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储采比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2016-06-28曲世元侯吉瑞梁华伟
曲世元,侯吉瑞,梁华伟
(1.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昌平 102249;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
油田储采比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曲世元1,侯吉瑞1,梁华伟2
(1.中国石油大学提高采收率研究院,北京昌平 102249;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
摘要:为了全面系统地认识油田储采比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对储采比与开发时间、采出程度、油田稳产及储量替代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储量较为稳定的油田,在双对数坐标下,储采比与开发时间和采出程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储量和产量变化较大的油田相关性较差。据统计的国内外50个油(区)田稳产期末储采比看,平均储采比为8.5,近几年我国储采比在16以上,储量替代率在1.0以上,稳产基础较好。
关键词:油田储采比;开发时间;采出程度;稳产期末储采比;储量替代率
1储采比的概念
储采比(RRP)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术语,可以用来评估局部、区域或世界范围的天然能源或矿物资源。储采比是通过用年末(有些国家是年初,例如前苏联)的探明储量(中国称作技术可采储量)除以该年的产量来计算的[1]。
储采比研究的对象或范围[2],可以是一个油藏、一个油田、一个油区或一个含油气盆地,也可以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球。作为一个比值,它并不直接给出研究对象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年产油量,但它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油气生产的保障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可综合反映勘探开发形势。
在许多研究储采比的文献中[3],都给出了如下计算公式:
RRP=(NR-NP)/QO
(1)
式中:RRP——储采比,无量纲;NR——原始可采储量,或称为总可采储量或最终可采储量,我国简称为可采储量,104t;NP——开发到某一时间的累积产量,104t;QO——某一年份油田的年产油量,104t。
由式(1)可以看出,储采比与可采储量、年产油量关系紧密。可采储量对于某一特定油藏,可以看作“视常量”[6],而对于一个地区或者更加宽泛的研究范围,可采储量则是一个“常变量”,同时年产油量也会随着资金投入、原油价格、供需关系、开发政策、储量替代率、油藏固有特性等客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储采比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油田的中长期规划、保持油田的良性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影响储采比的主要因素分析
前面已经介绍了储采比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储采比变化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下面就储采比和开发时间、采出程度、储量替代率和油田稳产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2.1储采比和开发时间关系
理论上讲,对于一个储量相对稳定的开发区域或油藏,储采比随开发时间的延长而逐年下降,而在石油开发技术不断发展完善的情况下,可以减缓储采比的下降速度。而在年度新增可采储量大于年度采出量的情况下,储采比也有升高或波动的现象(图1)。从图1统计的国内外7个油区储采比和开发时间对比看,可采储量较为稳定的美国、前苏联、罗马什金和双河油田变化规律性较强,而对整个油区统计的河南、中原和新疆油区,因新增储量和采出量变化较大,曲线相关性较差。例如,中原油区投产初期储采比为35.9,由于采油速度较高,最高可采储量采油速度为9.36%,投产第10个年头达到最高年产量722×104t,而储采比则快速下降到6.8,基本没有稳产期;随后快速降产,再加上又有新的储量补充,使得储采比稳中略有回升。
对四个规律性较好油田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生产时间段内,在双对数坐标下,储采比和开发时间呈较好的负相关(图2)。即存在如下关系式[8]:
图1 储采比与开发时间关系曲线
图2 储采比与开发时间关系曲线
lgRRP=A+Blgt
(2)
式中:t——开发时间,a;A、B——系数。
经对美国、前苏联、罗马什金和双河油田的统计回归,得到如下相关关系式:
对美国1975-1989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1.6678-0.0218lgt,R2=0.9809
对前苏联1960-1989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2.0808-0.0336lgt,R2=0.9872
对罗马什金油田1961-1979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1.6179-0.0353lgt,R2=0.9784
对双河油田1979-1997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1.3904-0.0245lgt,R2=0.9384
利用回归关系式,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四个油田(区)在一定阶段储采比变化情况,可从宏观上指导或调整油田开发策略,进行有效的油藏管理,确保油田开发效果。
2.2储采比和采出程度关系
根据统计结果,在双对数坐标系中,储采比与采出程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而且在产量递减前其相关性更强。即存在如下关系式[4]:
lgRRP=A+BlgRD
(3)
式中:RD——采出程度,%;A、B——系数。
依据对美国、前苏联和双河油田储采比[2,7]和采出程度的统计结果看(图3),在油田稳产阶段线性关系较好。
对美国1960-1989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4.3289-1.6915lgRD,R2=0.9585
对前苏联1960-1989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3.0713-1.0606lgRD,R2=0.9994
对双河油田1979-1997年期间油田生产数据回归为:
lgRRP=1.874-0.4867lgRD,R2=0.9707
利用回归的关系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油田稳产阶段年产量,为油田开发规划方案的编制起到指导作用。
图3 储采比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关系曲线
2.3储采比和稳产关系研究
利用参考文献[5]等相关资料,统计整理了国内外50个油田(区)进入递减时的储采比(表1、图4),最低储采比为1.3,最高为19.2,平均为8.5。按油田类型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油区和低渗透油田稳产期末的储采比较高,分别为10.2和10.5;稠油油田较低,分别为1.3和3.1;整装和断块油田居中,分别为6.4和8.1。文献[9]提出了储采比12作为油田进入递减的极限值,但由于不断有新油田发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极限值在逐渐降低。不能简单用储采比的大小来衡量是否可以稳产,还要考虑油藏类型、开发方式、当前油价和开发政策等相关因素。综合分析推荐油田稳产的极限储采比为10。
2.4储采比和储量替代率关系
储量替代率亦称储量替换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指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当年开采消耗储量的比值。储量替代率等于1,表明勘探增加的储量与开采消耗的储量持平;储量替代率大于1,表明储量的增加大于消耗;储量替代率小于1,则表示勘探新增的储量不能完全弥补储量的消耗。
表1 油田进入递减时储采比统计
图4 油田进入递减时储采比对比
统计整理了全国2009-2014年石油年产量、储量替代率和储采比的变化情况,由图5可以看出,在这6年的时间内,全国石油产量稳定在2×108t以上,能够稳产,得益于较高稳定的储采比和储量替代率。前面已经分析过,油田稳产期末储采比在10以上,而近几年我国储采比一直保持在16以上,储量替代率1~1.5,说明稳产2×108t吨产量具有较为扎实的物质基础。
图5 中国2009-2014石油产量、替代率和储采比变化曲线
从全球储采比统计结果看(图6),欧佩克石油组织储采比最高为108.05,亚太和西欧最低,分别只有16.96和10.5,全球2014年平均石油储采比为59.49。对比看来,欧佩克石油组织具有强大的石油开发潜力,我国储采比较低,不足全球平均值的1/3。
3结论和认识
(1)在储量和产量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储采比与油田开采时间和采出程度具有线性关系,储量和产量变化较大的油田,相关性较差。
图6 全球储采比统计对比图(2014年)
(2)依据统计的50个国内外油(区)田的稳产储采比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稳产期末储采比取10较为合理。但油田类型、开发方式和开发政策等因素,可导致稳产期末储采比差异较大,低渗透油田需要较高的储采比才能稳产,稠油油田稳产储采比最低。
(3)全球平均储采比59.49,而我国目前储采比仅17,不及全球平均值的1/3。近几年我国储采比和储量替代率基本稳定,说明具有较好的稳产基础。
参考文献
[1]M.Frygin,R.Satkin.石油储采比及其合理解释[J].国外石油动态,2004,177~178(19-20):1-3.
[2]陈淦,杨新玲.关于储采比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3,17(5):250-254.
[3]张劲,黄炳光,王怒涛,等.利用产量预测模型确定油气田合理储采比[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12):147-148.
[4]王立军,杨海玉,韩军,等.油田合理储采比的确定及其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2):64-67.
[5]赵庆飞,王哲元,魏海峰,等.储采比与油田稳产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31(4):511-516.
[6]蒋红玲.卢鹏海.利用储采比与储采平衡率确定油田产量[J].吐哈油气,2008,13(1):25-27.
[7]高文君,王谦,徐冰涛,等.油气田合理储采比的确定及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2003,24(1):25-27.
[8]陈元千,赵庆飞.注水开发油田储采比的分析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0,7(1):31-33.
[9]万吉业.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储量-产量”的控制预测及评价系统[J].石油学报,1994,15(3):51-60.
编辑:吴官生
文章编号:1673-8217(2016)02-0083-04
收稿日期:2015-11-12
作者简介:曲世元,1991年生,2013年毕业于燕山大学,在读研究生,现从事油气田开发方向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5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