和健硕身体,受到羌族人民的推崇。久而久之,狩猎活动便从生活需要演化成表现形式丰富、极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体育活动。
2.地理环境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东南边缘,是横断山脉北部同四川西北高山峡谷地区的结合部分。可以说,整个羌族聚居地区都处在高山险峻、激流纵横的地带,自然条件比较险恶,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相当大的考验。在获取食物方面,羌族人民从狩猎到游牧,随着迁居又从游牧而变成半游牧半种植,在与恶劣环境进行抗争的同时又顺应着自然的变化,使部落得到繁衍和发展。独特的地理环境对羌族祖先的生产与生活显然具有重大的影响。比如体育活动中的“溜索”,原本是通过在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坚固的地方绑上结实的绳索,再调整好两端的高度,从而形成羌族人民渡河越川的手段。他们在适应自然的同时,又利用自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渐增加了竞技性与趣味性的内容。
三、羌族传统体育溯源
1.因气候影响产生的体育项目
羌族聚居地独特的气候环境对羌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形成巨大影响,寒冷漫长的冬季和寒凉湿润的夏天,限制了羌族居民的出行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良好的森林资源则为羌族祖先提供了食物资源。身强体健的羌族祖先通过狩猎捕获猎物来获得皮毛和食物以抵御寒冷和饥饿。射击运动和火枪打靶便是通过狩猎活动演变来的。在每年的正月初五左右,羌族部落的男人便带上自家做好的酒食,将馍馍等食物装扮成熊和獐鹿的模样作为靶子,再请参加活动的长辈率先射击,接着由部落的其他男人轮流射击。部落里有人举行婚礼和祭山时,也会举行射击运动,来表达祝福或者祈祷未来风调雨顺。明火枪打靶则是在“山神庙会”期间举行的一种比赛。参加比赛的羌族人民既要较量谁打得准,同时还要比谁的装弹速度快。除此之外,因为羌族生活的地区树木繁盛,因此几乎每个羌族居民都喜好爬树登高,以象征节节高升。类似的体育活动还有深受羌族青年喜爱的“爬天杆”。“爬天杆”在羌语中被叫做“天苍特特”,是将一个较粗的木杆靠在墙上或者树上,然后若干人陆续顺杆而爬,到达顶端后再按照爬的动作顺杆而下,依次循环,最后以是否到达杆顶和上下的次数多少决定胜负。这项体育运动考验参加者的勇气,同时锻炼了参与者的臂力、腰力和平衡能力。在羌区的校园内,经常可以看到很多羌族少年争先爬上木杆,讨论谁是最勇敢的人。
2.因地理环境影响产生的体育项目
在世界各地,地理环境通过对当地居民生产劳动、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体育活动。羌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可以说是“群山峻岭之间,百川纵横之处”,羌族人民的生活生产都必须接受自然的挑战。而一些具有特色的体育活动便是羌族人民在适应地理环境中而创造的,例如十分有名的“溜索”运动、射箭和标枪、抱蛋、摔跤等等。“溜索”和射箭在前面已有所介绍。我们再看“抱蛋”,它在羌语里称为“蛾捉”。因为地处山区,土地资源较少,因此羌族农家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便逐渐产生了“蛾捉”这项休闲游戏。游戏规则简单易行:一个人先在规定的圈内放置2—3块白石当做蛋放在身下,双手不得离开地面,利用双脚来驱赶抢“蛋”的人,而其他参与者则等待时机,运用智慧来“偷取”白石。由此看来,这项活动含有对白石的崇拜、对大山的敬仰因素,有宗教色彩在里面,最终则发展成羌族庆祝活动和祭祀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至于摔跤则不受场地的限制,只要两个人来了兴致,随时随地都可以“摔”上一场,因此在羌族中也十分受欢迎。
3.因民族信仰影响产生的体育项目
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羌族也拥有自身的宗教文化。自古以来,羌族居民都信奉万物有灵而崇拜自然神。恶劣的地理条件和气候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野兽猛禽对生活的骚扰使羌族祖先不得不试图通过向神灵祈祷来保佑部落的生存发展。而在祈祷仪式中,一些运动和舞蹈便变成了与神灵进行沟通的载体和文化符号。在羌族的夏季盛会转山会上,推杆、抱蛋和筛糠是必然要表演的运动。除此之外,当部落中一些拥有战绩的英雄和德高望重的老人去世时,为了悼念亡灵并期望逝者的灵魂保佑部落能够风调雨顺,羌族的男女老少也会聚在一起跳盔甲。这种舞蹈气势恢弘肃穆、雄壮威武,让观赏者凛然起敬。祭山时,羌族居民也会跳祭祀舞来祈祷明年的作物能够丰收。舞者们头戴凤、狮、虎、豹等动物面具,以凤凰为头,碎步进场,然后伴着音乐的节奏身体剧烈地跳动,宛如进入一种癫狂的状态,以此来与神明做精神的沟通与交流,向神明致敬。
四、羌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
羌族的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一块璀璨的瑰宝。其形成受到当地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和民族信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表达内容炽烈而真诚;在表达对胜利和健康的追求的同时,还展现了对宗教神灵的尊敬以及羌族人民的智慧、勇敢与勤劳的风采。当前,因为现代文化的引入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使阿坝州羌区受到极大破坏,工作重心全放在了灾后重建和恢复灾区人民生活上,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遂遭到搁置。我们认为,为了发展和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政府必须加大重视力度,可以将现代体育活动同羌族传统体育相结合,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对传统体育的表现形式和表达内容进行新的创造,丰富其娱乐性和健身性。例如可以将一些内容比较简单,容易模仿的羌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舞蹈在网络和电视上进行宣传和讲授,并引入民族校园(像风靡全国的广场舞那样),以扩大羌族体育运动的影响力。
羌族祭山会(选自《羌族文化与羌绣服饰艺术》)
羌族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部分。数千年来,羌族体育凭借多姿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真挚热烈的表现寓意被羌族群众所喜爱和传承。而在今天,同作为中华炎黄子孙,我们亦有责任将羌族体育文化发展传承下去;尤其是在羌族地区遭遇了2008年大地震后,在生活生产等方面都遭受了重创,我们更应该尽力帮助羌族居民复兴文化,将包括羌族体育文化在内的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华儿女加入到保护羌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阿坝州政府网[EB/OL].http://www. abazhou.gov.cn.
[2]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
[3]马梅玉,李志刚.羌族体育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探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4(04).
[4]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5]王俊奇,徐国民,张华飞.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4(06).
[6]霍红,王洪坤.羌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研究所,2010.8
阿坝师专校级规划课题:理疗保健配合反射按摩对消除运动疲劳的效果观察——基于阿坝师专体育训练服务工作的研究(编号ASB14-10)。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项目资助”,“羌族传统体育项目“蛾捉”的传承与创新策略研究”(QXY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