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江南水乡的婚俗文化
2016-06-28肖霞
肖霞
摘 要:中国的婚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整套婚俗礼仪的体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江南水乡的婚俗虽然具有中原婚俗“三书六礼”的礼仪,但是又融入“水”的特色。作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不仅表现水乡生活的特点还体现当地百姓崇文重礼的内涵。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反映水乡居民对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逐渐形成一种江南水乡的婚俗文化。
关键词:婚俗;文化;沙家浜镇;江南水乡
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是江南地区的汉族居民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是江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吴文化特色。它不仅是一种代表江南婚礼的民俗,还是一种表现江南婚俗文化的现象。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体现对和睦美好生活的期待,宣扬夫妻相互扶持、承担家庭责任,子女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但是,由于受到现代文明婚嫁礼仪的影响,被年轻人认为过于繁琐的水乡婚俗礼仪正逐步走向消失,这需要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从沙家浜镇的婚俗由来、婚俗的仪式和文化,浅谈江南水乡的婚俗文化,强调传承江南水乡婚俗文化的重要性。
一、沙家浜镇的婚俗由来
沙家浜镇隶属于江苏省常熟市管辖,位于常熟市东南面。作为一个江南水乡的古镇,境内河流纵横,交织密布,北有昆承湖,南有阳澄湖。旧时沙家浜镇的陆路闭塞,河道多且密,所以走水路非常方便。因此,沙家浜镇的家家户户旧时都有自家的小船,无论是赶早市,还是走亲访友,甚至田间做农活都会用船,连婚嫁迎亲都不例外。正因为这种独特的水上交通,所以才孕育出沙家浜镇的“水”文化,造就出独特的“沙家浜水乡婚俗”。
沙家浜的水乡婚礼继承中国古代的传统婚礼精华,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娶等“六礼”。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水乡婚礼过程由繁化简,已经变为提亲、定亲和迎娶“三礼”,日程与以前相比也大为减少。
二、沙家浜镇的婚俗仪式和文化
沙家浜镇的婚俗仪式独具当地文化特色,既体现当地水乡民风,又包含水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祈盼。最能充分体现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特点的,就是在迎娶前后数天的婚礼大典。有六个显著特点:第一,预备接新娘的迎亲船、接嫁妆的嫁妆船。第二,迎亲时演出“摇出水”、“外出跳”节目,体现摇船人的熟练身手。第三,“公爹抢水落团圆”这个节目,寓意新人进门后全家人团团圆圆,阖家欢乐。第四,邀请乐队在婚礼进行中吹奏乐曲,烘托婚礼的喜庆气氛。第五,邀请茶担艺人作为司仪,主持婚礼过程。第六,新娘出娘家门后,一边上轿一边哭,亲娘也要和新娘同时哭。因为只有大哭,才意味着新娘的婆家以后会发大财。
在沙家浜,结婚需要办三天宴席。第一天称为“前三朝”,第二天称为“正日”,第三天称为“后三朝”。
“前三朝”这天,主要请厨师和账房先生进门准备婚礼。厨师负责准备婚宴工作,账房先生负责管理财务。旧时富贵大户人家才请账房先生,现在生活条件富裕,家家户户办喜宴都请账房先生。这天,需要招待媒人、朋友和一部分远亲。
“正日”这天举行婚礼大典,婚俗仪式隆重,非常热闹喜庆。
迎亲。“正日”这天,新郎坐迎亲船去迎娶新娘,船头放一顶打扮喜庆的花轿。船上前后有两支橹,为了加快划船速度,特意在船头再加两支,称为“快船”。新郎收拾完毕后,在二爷的陪伴下,在迎亲队伍的锣鼓声天中,一起坐上“快船”,带上六只盘的礼品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带去新娘家的礼品必须要凑成偶数,寓意成双成对。礼品有:一对鸡、两条鱼、二甏酒、二只猪腿、二蒸糕、一只装满枣子、红蛋的木盘。正午,新郎必须到新娘家,但是到达之后还不能立即进门。二爷先进门通知新娘家,请他们派人出来迎接新郎,还要把红包发给厨师和账房先生,以图喜庆。新娘的兄弟迎新郎进门后,新郎立即前往中堂,向岳父母及女方大娘舅行拜见礼。女方家则请新郎及随行人员吃酒酿桂花圆子,祝愿新郎、新娘婚后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午后,新郎回家之前,岳母会把新郎请到内室,叮嘱新人的婚后生活。
哭嫁囡。新娘梳妆完后,伴娘搀新娘出房。兄长把新娘从房门口背上花轿,这时新郎给兄长红包,表示谢意。新娘边上轿边哭,亲娘也一起哭,这就是“哭嫁囡”习俗。这时哭声越大,寓意以后大富大贵。在沙家浜镇,娶亲船离开河岸时,需要放四个爆竹,告知左邻右舍,女儿出嫁了。
摇趟子和外出跳。“摇趟子”指摇船人在迎亲船返回男方家之前,摇四个来回。“外出跳”指摇船人在迎亲船上一起摇三、四支橹。这些非常考验摇船人的摇船技术,同时也展现迎亲船返回时的隆重。为了知会男方家一声,当迎亲船快要到达时,需要放四个爆竹,寓意为“高升”。男方家听见爆竹声后,也需要马上放四个爆竹,回应对方,准备迎接新人入门。
公爹抢水落团圆。当迎亲船快要到时,新郎的父亲还要表演一个节目------“抢水落团圆”。 新郎的父亲在腰间绑上一条红绸带,然后将两杆秤插在腰间,背上一只鱼篓,提上两只空水桶,趁迎亲船到岸之前抢提两桶水,送到厨房煮团圆。秤和水桶表示趁迎亲船那路水,抢到水用作煮团圆,寓意团团圆圆;鱼篓寓意年年有余。
起嫁妆。新娘的嫁妆船靠岸后,男方家派人开始搬嫁妆。为了图吉祥,搬嫁妆被称为“把嫁妆涨起来”。先由一人搬“衣食饭碗”:一对碗,称“金饭碗”;两双筷子,称“银筷子”。还要“飞、跳、叫”齐备:“飞”即两只鸡翅膀;“跳”即两只鸡脚;“叫”即一个鸡头。这些物品寓意新娘嫁到夫家后吃穿不愁。男方家全部搬完新娘的嫁妆后,才正式迎娶新娘登岸。
抱新娘。由新郎的姑姑出门,把新娘抱或背入新郎家中。这主要是对新娘有利,将来夫妻吵架,新娘就有话可说:“我不是自己走进你们家的,是你们把我抱进、背进来的。”
拜堂。在正堂行礼时,新郎新娘面朝外站着,茶担艺人先喊:“一拜天地,一团和气。”新郎新娘便一齐跪拜,之后,面朝内站着。茶担艺人又喊:“二拜高堂,金玉满堂。”新郎新娘一齐跪拜父母。茶担艺人再喊:“夫妻对拜,相亲相爱!”新郎新娘又互拜。拜完后,茶担艺人说:“女拜男身。”伴娘接口:“伴老终身。”伴娘又说:“男拜女身。”茶担艺人接口:“多子多孙!”茶担艺人最后说:“同进洞房,情深意长。”在整个过程中,邀请乐队在旁演奏江南喜庆的乐曲,烘托喜庆祥和的氛围。
入洞房。新郎用红绸牵巾牵新娘入洞房。此时,茶担艺人说:“红绸牵巾六寸长,两端一对好鸳鸯。中间有个同心结,白头到老一道行。”进入洞房后,新郎坐床沿东侧,新娘坐床沿西侧,俗称“坐床沿”。之后,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寓意“称心如意”。
待新娘。“待新娘”指新人入完洞房后,男方家需要招待新娘。正堂的四角摆四张八仙桌,中间摆一张八仙桌。新娘入坐于中间的桌子,伴娘陪席,陪新娘来的其他女眷坐正堂四角的八仙桌。席间,男方的亲戚、乡邻会去围观,对新娘品头论足,说一些“长得漂亮”、“鹅蛋脸”等溢美之辞。
闹新房。爱凑热闹的小青年是闹新房的主要人群,他们主要就地取材,拿婚房中的一些物品,让新郎新娘在大家面前出尽洋相。小孩子爱在新房中嬉闹,只是想吃新房里的喜糖、红蛋和花生等。新房中需要有人闹过,因为有“愈闹愈发,不闹不发”这一说。
“后三朝”。男方家在“后三朝”这一天要设宴,款待女方家的至亲,前去赴宴的人都是女方家的近亲。
“回门”。婚后的第三天,新娘和新郎一起回娘家。通常女方家以此日为正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远亲近邻。新郎需要在新娘的陪伴下,拜见新娘的长辈,同时也会收到长辈们给的红包,寓意新人婚后生活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三、传承江南水乡婚俗文化
江南水乡婚俗文化是江南婚礼仪式的“魂”,是江南水乡古老婚姻历史的活化石,反映水乡居民生活习惯、衣食住行各方面内容,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作为一种传统的人生礼俗,沙家浜镇的婚俗仍然受到当地居民,特别是年长一辈的推崇和采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水路交通重要性的减弱,“摇船”这一婚娶形式正在逐步消失。而且,受到现代文明婚嫁礼仪的影响,年轻人认为传统婚嫁礼仪过于繁琐,因此他们结婚时逐渐简化婚礼礼仪,一些器物也被新的东西所取代。例如新郎、新娘衣着改为西服婚纱,接亲用的工具改为汽车等。水乡婚礼正逐步走向消失,因此,沙家浜的婚俗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沙家浜的婚俗文化是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反映当地居民的社会生活理念和文化。水乡婚俗反映水乡居民憧憬幸福美好的生活,婚俗仪式的隆重更加突显结婚是人生大事,寄予对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婚礼中除了充满幸福和甜蜜以外,还警示新人们从婚礼那天起要学会转变身份,要与身边人相濡以沫,相伴一生,要形成新的家庭观念,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因此,最好的传承不仅要传承坐花轿、迎亲船、拜堂结亲等传统仪式,还要传承婚俗礼仪背后的文化及理念。这些都体现水乡居民追求幸福、美好、安定的生活,传递一种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首先,沙家浜镇政府需要成立婚俗馆,向当地民众及外来游客展示水乡婚俗的仪式,弘扬水乡婚俗背后的文化;然后,定期举办水乡婚礼活动,鼓励当地年轻人感受水乡婚俗文化,使他们了解水乡婚俗,传承水乡婚俗文化;其次,政府可以培养一批热爱水乡婚俗文化的人士,将水乡婚俗礼仪及文化传承下去;最后,请当地民俗学者和专家为水乡婚俗撰写书籍,通过书籍扩大江南水乡民俗婚礼在社会上的影响,提高江南水乡民俗婚礼的文化地位。
沙家浜的水乡婚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水乡居民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传递一种水乡居民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文化理念。沙家浜镇的水乡婚俗也宣扬夫妻互爱、相互扶持、照顾家庭、承担家庭责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这份水乡的活化石,需要我们大家携手努力一起传承下去,更要传承其背后的文化和理念。
参考文献:
[1]高宝兴.常熟[M].中国:中国铁道出版社,2008.
[2]丛书编委会,中国婚俗文化[M]. 中国:外交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