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漫画的育人内涵及实施路径探讨
——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漫画育人的实践
2016-06-29来思渊
胡 坚,闫 肃,来思渊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高校漫画的育人内涵及实施路径探讨
——基于浙江理工大学漫画育人的实践
胡坚,闫肃,来思渊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漫画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漫画及其衍生视觉表现艺术的创作与加工,核心在于运用隐性教育的手段,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偏好,以漫画艺术为教育载体,推进正面主流价值观教育,创造并丰富教育的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让大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教育者所传递的教育内涵与意义,并增加大学生在消化、思考过程中的兴趣度。文章以浙江理工大学漫画育人实践为案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漫画;育人内涵;实施路径
“现代汉语中的‘漫画’一词舶自日语,对译于西方的 cartoon 和 caricature,指称的是一种‘讽刺’、‘幽默’的小画。这在中国漫画研究中已成共识。在权威的汉语词典中,‘漫画’词条亦作此解释。”[1]漫画常常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传递语言信息,其运用影射、象征、比拟、暗示和变形的表现手段,构成幽默诙谐、内涵丰富、承载剧情或蕴含哲理的画面及画面组,有着传递信息、加深受众理解的作用。世界上畅销的主流漫画中视觉元素所传达的积极观念,其中某些内涵比较容易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如奋斗、乐观、理智、沉着、勇敢、善良、坚毅、创新、正义等。纵观世界上多数国家和我国的群众教育工作,漫画、墙报、海报均是常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本文所探讨的漫画育人,正是借助其乐观正面的内容、幽默诙谐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寓教于乐,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漫画的育人内涵
(一)漫画具有文化育人的特性
文化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横向来看,人类自带的文化属性明显使其与动物区别开来,没有文化,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复存在,社会上的物均是文化的产物,文化无所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纵向来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群体文化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在人类生活中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教育的气息”[2]。
一般学界把漫画归属于娱乐文化的范畴,随着电子科技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漫画的创作技艺随之得到了快速提升,漫画中的视觉元素更加突出和细腻,漫画的艺术风格也随着漫画技艺的变化相应的发生着改变。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多种多样的漫画形式已经被巧妙地嵌入了网络虚拟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漫画也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而衍生出大量的“异化”形式,如夸张、戏谑的动态表情包、符号表情等,这些漫画形式亦随着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广泛普及和应用而风靡于数十亿人的手机屏幕中。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漫画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它逐渐向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渗透,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塑造着受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对文学艺术的感官和评价、道德行为规范,影响其思维方式、左右其价值观念。随着漫画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以及表现手法的不断成熟,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情感纠葛、观念变化、时代变迁、价值取舍、哲学思考等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成为漫画创作的主题和热点。德育工作中核心的一点是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的传递,“图像将主体导入接近内在欲动的逻辑语境,价值引导仍需借助语言符号衍生意义,在‘图文对话’中实现的价值传递比空洞的道德说教更有实效。”[3]
(二)漫画具备隐性育人的特性
漫画艺术具有直观、生动、形象、活泼的特征。漫画的教育功能是隐秘而舒适的,是一种崇向自然的教育方式。漫画中的教育意义具有隐蔽性,这种隐蔽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弱受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防御心理或是对陌生事物和陌生价值观所产生的不安全感而产生的抵触心理。“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藏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4]隐性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征,在这种内隐式的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倾向、道德情感判断等都会产生影响。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运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增加漫画元素拓展教学形式,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艺术感,引导受教育者在审美教育中完成合理的价值观塑造。
(三)漫画是良好的育人载体
“人们的阅读方式由注重严肃性、思想性的深度模式向轻松、时尚、趣味的扁平化模式转变。”[5]在读图时代中,漫画作为一种大众传播载体的优势开始显现。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的多种载体在一根根信号传递光纤中以各种方式充分地融合着,液晶屏幕在移动终端的普及,智能手机系统的广泛应用,大大增加了漫画这一教育载体的覆盖面。巴拉杰认为,“印刷术发明之后,‘视的精神’被‘读的精神’代替,‘视文化’被‘概念文化’渗透。”[6]世界上最快的速度是光的速度,在互联网的极速之光中,各种形式的漫画传播的速度成千万倍的加快,人们在手指的滑动之间接收着源源不断的信息。互联网直接中的交流除了视频连线之外,基本是没有表情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以漫画创造为基础的“颜文化”则开始兴起和广泛流行,并被各个年龄阶层所接受。以漫画为载体进行教育,能更广泛地作用于社会的各阶层、各群体,实现教育的广泛性,并且,漫画的影响具有增殖力,即漫画所蕴含的信息经传播后,其扩展的影响力将成倍增加。“网络美术作品是读图时代大学生情感述求表现的最佳载体。”[7]在互联网时代,一段语言较难获得广泛的传播,而一副或一组有价值的漫画,常常成为不断被传播的“教育载体”。
二、漫画育人的实施路径
自2010年以来,浙江理工大学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组建“漫画育人”团队,思路明确地开展校园漫画的育人实践。
(一)实施基础
现阶段,浙江理工大学有实施漫画育人的天然土壤,具备开展漫画育人的有利条件。
1.对大学生群体共性的有利条件
目前大学生以90后群体为主,他们从小接触漫画书籍,漫画爱好者众多,对漫画所传递的信息及教育意义接受度高。90后大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生活富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成长伴随着大量的动画和漫画元素,这一群体对动漫有着天然的熟悉感和亲切感。
再者,“青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8]90后大学生心态开放,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爱表现自我,习惯于独立思考,他们的可塑性很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逐渐定型并走向成熟,这就为“寓教育于漫画”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实施土壤。
2.浙江理工大学所特有的条件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类学生人数多,不少专业与漫画设计制作、传播有紧密联系,漫画创作氛围良好。并且,学校十分注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漫画育人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实践与创新的统一,是良好的教育路径,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作热情普遍较高,他们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于绘画类作品创作和形成机理了解地比较全面,在创作过程中有着充分的情感投入,并且对于布展、集册、宣传等环节往往具有较好经验,不少漫画策展活动现场的创意展示、气氛营造等方面往往颇具新意,能较好地集聚人气,达到教育效果最大化。“通过动漫画故事与人物的活动,阐释人生哲理,点化社会发展规律,既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和成长性需求,甚至能够宣泄他们的情感,同时也达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9]在开展漫画育人的实践中,该校学生充分受到了漫画主题教育的熏陶和感染。
(二)实施路径
1.以漫画策展活动为基础,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艺术创作的路径中实现主题教育的浸染、思考和认同。漫画策展的各个环节以大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们同时扮演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种角色,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主导性,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
2. 组建团队,成立漫画育人辅导员工作室,开展“专门化”的工作,使漫画育人实践更有针对性、专业性,提高漫画育人的理论研究水平。漫画育人团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拥有相关政策和专项经费的保障,有明确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专家型学者和实践型教育者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到工作室的具体工作中。
3.与第二课堂实践和专业比赛相结合,增加漫画育人受众人群的广泛性,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目前,浙江理工大学采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漫画育人有机地与学分制相结合,指导、选拔学生积极参与高级别的专业比赛,并通过“第二课堂学分”等形式让大学生在“漫画育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认可。
4.融入相关课程教学环节,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课堂互动题材,促进培育漫画育人的精品成果。课堂是大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把漫画育人融于教学环节,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又可以增强漫画育人的专业度。而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漫画育人实践,可以借助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漫画作品的品质与内涵。
5.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展漫画的社会教育功能,将优质社会力量整合进育人过程中。漫画育人的团队主动参与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研究、策划校园文化活动,把漫画育人与大学生党建教育、共青团活动、班级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培育大学生公益类创业团队,引入动漫企业设立漫画育人实践基地,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增强漫画育人的活力。
(三)实施成果
在具体的实践工作中,漫画育人团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育人的实施路径,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策展、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1.组织漫画策展活动,这构成为育人的主体形式。几年来,漫画育人团队依托于 我校“视觉育人辅导员工作室”,针对不同时段的党中央、省委工作热点和要求,适时策划、推出了三十余个校园系列漫画,分别属于“思想引领”“和谐校园”“热点聚焦”“课程共建” 等类别,累计漫画作品两千余幅,累计观众数万人次。近年来的主要漫画育人活动与策展见表1。
表1 近年来的主要漫画育人活动与策展
2.契合实践教学环节,不断丰富漫画及其衍生视觉作品。实践中,漫画育人团队在校园墙体艺术、校园微影视等两个漫画的衍生方向上深入探索和创新,已经收获了新的成果。例如,在艺术类大学生的一些通识教育如《大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开展普及的漫画教育,学生将心中感想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别具特色,部分优秀的作品还可用于教学辅助参考和课堂互动题材。而在《公共艺术空间》这门专业基础课中安排校园主题墙体艺术的创作实践,目前已在校园内绘制了几百平米的墙体艺术作品,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例如“廉谱”艺术墙通过京剧中“脸谱”的变化形式并巧妙搭配漫画元素,以此来表现廉政教育主题,获得大量好评,已经成为校园景点,而创作于学生生活区公共空间的“安全漫画墙”吸引了大量学生目光,有效起到了安全教育的作用。再如,在《影视广告》这门专业课中,教师引导学生组建课外创作小组,共同策划制作了40余部积极向上、清新乐观的校园微影视作品,例如,微电影作品《家乡》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大学生村官等社会热点元素的艺术处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片中思想催人奋进,整部影片极具正能量,获得全国首届“情系三农”微电影大赛十佳作品的荣誉。这些基于校园漫画的衍生视觉作品,受到大学生的普遍喜爱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正在形成新的育人格局。
3.开展积极的社会互动,拓展漫画的社会教育功能。漫画育人团队也有意识地依托于漫画开展积极的社会互动,这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漫画的社会教育功能。政府职能机构和媒体均对此表现出热情和支持,如:“漫画育人 彩绘校园”获得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立项;以校园廉政教育漫画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获得过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品牌二等奖;大学生们组建的公益漫画组织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漫画及衍生视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开展以漫画为主线的团队活动也经常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如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党建创新团队等荣誉和表彰。作为教育过程创新的范例,漫画的育人形式获得主流媒体认可。一些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与相关的系列漫画进行了合作与共建,其中一家动漫类企业还专门在学校设立了“漫画人才培育基金”,用于支持学生的漫画创作与创新活动。团队的教师还把漫画育人工作与创业教育相融合,并指导了两个学生组织专门从事漫画及其衍生视觉开发的公益类创业实践。
三、漫画育人的发展探索
漫画育人的创新实践思路清晰,基础扎实,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发挥出了协同育人优势,既抬头仰望了星空,又低头踏实地耕耘,已经形成了示范性,具有较好的育人成效,值得进一步深化推广,后续发展应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探索、论证。
一方面,漫画育人的理论深度与实践的广度需要继续加强。“审美教育的途径创新在于反思传统途径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强调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等多种途径的针对选用和优化组合。”[10]漫画及其衍生视觉作品的创作者可以受到审美教育,主要体现在构思过程、资料收集、学习思考等环节,而观看者也能得到较好地教育,主要体现在心灵的共鸣感、图像在大脑中的反射、引起思考等环节。从目前状况看,漫画的创作者以艺术类大学生为主,有必要通过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学生社团、学生自组织等形式进行漫画创作的普及教育与训练,不断培养既有漫画欣赏爱好又具备一定实际创作能力的非艺术类大学生。如果是在漫画的衍生作品创作方面,如微电影、动画片制作等,完全可以组织多专业的团队,吸收非艺术类大学生一起来进行创作实践。
另一方面,利用好网络新媒体,使之为漫画育人服务。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媒体思想舆论工作的正道,在于化解负效应,激发正能量,成为治国理政、凝聚共识的助手。”[11]大众传播媒介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渠道,为了把握在新媒体方面的主动权,漫画育人的项目还将利用微信、微博等普及度高、受众面广的新型传播媒介,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社交媒体作为传播渠道,以达到快速、面广、开放的效果。目前,项目团队正在组织、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漫画育人APP的研发与试用,以期从更广的范围去传播优秀的、富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意义的育人漫画作品。本文中的案例主要集中在“线下”的漫画育人实践,“线上”的工作实践还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探索、创新和加强。
漫画及其衍生视觉作品富有视觉冲击力,生动直观,图像使人脑中的印象更为深刻,漫画的符号元素对创作者和观看者的自我教育、思考深度方面的心理暗示程度也更为强烈。用于育人的漫画是一种可意会、可感知的“缄默知识”,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与个性特质。利用漫画育人的思路构建起常态化的缄默知识体系,值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深入探讨与实践。
四、结语
漫画具有文化育人的特性和隐性教育的特性,是一种良好的育人载体。本文通过浙江理工大学的漫画育人工作实践,介绍了利用漫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实施路径和具体工作方法。当代社会,新型传播媒介快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漫画的形式也随之不断发生着改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敏锐度捕捉相应的变化。我国的漫画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高校学生受日、美等国家漫画的影响较多,这需要教育者不仅要关注国内主流漫画,也要掌握日、美等国家在中国传播程度较高的漫画,研究其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并借鉴、利用它们更好地开展育人实践。
参考文献:
[1]龙瑜宬.丰子恺与“漫画”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15.
[2] 闫肃.苏联电影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4:19.
[3] 刘洁璇.学校视觉文化的德育意蕴与管理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月刊,2009(5):37-41.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6.
[5] 堂圣元,彭亚非.读图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241.
[6] 中川作一.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M].许平,贾晓梅,赵秀侠,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77.
[7] 李霞,李霜燕.从“暴走漫画”看视觉审美素养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93.
[8] 于小艳.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探析[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234-235.
[9] 贺佃奎,曾学龙.“动漫画一代”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渗透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163-165.
[10] 叶磊,钱露露.当代高校审美教育创新方略[J].艺术百家,2015(3):227.
[11] 郭智勇.传媒环境变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1(2):67.
(责任编辑: 王艳娟)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Comics Educate: Based on the Comic Education Practice i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UJian,YANSu,LAISiyuan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Comics possess important application value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education work. Comics and its derivative of visual art creation and processing, the core lies in the use of recessive education mean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cognitive and preferences, based on visual art education carrier, promote positive mainstream values education, to create and enrich education form, its purpose is to let students intuitive vivid understanding of educators in education connotation and meaning, enable students to intuitive and vivid thinking.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omic education i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as to illustrate the practical cases in the papers.
Key words:comics; educate connotation; implement approach
DOI:10.3969/j.issn.1673-3851.2016.06.015
收稿日期:2016-03-2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教思政司函〔2014〕44号);教育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教高司函〔2015〕41号);浙江省普通高校党建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胡坚(1974-),男,浙江杭州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视觉与大学生德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3851 (2016) 03- 0308- 05 引用页码: 0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