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读碑记
2016-06-28吴勇
岱庙坐落于泰山的南麓,因泰山古称岱而得名。岱庙建筑按照帝王工程形制营造,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总面积9.6万平方米,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与北京故宫、曲阜孔庙、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
岱庙内有丰富的文物古籍、碑刻楹联、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岱庙中“古碑如林、石刻成群”。现存的大量文字刻石,名作众多,保存了我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这些刻石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的残缺漫漶(huan),但字里行间依然散发出诱人的艺术魅力。
据史书载,岱庙创于汉,拓于唐宋,后历代重修。现存建筑保存了明末清初的风格。岱庙周辟八门,四角有楼,前殿后寝。主体建筑天贶(kuang)殿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建于公元1009年的天贶殿内供奉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殿内东、西、北墙壁上绘有著名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描绘泰山之神出巡的浩荡壮观的场面,是中国道教壁画杰作之一。
殿前院,古柏庇荫:东有《宋封祀坛颂碑》《金重修东岳庙碑》,清乾隆皇帝御制《重修岱庙碑记》;西有《大宋天贶殿碑铭》、明太祖御制《封东岳泰山之神碑》;中立《大观圣作之碑》、清康熙年间《重修岱庙记》等。殿东廊房为“历代碑刻陈列”,自北而南有《仿秦刻石二十九字碑》《汉衡方碑》《汉张迁碑》《晋孙夫人碑》《魏齐隋唐造像记刻石》《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唐鸳鸯碑》《唐经幢》《宋升元观敕牒碑》《金重修天封寺碑》《五岳真形图碑》《登岱八首》《乾隆御制诗》等名碑19块。西廊内陈列汉画像石48块。件件精彩,使人久久盘桓不愿离去。下面介绍其中重要的几件。
泰山的碑刻,以秦始皇时所刻的《泰山刻石》为最古,原碑残石现保存于岱庙东御座院内,东廊房里的系仿刻。《泰山刻石》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封禅泰山时立,意在颂扬始皇帝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又在原石上加刻东巡诏书。前后刻辞共222字,均为丞相李斯篆书,刻石原在泰山顶上,后因火灾被毁,清代将发现的存十余字的残石移至山下岱庙保存。它是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刻石之一,书法严谨,线条圆健,实为稀世之宝。
东廊房里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两块东汉碑刻《衡方碑》和《张迁碑》并称“汉碑双璧”。《衡方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碑额“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为隶书阳刻,比较少见。该碑结体方正凝重,平正中见变化,体丰骨壮,为汉隶厚重古朴一派的代表。其用笔朴茂雄强,意态高古,清代伊秉绶书法从此碑化出,成为一代大师。《张迁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碑体雕工精细,形制典雅美观,书法方劲沉着,是汉隶方笔的典范之作,结体上端严朴茂,笔画拙巧互用,于朴厚中见劲媚。两汉碑旁为晋代三大丰碑之一隶书《孙夫人碑》。
唐代双束碑俗称“鸳鸯碑”,碑文陆续记录自唐高宗李治到其后共六帝一后(高宗、中宗、睿宗、玄宗、代宗、德宗和武则天皇后)前后130多年在泰山上祭神之事,是唐代帝后在泰山活动的大事记。碑身由两块同样尺寸的条石并立组成,对研究唐史、特别是武则天历史有一定价值,书法亦保留了初唐至中唐的书法风格。
值得一提的还有天贶殿前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立的《大观圣作之碑》,碑文为李时雍摹勒宋徽宗赵佶楷书,碑额“大观圣作之碑”6字为权相蔡京所题。宋徽宗的书法学初唐薛稷,创造出新体楷书“瘦金体”,亦称“瘦金书”。此碑即为瘦金体书,在书法艺术上独具一格,全用中锋,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刀锋,过渡性的连笔则如游丝飞空,瘦劲挺拔,似铁画银钩,刚健俊逸。
党怀英(1134-1211)是金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有“独步金代”美誉,岱庙《金重修东岳庙碑》的篆书题额以及《天封寺碑》楷书皆为党怀英手迹。
环顾岱庙,碑碣林立,据统计,这里保存着历代的碑刻、经幢、题名、诗刻等共计200余方,形制各异,自秦泰山刻石至现代名人题刻,时间跨度达两干余年。从碑的内容看,有封禅告祭、庙宇创建重修、文人题诗等。这些碑刻,或佐证历史,或点景抒情,或寓理成趣,书法风格多样,是一座天然的中国历代书法博物馆。
(吴勇,江苏省书协理事,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协副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书法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