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6-27林霄
林霄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林霄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网络语言的流行,潜移默化中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影响,为教育工作带来挑战与机遇。基于此,需客观分析网络语言,深入了解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主动抢占网络阵地,推动承载社会责任感的网络语言,用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力端正大学生网络语言行为,为有效应对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创新路径。
关键词:网络语言;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推动网络话语空间的释放,为网络语言的发展与流行提供语境支持。互联网时代,网络语言的流行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与思想,给培育工作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点与创新起点。
1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连接着亿万文化背景、民族国籍、立场观点、利益阵营、生活阅历大相径庭的网络用户,演绎、派生出层出不穷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是网民创作的发布与接收于互联网之上,在语音、语意、语用乃至语篇布局上有别于共同语言的那部分语言[1]。网络语言特征明显,深受大学生喜爱,也对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1网络语言的创造:创新意识的激发
网络语言作为以网络为语境的语言形式,其语言词汇包括自然语言符号,诸如表情图案、特殊符号、标点符号、数字字母在内的自然语言符号的替代物,以及自然语言符号与替代语言符号糅杂衍生的创新语言等内容,加之不同的演绎与派生,使网络语言的组合排列方式种类繁多,客观上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想象力,使其创造出更多幽默生动、简洁表意的网络新词。随着这部分词汇的广为传播,其个人成就感油然而生,会激发其二次乃至多次的创作热情,有利于激发起创新意识。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迈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主观上推动大学生行使网络话语权传播网络语言,而表达自我的诉求推动网络语言个性化表达的生成,激发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在渴望。
1.2网络语言的使用:压力的缓解
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来自学业、家庭、就业选择以及对社会与未来的迷茫与无力感,使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精神压力。网络语言作为集娱乐性、时尚性,形象性、生动性于一身的语言变体,本身自带娱乐属性,对缓解大学生压力有一定作用。大学生行使网络话语权,将彷徨、不安的情绪以幽默的网络语言表达,有利于其在传播中宣泄压力。而来自家人、朋友带有安慰、引导、谏言性质的网络语言,对其调节心理状态、树立自信、探寻未来发展方向、激发斗志等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1.3网络语言的承载:价值观的促进与消解
网络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媒介,承载着网络话语权行使主体的价值认同与观点立场。由于网络话语权的行使主体在意识形态、利益立场、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其传播的网络语言,或直观或隐晦地传达出主体的思想,大体可分为两类:带有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念倾向的网络语言和带有敌对势力意识形态与价值认同的网络语言。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思想立场培养的重要阶段,由于甄别力不强,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难免被其左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形成。带有主流意识形态倾向的网络语言,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国家公信力、国际影响力,形成网络平台的良好氛围,有着积极的传播作用,另一方面,对促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个人修养与能力的提升有着激发作用。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国家利益的驱使,敌对势力屡屡依托互联网,抢夺舆论制高点,肆意依托网络语言向我国渗透带有政治倾向的价值观念,企图扭曲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攻击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制造民族冲突,以达到消减我国实力的目的。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易被敌对势力所蛊惑,陷入诡辩阴谋之中,易弱化其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认同感,动摇其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感、归属感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一些被蛊惑的大学生,甚至会行使网络话语权将有违国家发展的思想观念进行传播,易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可见,国内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和西方敌对势力价值观念的传播,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带来促进与消解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
1.4网络语言的传播:对素质提升的影响
教育的普及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国家、社会、企业、家庭对公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肩负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压力接踵而至。有别于现实社会中法律法规、道德伦常的约束,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与隐匿性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网民的消极情绪与不良心态,导致部分网民用恶俗、市侩、低俗的网络语言发泄负面情绪,一些污言秽语通过网络语言的糅杂、变形而广泛传播,使网络语言低俗化发展,给网络空间的文化氛围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的被其影响。此外,作为“高压”群体,大学生承载着许多压力,部分大学生以网络谩骂、以恶意中伤为手段的语言暴力、以粗鄙低俗为个性的网络表达[2]来发泄愤懑,加之,当前没有行之有效的强制管理措施,无法追究每个传播个体的责任,致使部分人有恃无恐的大肆传播低俗语言,提升了大学生对低俗语言的容忍度,易对网络语言的低俗化传播习以为常,并加入使用大军,无形中降低了大学生的个人素质,不利于其社会责任感的树立与培养。
2网络语言的流行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带来契机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指大学生对其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大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关系着大学生成才,社会、国家的进步与繁荣,是不可或缺的自觉意识[3]。利用网络语言创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不仅是时代所需,更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现状,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创新带来契机。
2.1预测发展动向:掌握发展现状
网络语言作为承载主体思想与行为的工具,代表了主体的观点与立场。由于传统教育方式以“一对多”的面授为主,教育工作者有限的精力难以实现了解每一位学生具体情况的意愿。加之,传统“师道尊严”的观念仍留存于部分大学生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致使师生间客观存在距离感。即便教育工作者主动与大学生交流,部分大学生亦不愿或不敢将其真实的想法告知老师。
大学生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使用者,了解与分析网络语言,对侧面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的现状有参考价值。由于网络词汇庞杂、语言简洁表意,并一直处于创造与再创造共生的情景中,对教育工作者洞悉大学生实际诉求与困境,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动态发展变化,分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展轨迹及预测发展动向有着重要作用。
2.2强化师生沟通:提升培育实效
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是提升培育实效,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作为汉语语言的变体,网络语言以其诙谐幽默、生动形象的语体特点深得大学生的青睐,成为时下广泛应用于网络交际中的沟通语言。教育工作者学习与运用网络语言,不仅能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轻松活跃沟通氛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更能引起大学生的认同感、共鸣感与归属感,为提升培育工作的效果提供契机。
2.3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习热情
将生动活泼的网络语言融入教育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来契机。传统社会责任感培育以灌输为主,语言枯燥乏味且刻板无趣,教育效果不理想。利用网络语言承载社会责任感教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替代枯燥刻板的说教,不仅能提升教育的趣味性、生动性与多样性,更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活跃教育氛围,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网络语言丰富的表现形式,对丰富课堂教学体验也有辅助作用。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包括视频表达、音频表达以及图文表达等。以多样化形式表达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内容,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感,更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其理解与内化教育内容,激发其责任认同感。
3有效应对网络语言给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新挑战
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助力社会责任感正向发展
网络语境的纷繁芜杂带来各类网络思潮,冲击着大学生处于形成阶段的价值观念。价值观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与行为准则,影响其社会责任感的发展。积极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社会认知,引导其正确社会行为与社会生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而消极的价值观念不仅会影响大学生人生之路的选择,更易使其误入歧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丰富的内涵与严谨的逻辑,可以承担“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健康发展”的时代重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正向发展,对促进其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认同,提升与稳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督促他人行使绿色网络语,文明上网行为,抵制网络语言的负面传播有着积极作用。
3.2道德与法律的约束:端正网络语言的使用
当前网络语言进入低俗化传播的怪圈。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判断力与价值观念仍处于形成阶段,难以辨清低俗化网络语言的危害。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将污言秽语当成幽默诙谐的语言笑料,乐此不疲地传播,并以此彰显个性,殊不知在传播的过程中,极易给他人造成伤害,影响互联网环境的绿色发展。
互联网世界是基于现实科技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适用于公共生活的道德与法律,同样适用于网络环境。社会公共道德要求大学生诚信、友爱、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等;表现为以道德的标准衡量自身行为,增强自身判断力,提高警觉性,在网络上不要轻信他人,不传播带有目的性、侮辱性语言的网络信息,礼待他人,维护网络秩序,遵纪守法,做高素质的网民,文明使用网络语言。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是个人言论自由权的行使,在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是受国家法律所保护,反之就可能构成违法犯罪,带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所谓法不容情,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不论初衷如何,后果都由自我承担。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具备法律常识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国家自互联网出现至今,已出台《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大学生应积极学习、研读法律规章,做到知法懂法,依法行事,以法律的要求丈量个人行为,为自身行为负责。
此外,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借由网络话语权向我国强势渗透包括“普世价值论”“中国威胁论”“人权之上”等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立场观点,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当前形势,我国社会责任感教育应立足于网络,抢占网络阵地,牢牢把握与增强网络话语权,创造与传播属于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网络语言,主动传播以反击西方的意识形态,扭转传播弱势的现状[4]。创新网络语言,必须以大学生主体的客观发展规律为依据,以其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与传播习惯,利用学科优势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责任感强、网络思想行为端正的合格大学生。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网络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 人民网舆情检测室.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EB/OL].(2015-06-03)[2016-01-19].人民网,http://yuqing.people.com.cn/n/2015/0603/c364391-27098350-2.html.
[3] 丁文敏.大学生责任教育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4] 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74-81.
(责任校对谢宜辰)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6.053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简介:林霄(1988-),女,江苏南京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6-01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