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三大球的困境、根源与突破

2016-06-27龚莉萍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人才培养

龚莉萍

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球项目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后备人才青黄不接,联赛市场业乱象频出。运用定性分析法和经验总结法归纳了三大球项目面临的现实困境,解析问题根源,旨在为当下三大球体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研究认为:问题根源是行政垄断导致了市场的作用难以发挥,利益冲突下多方博弈造成发展战略误判,市场化改革不彻底导致造血功能不足等。须坚持市场化和社会化,结合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借鉴国外三大球发展经验,创新举国体制在后备人才培养和项目文化传播中的作用等,探寻既要市场也要调控的中国特色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三大球; 困境与突破;行政垄断;体制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3-0044-05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football, basketball and volleyball projects have fallen into awkward situation, characterized by lack of backup talents and frequent occurrence of league market chaos. The paper us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experience summary method to sum up 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the three projects, analyzes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and aims to provide advi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ports system. This study considers that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is that the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has caused the market's function difficult to play, that the multi-game under the interest conflict has caused the misjudgm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at incomplete market reform had led to the lack of hematopoietic function, etc. We must insist on market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combine with the reality of domestic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projects, innovate the role of the whole nation system in training reserve personnel and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proje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form path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both market regu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control.

Key words: football, basketball and volleyball; predicament and breakthrough; administrative monopoly; structural reform; training talents

三大球是体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语言,然而近年来我国的三大球项目却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世界大赛上的成绩呈现出全面的持续滑坡,后备人才青黄不接,曾经风靡一时的联赛市场业乱象层出。本研究将总结中国三大球的现实困境,解析问题根源,寻找未来的突破口。

1 现实困境:后备人才萎缩,职业市场无序

1.1 后备人才断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各级体育部门将三大球项目推给市场,原来举国体制的人才培养体制解体,但基于市场的人才培养体制却迟迟未能建立。非职业的青少年业余训练体系与职业化的联赛体系及国家队后备队伍的选拔体系很难衔接,人才输送受阻。根据排协数据显示,当前国内正式注册的女子排球职业运动员不足400人[1],这一数字甚至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分之一[2]。而中国足协公布的注册球员只有8 000人,还不及越南[3]。断层严重,后备人才梯队发展不良,是制约我国三大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

1.2 职业市场无序

三大球职业化改革已走过20年,其间假球、黑哨、赌球、罢赛等乱象频出,球员不敬业、俱乐部不职业、足协不作为,集体“犯规”。其无序状态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首先是官商合作,俱乐部产权不明确。目前我国三大球俱乐部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政府联办的,以表面职业化、实质体工队的形式运作:体工队+赞助商=职业俱乐部;还有的地方政府将职业球队当做“城市名片”,俱乐部的投资者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投资方也把养足球队当做一种投资,甚至是投机,再向政府换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无论是“体工队+赞助商”还是“地方政府+赞助商”模式的职业俱乐部,都是“伪职业”,其产权归属存在问题,日常运作在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阴影里进行,与企业化建立的经济实体相去甚远。

其次是市场经营行为的违章违法。职业联赛的运动员和官员参与赌球:默契球、人情球、派系球、官哨球,操纵比赛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在中超、中甲甚至中乙联赛中利用商业贿赂操纵比赛等违章行为层出不穷。CBA联赛中也存在“做对方球员工作”、打假球的现象,俱乐部也存在假合同、假财务等问题,严重影响联赛的有序进行。中国足坛的多次打假扫黑反腐案,在冠冕堂皇的保联赛“大局”中被淡化处理,有法不依,并最终导致乱象横行。在治理方面,除了不断地更换掌门,没有看到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再次,因市场不规范导致企业短期操作,俱乐部的投资方不断更迭。一方面,这使得经营方针不具可持续性,俱乐部很难做出长期规划,于是更愿意急功近利地把钱花在引进外援而非青少年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上。另一方面,企业也由于俱乐部在联赛经营上没有话语权,往往将投资俱乐部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既省去了高额的广告费,还可以与政府建立更强有力的关系。于是,当其在地方政府那里获取相关“好处”后迅速完成蓄谋已久的退出。

最后,过多的行政干预与管理不到位并存,项目管理中心与项目协会职能错位,工作任务互相干扰。比如足协声称“联赛为本”,但在足管中心的领导下,各级国家队成为工作重点,职业联赛被迫为国家队、国奥队的集训和比赛让路,赛程被随意拆分和更改。项目协会在联赛中拥有重要话语权,牢牢把握联赛的广告经营、电视转播权,甚至直接参与经济利益的分配,这种管理的“越位”导致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受阻,更重要的是,滋生腐败。

2 问题根源:行政垄断导致市场作用难以发挥

2.1 战略误判:“利益冲突”下的多方博弈

首先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博弈。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体委提出了“缩短战线、突出重点”为核心的奥运战略,推动回报率高、金牌效益好的一些个人项目和冷门项目作为发展重点,导致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对于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集体项目尤其是三大球项目进行大幅削减。从1980-1995年,各级各类体校篮球在训人数减少了40%[4];许多省市足球队纷纷缩编或解散。

其次是人民群众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体育需求博弈。“奥运争光计划”的确使得我国的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增加了奥运金牌数量。但是在金牌梦早已实现的今天,主管部门依旧让投入大、见效慢的三大球项目继续边缘化。这还是从根本上没有摆脱“金牌至上”理念禁锢的狭隘的竞技体育发展观。

2.2 行政垄断:“掠夺之手”大行其道

2.2.1 本末倒置,为奥运金牌牺牲职业赛事

脱胎于专业队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既要服务于市场,奉献精彩的联赛产品,也要服务于政府,执行奥运战略和全运战略。在奥运成绩面前,三大球自身的发展规律被忽视。管理者为了追逐成绩和金牌,置俱乐部利益和群众利益于不顾,急功近利地片面维护极具争议的国字号球队长期集训制度,甚至通过帮国家队队员“保管”工资收入等方式,约束运动员为国效力并阻止其出国参加职业联赛。当下的职业联赛其实质是“准职业”联赛,它具有职业赛事的架构,但实质仍然是国家行为。

2.2.2 利益难割舍,难将职业化改革推向深入

面对足球联赛在创办初期所显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火爆的球市,当时的国家体委提出:“足球改革突破口的任务已经完成,目前没有进一步改革的任务。[5]”这导致原来对职业联赛的种种计划和设想戛然而止。随后体委出台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制度,成立了集决策与执行机构于一身的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协会化管理”成为一纸空谈。行政力量大于一切,行规大于法规,凸显了职业化改革“伪职业”的本质[6]。

2.2.3 管办不分,权力缺乏有效约束

三大球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运动项目协会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集办赛、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的机构设置使得管理者竭尽所能地用行政手段干预已经社会化、市场化的职业体育运动,政企不分、管办不分[7],协会的权力被架空。而集决策与执行机构于一身的管理中心,则承担起了拟定项目管理制度、负责运动员注册和转会、评审裁判员技术等级、开展对外交流等更为广泛的职责。由于缺乏监管,项目管理中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严重阻碍了三大球的职业化进程。

2.3 改革不彻底:“看不见的手”未能发挥作用

2.3.1 市场观念淡薄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市场观念淡薄,贪恋权利,对社会力量不但没有利用反而压制。体制中的一些既得利益者,之所以未对职业联赛管理体制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是担心随着联赛的不断发展,以行政手段控制和支配三大球运动发展的权力可能会被削弱。

2.3.2 造血功能不足

NBA通过商业推广和形式多样的营销宣传,实现了名利双收。与此相比,CBA的圣诞和春节赛事却几无推广,只是简单将赛程安排在这些时间节点,没有广告,没有宣传片,没有各式道具,没有让球迷走进体育馆。三大球的市场需求还未有效开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2.3.3 市场生态脆弱

首先是市场环境不公平。目前的CBA、中超俱乐部,均与体育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代表政府的权力机构授权垄断行为,民间资本参与业余赛事举办就面临重重阻力。中国体育反垄断第一案,有体育行政管理力量的“珠超公司”状告“粤超公司”就是明证。其次球迷的关注度不高,职业联赛赛程安排与节假日“撞车”,常被迫临时更改赛程,比如2008年就发生过“中超让路于中秋”的囧事。以“让路”方式挽救球市,映射的是中超联赛深层次的球迷关注度低的联赛市场生态脆弱的根本问题。

3 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化和社会化

3.1 市场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3.1.1 尊重市场规律

三大球市场化改革举步维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相当一部分人对体育市场化发展以及职业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管办体育的经验,担心大权旁落,对市场心怀恐惧,导致市场资本在三大球领域失位、失声、失望。坚持三大球的市场化发展,核心就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三大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经过了短暂的“放权”,足球与资本的联袂也曾经创造了“黄金球市”,但当出现利益冲突与矛盾时,数以亿计的社会资本变成了一纸政令的牺牲品。市场资本在与行政命令的角力中败下阵来,导致联赛既没有为观众提供高水平的赛事产品,又严重打击了民间资本进入职业体育的积极性,这从国内足球俱乐部频繁地更名易主即可见一斑。坚持三大球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就是要尊重市场规律,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打破现行制度束缚,让资本在市场中有位、有为,真正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3.1.2 深度推进职业化

职业体育的发展兼顾和体现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体育与国家经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8]。职业化的项目发展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各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训练比赛等方式,产出高水平的体育比赛产品,并以门票、电视转播、广告等多种方式,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换,从而获得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模式。相对于举国体制,职业化不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通过完全的市场竞争提升运动水平,创造巨额体育财富。我们要借鉴国外职业化高度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完善俱乐部准入机制、自由转会制度等规则体系,让参与联赛的运动员、俱乐部、联盟等各方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杜绝各种短视行为、互损墙角现象,创造条件引入社会资本,还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发挥社团性质的项目协会的作用,解决职业联赛“管”“办”交错的结构性弊病,避免市场与行政的博弈内耗。

3.2 社会化是繁荣三大球市场的基石

体育的社会化是体育与社会及体育自身所呈现的互存性、制约性、整体性不断强化的特征和趋势[9]。体育社会化,使体育和社会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尽可能多地动员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兴办体育事业,参与和关注体育运动,使体育成为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和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10]。三大球发展的社会化,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利用民间资源进行各类三大球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让社会力量成为发展三大球的主体,鼓励组织或个人直接参与三大球运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力量包括社会上的集体和个人的财力和物力,也包括吸纳的海外资金。社会力量更能够捕捉三大球发展中的市场机会,比如针对市场需求确立产品供应政策、将球迷文化与开展市场经营有机结合起来等,繁荣三大球业余赛事市场,为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4 改革路径:探讨中国特色的道路

三大球的出路,既不能走计划经济时代体工队的那套封闭的、关起门来搞训练的老路,也不能完全照搬意甲、英超和NBA的模式,只有探索中国特色的道路,既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又发挥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

4.1 拒绝短视,“任期以外”是未来

现在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任期与三大球发展的未来孰轻孰重,在现实与未来之间合理选择,杜绝只注重任期内牺牲项目长远发展来换取任职和升迁的短视行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能总盯在短期的“钱”“权”和所谓的成绩上,对自己无利的事情就不做,甚至设置障碍。要优化项目发展生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把事情办好。要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对联赛设置、管理体制等进行科学设计,杜绝随意更改,确保政策的连续性。要增强市场意识,加快体育市场化进程的顶层设计,重构发展格局,重塑发展模式,重塑体育价值观,形成“建立市场化体育体制”的改革共识,真正做到让体育回归民众、回归社会、回归市场。眼下中国体育体制改革迈入“深水区”,局部微调、修修补补已不能解决当前市场化发展中凸显的矛盾,越来越多的深层利益关系将被触及,需要大刀阔斧破除固有的体制机制弊端,逐步构架起政府、社会和市场三者既分界明晰又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4.2 打破行政垄断,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体育市场主体是实现体育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我国三大球市场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需要积极倡导“社会兴办”,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职业联赛管理机构,真正承担联赛运营管理职能。正确认识职业体育参与各方的基本权利,是三大球职业化改革和转型过程中需要认真探索和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11]。美国四大职业体育联盟、英格兰足球超级联盟等欧洲五大联赛在推动职业体育赛事发展的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国外做法,让联盟或公司承担起责任。体育联盟就是一个重要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和价值创造模式[12],它能有效地起到联结俱乐部、球员、电视转播机构、消费者等各方的作用,并抵御市场风险。其次,要让各种体育组织真正发挥作用。欧美的业余体育组织,如NCAA、NAIA、NJCAA等美国大学体育组织,通过商业化运作实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各大职业体育联盟的人才输送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国内这样的组织还十分鲜见,亟需培育这样的项目组织,性质要由官办变成民办,多元化、自主性地办。再次,还需积极创造条件,为市场化发展培育富有活力的三大球产品生产经营微观主体。打破部门和行业壁垒,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将可以市场化发展的领域交还给社会。加快培育无数个不同规模的具有充分活力的、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体育企业,让各种体育资源“活”起来。

4.3 让“管”“办”真正分离,发挥“扶持之手”的作用

当前运动项目协会和项目管理中心甚至中心下属企业实行多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集行政、事业、社团、企业于一体,既是行政权力机构,又是市场运行主体的体制机制,已基本失去了对职业联赛的有效管理,还衍生出诸多弊端。然而要推进项目协会角色转变,须让其与政府脱钩,向服务型社会组织和行业服务的组织转型。国家关于“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审批”,推进电视转播权和职业体育联盟相关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之后,三大球项目协会就应注重发展自己的服务功能了。此外,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还应“归位”。一方面,去掉当前建制和行使的职能,即将审批权、所有权从政府体育部门的权力清单中剔除,让渡一些利益和权力,退出职业体育市场的微观管理活动,只扮演行业监管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立法和监督等手段来实现对项目发展的管理职能,即强化管理中心对市场的行政执法监督的职能,对运动项目、协会、俱乐部、球员进行行政监督,做好联赛假球、黑哨、球员纪律的监督。行政机关则承担起三大球项目发展的宏观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的具体职能,提升公共基本体育服务水平和质量。

4.4 完善制度供给,为改革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市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首先,须抓住商业性赛事审批和社会体育组织审批制度改革契机,推进体育行政管理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为民间体育活力增长释放更大空间,逐步健全体育市场发展的法规体系。完善的体育法律体系可以将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具有肯定、明确、普遍性的法律规范的调整,达到一种有序稳定状态[13]。其次,还要完善俱乐部运动法律法规。职业体育作为当今社会一个经济利益巨大的行业,必然会伴生假球、斗殴等一些丑恶现象。在欧美,这种行为被定义为“非法操纵职业体育比赛结果罪”,一旦发现,当事人要受到法律的严惩。2004年11月22日,NBA开出了历史上最终的罚单,对参与斗殴的4名步行者队的球员实行无限期禁赛[14]。我国的职业体育在市场经济秩序相对不完善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更容易出现与体育精神和社会道德背道而驰的情况。对待这些问题,须有司法介入,还须建立健全职业体育的行业“进入”制度。再次,还须处理好联赛与国家队的关系,建立一套兼顾俱乐部与国家利益的协调机制,不能简单通过一纸调令来解决。欧足联每年都事先确定好各国国家队所要参加的各种国际大赛的赛程,在赛程内的,俱乐部都必须允许外援回各自国家的国家队训练和比赛;赛程外的,俱乐部则有权不放人。目前国际足联规定国家队每年可以从俱乐部征调球员有次数限制,而且时间不长,俱乐部都无条件服从国家队。这些都被证明是科学合理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

4.5 创新举国体制在后备人才培养和项目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三大球项目的人才培养应扎根于学校、立足于普及。面对当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社会化和学校化的趋势[15],创新形式,发挥举国体制在三大球后备人才培育中的作用,是破解当前人才匮乏、断档严重的燃眉之急,以及传播项目发展文化、优化项目发展生态的长远措施。

首先,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传播三大球项目文化。文化因素对欧洲篮球运动演变的影响不具有直接性,但它对人们观念、思维、认知和信仰有一定的影响[16]。欧洲文化影响到欧洲篮球运动的发展,使得欧洲各国在世界篮球舞台上显示出明显的集群优势,呈现出强大的整体实力,影响着世界篮坛格局。文化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李元伟说:篮球文化是篮球运动的“魂”,培育和发展篮球文化是关系到篮球运动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17]。应充分利用大中小学作为三大球运动项目文化培育与传播的摇篮,传播项目文化精髓,培育项目的关注者、参与者和爱好者。其次,增加对校园三大球项目开展的扶持力度。应该让体育回归学校,让青少年从小参与运动项目和竞赛活动。纵观中外足球高水平国家的发展轨迹,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推广是关键[18]。日本的男、女足球队双双晋级伦敦奥运会四强,发展势头强劲,其源源不断的后备培养和成长模式值得学习。日本的少年足球俱乐部,主要依托学校开展各种训练、比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对足球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训练[19]。再次,发展社会三大球,培育三大球项目人口,增加便民利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没有运动人口,所谓的青少年培养体系和项目发展无从谈起。美国体育长久不衰与青少年时期注重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热爱分不开,巴西足球的王者之位也与强大的群众基础直接相关[20]。仅靠政府成立几个机构、下几道命令,高薪聘请外国教练、引进知名外援,三大球发展也无法出现奇迹,关键还是要全社会给予支持,培育更多的三大球项目人口。

5 结语

综上所述,弥补三大球这块“短板”是我国从“金牌大国”向“金牌强国”转变的关键。不破不立,不舍不得。破解三大球困境,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与魄力,自剜毒疮,彻底肃清职业联赛中的丑恶,深入推进职业化水平,才能将其融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三大球运动的发展开创广阔前景。改变三大球项目长期落后的状况绝非一日之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改革的决心、胆识和魄力。

参考文献:

[1]李玥林.全国注册女排球员不足400人 青训断档恐陷恶性循环[N].天府早报,2012-09-19(07).

[2]黄志阳.世青赛夺冠难言女排青黄不接 现状复苏还很遥远[N].北京日报,2013-07-05(09).

[3]刘竞超.震惊吧!中国注册球员人数不及越南[N].华商晨报,2011-10-25(07).

[4]孙民治,陈钧,方明.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J].体育科学,2001(1):44-46.

[5]薛原.职业化倒逼体育改革[N].人民日报,2014-01-30(09).

[6]杨屾.行规大于法规戳中CBA伪职业本质[N].中国青年报,2013-07-08(06).

[7]陈晨曦.关于体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思考之三:用什么托举起三大球[N].人民日报,2014-01-08(09).

[8]李元伟.基于文化视角的中国篮球运动发展实践[J].体育科研,2010(3):5-14.

[9]张岩.关于体育社会化的理论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0(3):1-6.

[10]梁晓龙.当代中国体育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之八——体育社会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6-10.

[11]梁晓龙.当前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必须明确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体育科研,2005(2):1-4.

[12]Mohamed El-Hodiri, James Quirk.An Economic Model of a Professional Sports Leagu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1,(79):1302-1319

[13]兰孝国,李萍,韩新君.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法律环境现状与优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11):1-5.

[14]梁晓龙.我国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4):8-11.

[15]龚波,陶然成,董众鸣,等.举国体制创新与中国足球改革的互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76-82.

[16]王铁成.论文化对篮球的选择——观第15届男篮世锦赛有感[J].体育文化导刊,2007(7):64-66.

[17]李元伟.篮坛风云路[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262.

[18]谭刚.向日本足球学习[J].体育学刊,2012(3):5-7.

[19]刘同记,王洪兵,叶巍.日本足球运动员培养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9):73-75.

[20]赵恒志.从巴西足球看中国足球发展的正确思路[J].体育学刊,2012(3):2-5.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人才培养
浅析山东省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