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学生经历“形成问题”的过程
——“反弹高度”的教学实践

2016-06-28王赫童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图篮球分类

◇杨 行 王赫童

鼓励学生经历“形成问题”的过程
——“反弹高度”的教学实践

◇杨 行 王赫童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而面对现实情境,学生发现的问题往往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如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经历“形成问题”的过程呢?我们以“反弹高度”一课为例开展了实践。

一 课前思考

“反弹高度”是北师大版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80~82页“数学好玩”中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的领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的基础上,能否使学生研究的问题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呢?

我们对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开展了调研,鼓励他们观察篮球落地后反弹的现象,尝试提出问题。结果发现,尽管学生发现并提出了不少问题,但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模糊,并且提问的角度比较零散。下面是一些例子。

①球弹了多高?②篮球落地后,能弹几次?③篮球一共向下落了几秒?④从同样的高度自由落下,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数据会有变化吗?⑤为什么篮球掉落后又能弹起来呢?动力是什么呢?⑥篮球会在什么时候停下来,不再反弹?⑦弹起的第一下和第二下的高度大约会相差多少厘米?这个数据会有变化吗?

比如,第一个问题“球弹了多高”,并没有明确是什么球、从多高落下、第一次还是第几次弹,使得这个问题模糊,需要进一步明确才能开展研究。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用单独1课时的时间体现“形成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完善自己的问题,形成明确的研究问题;并将大家的问题进行分类,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角度;在此基础上推荐问题,体会有价值的问题的特点。

二 教学设计

(一)观察现象,亲自尝试。

学生先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然后自己亲身经历这个过程。

【设计意图: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而这往往来源于学生的亲身感受,包括看到的、尝试过的,所以这一环节对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很有必要。】

(二)结合情境发现和提出问题。

1.发现问题。

师:结合刚才的过程,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2.提出问题。

师: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问题,请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自己头脑中朦胧的想法具体化,为后面完善问题做准备。】

(三)完善问题。

师:下面我们开展交流:能看懂别人的问题吗?有哪些好的建议?自己的问题需要修改吗?并且思考一下,球反弹的高度等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组交流。

我们节选小组1的交流过程。这个小组学生提出的问题共有4个,分别是本文开头的例子①、②、③、⑦。

下面是小组交流的过程。

生1:“球弹了多高”不太清楚,指的是什么意思?

生2:我的意思是篮球落地后弹起的那个高度是多少。

生3:我觉得“有问题”,篮球从1米落地弹起的高度与从10米落地弹起的高度肯定不一样!你们看——(拿起桌子上的球给小组的伙伴演示)

生4:对!这个问题有问题,不太明确。

生2:那就固定一个高度。篮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弹起的高度是多少?

生1:那“篮球落地后,能弹几次”这个问题也应该加上“从1米落下”。

生3:对!都应该加上!

【设计意图:学生开始思考影响球反弹的因素,并且力图不断完善自己的问题。而这一过程为以后提出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全班交流。

我们节选小组1在全班的交流。他们在小组交流之后一共完善了3个问题,如下:

篮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弹起的高度是多少?

篮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到着地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篮球从1米的高度落下到不动共弹了几次?

下面是全班交流中同学们的建议。

生1:我认为第一个问题还不够清晰!因为篮球怎么落下也很重要。松手的时候不能用力,应该让篮球自然下落。

生2:第一个问题还可以把哪次弹起的高度写清楚,这样其他班的同学也知道求的是哪个高度。

……

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小组1修改了其中两个问题:

篮球从1米的高度自由下落,第一次弹起的高度是多少?

篮球从1米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篮球静止一共反弹了多少次?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问题,学生自己会感到问题清晰、具体的重要性,为以后提出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问题分类。

各小组将修改后的问题汇总到黑板上。

师:面对这么多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生:分类。

小组交流进行问题分类。

交流汇报结果,共分为四类,分别是反弹高度、反弹速度与时间、反弹次数,以及反弹高度与起始高度的关系。

【设计意图:面对杂乱的问题,虽然学生的分类结果并不完全一样,但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这一过程,为多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五)问题推荐。

师:这么多问题,你会推荐哪一个让咱们先来研究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经过全班的推荐,最后形成了下面三个研究问题:

1.篮球从x米自由下落,从开始到停止跳动用了多长时间?

理由:研究完这个问题,关于时间的就都解决了,其他高度的方法也就有了。

2.篮球第一次弹起的高度与自由下落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理由:不仅研究了高度,还找了关系,有挑战性,但我们能完成。

3.篮球弹起的次数与自由下落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理由:有挑战性,我们也想知道答案,有趣。

【设计意图:在推荐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每一类问题的价值,为以后提出“好的问题”积累宝贵经验。】

(六)反思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对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你有了哪些感受?

生1:要把问题提完整,将问题描述清楚。

生2: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生3: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不是开始想的那么简单。

生 4:关于“关系”的问题有挑战性,也有趣味。

师:如果下节课我们先来研究“篮球第一次弹起的高度与自由下落的高度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那么提出其他问题的同学,你们会失望吗?

生:不会,因为我们可以把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用在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上,同样也有收获。

【设计意图:我们没有把确定研究问题作为这节课的终点,而是鼓励学生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经验,使他们感受到虽然我们研究的是一个问题,但同时也是一类问题。】

三 课后思考

(一)在感受中发现、提出问题。

观察篮球自由下落的过程只能从视觉上对学生产生刺激,而让每个学生亲自尝试则是对学生触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通过观察、体验,学生头脑中会产生朦胧的想法,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时间,等待他们的想法逐渐清晰,因此提升学生课堂中的参与度,让他们充分感受,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基础。

(二)在质疑中完善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该妥善给予反馈。尤其是当学生的问题超出了教师预设的范围时,教师更不能忽视。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一对一地判断问题有效性时间不允许,这就需要组内讨论。具体做法可以是:对于“模糊”的问题,要倾听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在互相质疑中明确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初始问题是不完整的、无法操作的。

(三)在分类中明确方向。

当大量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如何使这些问题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启示呢?那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合理分类。将问题分类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这一过程,也可以为学生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哪些角度积累宝贵经验。

(四)在“推荐”中感受好问题的特点。

“推荐”的目的不是为了选出最好的问题,而是在选择的过程中体会好问题有哪些特点。正像在学生回答中用到的“有趣”“有挑战性”等,都是他们心目中有价值问题的标准。

(五)在反思中获得经验。

在一节课将要结束时,反思环节尤其重要。学生在反思中意识到自己在今后提问时要做到问题完整,能将问题描述清楚、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些才是本节课希望学生真正掌握的。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 “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的研究”(课题编号:3002-0016)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猜你喜欢

意图篮球分类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分类算一算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分类讨论求坐标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篮球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