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研究

2016-06-28尹华光邱久杰谭学燕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尹华光 邱久杰 谭学燕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动力研究

尹华光邱久杰谭学燕

(吉首大学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湖南 张家界427000)

【摘要】从系统论视角对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观念创新、产业关联性、企业动因是内部动力,旅游市场提质升级、社会环境改变是外部动力;动力特征表现为政府扮演引领角色、民众参与意识较强、技术辅助手段及跨区域协作渐成风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最后结合片区现状提出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积极培育文化旅游项目、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等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业融合;动力;武陵山片区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71个县(市、区),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产品品位极高、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已被绝大多数州、市、县确定为支柱产业。与此同时,该区域范围内生活着土家族、白族、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是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带之一,也是该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1],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一、现状分析

目前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主要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具体表现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化资源开发的相互渗透,基本达到了“以文促旅、以游养文”的目的[2]。片区内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自我发展能力较强,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形成了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名牌,如表1所示。

表1 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精品

融合发展是文化与旅游两大产业全方位、多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两者水乳交融、互利共赢。片区两产业融合以大型实景演出、大型歌舞表演、大型文化旅游节事等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并得到市场的认可。不仅能够带给旅游者丰富的文化享受和旅游体验,也对旅游产业产生了良好的拉动效应,造就了品牌。湖北省代表恩施州《夷水利川》公演的第二年,腾龙洞的门票收入超过前20年的门票收入总和。2014年,利川市接待游客5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2亿元。湖南省代表张家界《天门狐仙》和《魅力湘西》携手树立了张家界文化品牌形象,《天门狐仙》从2009年9月份开演至2015年4月,已累计演出近1600余场,接待中外游客超过220余万人次,实现产值逾3亿元。在2015年4月2日,湖南省文化厅为新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张家界天门狐仙文化旅游产业有限公司进行了授牌仪式。而《魅力湘西》以2014年度0.95亿元的门票收入入选2014年中国旅游演艺十强。重庆市代表武隆县在2012年4月23日《印象武隆》成功公演,为武隆增加了一大看点,也助推了武隆旅游业的丰收,截至2015年12月20日共演出1240场,观演人数达172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1亿元,成为武隆一张靓丽的旅游文化名片。贵州省铜仁地区推出的一系列实景演出、歌舞表演、文化旅游节事吸引着众多省内外的游客,据铜仁市旅发委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6年春节黄金周,梵净山大景区接待游客51.0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4亿元。

片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开发层次不够高、缺乏精品、旅游企业规模实力均不高;缺少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难以整合区域资源,突出整体优势,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高素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较为缺乏等。产业要继续发展,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就是文化与旅游进一步结合。

二、发展动力分析

根据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推动产业融合的因素非常多,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内在动因与外在动因两个方面[3][4]。

1、动力因素及其来源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系统是由内部推力系统、外部支持力系统两方面构成的。根据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状况,片区内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多方面的[5][6]。

(1)内部推力子系统

第一,观念创新。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武陵山片区作为国务院改革发展的实验区和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要想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就必须进行观念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商品经济的观念、市场经济的观念和治穷先治愚的观念。二是要转变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旅游产业、文化产业是核心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观念。三是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树立生态扶贫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是要打破部门分割、破除区域壁垒,树立全域旅游观念和全民旅游观念[7]。

第二,二者的关联性。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耦合性,这种耦合性体现在共有属性和共有特征两个方面。共有属性是指二者均具有经济性和文化性;共有特征是指二者均具有娱乐性、经济性、传承性、创造性等共同特征,因此二者能够融合发展。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两个产业平等借势、优势互补。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成熟市场平台,实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而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植入文化之魂实现旅游产品的优化、创新,提升旅游品位。

第三,企业动因。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也是产业融合的组织基础。企业的本能是追求最大化的效益,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和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是企业的最高追求。文化产业通过与旅游产业融合可以完善文化产业链结构,进而实现文化企业的利润增值;旅游产业通过与文化产业融合能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从而不断提高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这两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能够不断增强片区四省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繁荣。

(2)外部支持力系统

第一,旅游市场的提质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不断推向新的阶段。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在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消费者更加关心的是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如张家界的《魅力湘西》、《天门狐仙》等文化旅游产品就深受广大旅游者喜爱,人们可以白天游玩景点,晚上看当地艺术、民俗等结合起来的表演,这样可以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同时技术进步和快节奏的工作和城市的喧嚣也给广大市民带来了极大的生活压力,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成为当代市民的生活时尚。而旅游产业,特别是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非常符合当代社会人类精神的需求。如果没有市场需求,那么市场供给也是无效的,所以说旅游市场的提质升级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

第二,社会环境因素的改变。产业融合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首先是政治方面的政府放松管制。美国学者施蒂格勒认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是形成不同产业形成壁垒的根源。政府放松管制,意味着产业间壁垒的降低,从而产业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才有可能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才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是经济方面。经济的发展能为产业融合提供财力基础,只有从片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出发,不断打造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核心产业,才能不断增强片区的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最后,文化产业间资源整合发展观念和旅游产业间资源整合发展观念,特别是两大产业间资源整合发展观念越被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越能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

2、动力特征

(1)政府扮演引领角色

在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推进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一再要求要更加注重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让政府扮演引领角色。一是要通过规划进行引导。要在国家规划的基础上,专门制定片区内旅游产业规划和文化产业规划。二是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要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优惠政策,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三是要通过监管进行引导。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起步较晚且发展极其迅猛,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现象屡禁不止,需要政府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行为、提高市场公信力和竞争力。

(2)民众参与意识较强

片区广大干部群众是促进区域发展的主体,是推动片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8]。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扶贫实践,片区广大干部群众逐步认识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片区内的先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产业。因此,推动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是本区域内广大干部群众的职责与义务的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并将长期在潜意识中存在。

(3)技术作为辅助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声光电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有加速发展的态势。然而由于片区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片区科学技术手段仅用于表演和景区宣传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由此,各级党和政府广泛开展送科技进企业、科技特派员支农技术服务、科技法律法规知识讲座、科技下乡、科技进社区、青少年系列科普活动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让科技创新支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科技成果惠及片区广大人民群众。

(4)跨区域协作渐成风尚

由于武陵山片区分属三省一市,在行政区划上有各自的管辖范围,在经济层次上也受本省市的统筹制约,有各自的独立性。因而表现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上,各行政区缺乏大区域旅游观念,缺乏与相邻地区的协调与合作,导致旅游产品趋同化,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旅游宣传促销分散化、未形成合力,难以形成轰动效应,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没有得到很好展示等问题。为此,湖北省、重庆市、湖南省和贵州省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国际化和国内化的大背景下,在新世纪以来就在探索省际间或省市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如2001年重庆市和贵州省旅游局签署了《关于加快开发乌江流域旅游的建议》,2007年渝湘黔签署《渝湘黔武陵片区旅游发展协作秀山宣言》,2010年黔湘渝鄂签署《黔湘渝鄂旅游合作框架协议书》,2012年渝湘两省签署了《湖南、重庆两省市武陵山区各市州旅游合作协议》,同年重庆市秀山县、湖南省花垣县和贵州省松桃县签订《三县共同打造中国边城旅游景区框架协议书》,2013年秀山和花垣两县就两县协作共创边城品牌达成共识,2014年5月秀山县、花垣县召开了共建边城旅游景区联席会,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联盟第一次筹备会在张家界举行,期间湘鄂渝黔四省市共同签订了“金武陵旅游合作联盟协议”。由此可见,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成共识。

3、动力机制模型

根据西方经济学原理,经济学意义的动力机制是指经济体在其实现某个目标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经济体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量,以及通过这些力量的构成要素、结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等形成的统一体。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是通过相关力量的构成要素、结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等形成的统一体。同时在促进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中,各子系统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直观而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片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模型

在上述动力机制模型中,外部引力系统-旅游市场的提质升级提供了市场需求,内部推力子系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使旅游资源创新、文化资源市场化与规模化,这为旅游市场提供了市场供给,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市场需求供给系统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动力系统;外部支持力子系统中,产业融合观念、政府的支持、当地百姓的积极参与等为两个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持和发展条件;企业对利益的追求,增加了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性;政府的政策支持,为产业融合提供发展条件,会鼓励企业的行为,而两个产业的互动与整合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进而增强政府对产业融合的扶持力度,这是一个可持续的有利循环动力系统,作为片区各地方政府的相应管理部门应重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由此可见,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在内外因素推拉作用下进行的,而且各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三、对策建议

1、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外在最强大的动力是片区内外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9]。这种引导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从硬件上来说,主要是通过交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大力投入,特别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机场航空港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人口素质及科技水平,不断增强发展后劲;从软件上来说,主要是通过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片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从而不断促进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

2、积极培育文化旅游项目

武陵山片区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山同脉、水同源、民同俗。区域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生态环境非常优越,具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先天条件。要大力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大力扶持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如积极扶持土家族的“过赶年”、苗族的“四月八”、侗族的“芦笙节”、白族的“绕三灵”和仡佬族的“祭山节”等传统节日文化旅游项目,努力开发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苗族的“木鼓舞”、“板凳舞”、侗族的“多嘎多耶”、“芦笙舞”、白族的“仗鼓舞”、“霸王鞭”和仡佬族的“踩堂舞”、“酒礼舞”等传统歌舞文化旅游项目,还要积极培育蜡染、制银、织锦、刺绣、西兰卡普、傩戏面具、阳戏面具等民族工艺品等文化旅游项目。

3、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

培育文化旅游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10]。目前片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而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专业人才。因此要整合片区教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学科建设,逐渐形成一支懂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各过程的高端复合型人才队伍[11]。建议可以与片区各高校联合,培育各类型专业人才;或者直接引进这方面人才;同时注意要提供给专业人才良好待遇,留住人才[12]。通过以上方法逐渐完善人才队伍,以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发展进程。

4、创新产业融合的推动机制

首先是技术融合机制创新[13]。目前,片区文化产业的技术优势明显,要加强两个产业技术融合创新,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使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与市场保持平衡。其次是管理机制创新。对片区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进行协调指导,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最好建立文化与旅游部门的联合协作机制,通过会议、讨论等方式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最后是交流推广机制创新。片区要多借助旅游平台,加强文化交流。不断创新旅游文化产品的形式和内容,并通过旅游市场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使广大游客接受并喜欢。要注意娱乐欣赏性和主体参与性,满足游客体验文化的愿望。

【参考文献】

[1]尹华光,姚云贵,杨小沛.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51.

[2]张海燕,王忠云.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与市场开发,2010,(4):322-326.

[3]于洁,姚云贵,尹美菊.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和谐社会建设协同发展机制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8): 3-4.

[4]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9):131-132.

[5]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08,(1):3-4.

[6]董桂玲.动漫业和旅游业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40-41.

[7]曹世武,郑向敏.旅游产业融合动力机制研究——博弈论的解释框架[J].求索,2011,(12):5-6.

[8]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3-38.

[9]李更生.推进贵州特色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2,(9):32-35.

[10]黎昔柒(等). 湖湘文化与湖南文化产业的互动[J]. 湖南社会科学,2014,(3):147-149.

[11]文连阳,陈臻,张德远. 张家界森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1):15-18.

[12]龚美慧,李朝军,郑焱. 国外旅游文化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 长沙学院学报,2014,(6):66-69.

[13]吴金艳.南宁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7):15-17.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Study on Dynamic Development of Fusion of Culture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YIN Hua-guangQIU Jiu-jieTAN Xue-yan

(TourismandControlEngineeringSchoolofJishouUniversity,ZhangjiajieHunan427000)

Abstract:This paper conducts in-depth research on integration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Wuling mountain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tivation mainly summarized as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corporate motivation, internal motivation, quality and upgrade the tourism marke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s changing, such as external motivation. And by comparing the summed up the government play a leading role, public participation, technology,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as the auxiliary means for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two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industrial convergence, finally combining area present situation proposed the policy should play the role of guiding, fostering cultural tourism projects, strengthen cultural tourism personnel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tourism industry;industry convergence;dynamic;Wuling mountain area

DOI:10.16546/j.cnki.cn43-1510/f.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6-02-0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BMZ057)、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基金项目“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4K080)

作者简介:尹华光(1964-),男,湖南洞口人,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旅游经济、旅游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2.6;F591.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61(2016)03-0135-06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产业融合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研究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延安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武陵山片区教授工科专业制图课程的思考及改革建议
旅游经济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量化测度
对旅游产业供应链构建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