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

2016-06-27徐莹莹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映射隐喻

徐莹莹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名词性隐喻的认知研究

徐莹莹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 要:从隐喻的句法特征来看,隐喻可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等。而名词性隐喻更易识别,内容更为丰富。文章主要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从隐喻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映射出发,结合英汉中名词性隐喻实例,主要运用隐喻的映射机制来分析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三类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原因以及认知途径。经分析发现名词性隐喻不仅反映人类思维具有隐喻性,也是创造新鲜词汇、增强文章生动性、促进人们对新事物的了解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隐喻;名词性隐喻;映射

众所周知,现代隐喻学理论明确地将隐喻看作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正是这种认知活动的表现手段之一,并且有多种形式。束定芳认为,根据隐喻的句法特征,隐喻可分为名词性隐喻和谓词性隐喻(包括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副词性隐喻等)。他还认为,一般来说,名词性隐喻更易辨别,有着更为丰富的理解内容。这是因为:其一,大多数名词为指称词语,人们更易捕捉到它们的规约化和非规约化指称;其二,名词词语指称的事物更易使人们产生联想,更具意象性。所以,基于上述原因,笔者主要以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从隐喻的本质及其映射机制出发,通过对汉英名词性隐喻语料的分析,旨在阐明名词性隐喻产生的原因以及它所涉及的两个认知域之间是如何映射的,从而让人们对名词性隐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1 隐喻的认知观

从传统的隐喻观来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和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先后提出了“对比论”和“替代论”,他们分别认为隐喻是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词与词之间的对比和替代,目的都是为了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到了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和布莱克创造了继前两种隐喻观之后的第三种最有影响的隐喻解释理论——“互动论”,它认为隐喻的实质在于隐喻词语与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互动。

然而,这些传统的隐喻理论仅仅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均未能揭示隐喻的本质。现代隐喻学理论认为隐喻不仅存在于我们使用的语言中,而且还存在于人类的概念系统中。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比较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观。他们所说的“隐喻”(metaphor)是指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他们熟悉和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那些较为陌生和抽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各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又可构成一个系统和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了解客观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的隐喻理论又被称为“概念隐喻理论”,旨在揭示认知域之间是如何发生隐喻映射的以及隐喻又是如何支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

下面将重点讨论一下隐喻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各种实例中的名词性隐喻进行认知分析。

1.1隐喻的本质

现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事物。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美化和润饰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工具。隐喻的发生一般涉及两个不同领域(或范畴)的事物,其基础为他们之间的相似性(物理的或心理的相似性)。这两个基于相似性而建立了相互联系的认知域被称为始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通常来说,始源域较具体,而目标域较抽象,隐喻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和特点来理解目标域的结构和特点,因此具有了认知功能。

1.2概念隐喻的运作机制——映射

文旭和叶狂曾认为“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一般来说,这种映射常常表现为两种关系的对应,分别为实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和关系对应(epistemic correspondence)。前者为两认知域内的蕴涵成分之间的对应,如图1所示。而后者指始源域中蕴涵成分之间的关系和目标域中蕴涵成分之间的关系的对应,如图2所示。下面以最经典的隐喻“人生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为例来说明这两种对应。“人生是旅程”在语言中比比皆是,例如:

1)The baby is due next week.

2)Give the children a good start in life.

3)I was bogged down in a dead-end job.

4)他的事业停滞不前了。

5)我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图1 实体对应

图2 关系对应

除了上述两种对应外,“隐喻的概念本质的另一个结果是始源域的某些推理模式可传递至目标域”。例如,“He demolished her argument”体现了概念隐喻“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在始源域“战争”和目标域“争论”中都有“敌我双方”,始源域中的“武器”对应目标域中的“论据”。在始源域中,如果甲方摧毁了乙方的武器,那么甲方就有可能赢得战争了。这样的推理映射到目标域中,如果甲方推翻了乙方的论据,那么甲方就会在辩论中获胜。当然,上述这些隐喻映射并不是存在于每种文化中,有些只存在于某种特定的文化中。

2 隐喻的映射机制对名词性隐喻的认知分析

名词性隐喻就是指由名词构成的隐喻,是隐喻句法特征的其中一种。下面我们将从隐喻的映射机制出发,再结合实例,从认知角度来解释以下三类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名词性隐喻的产生原因和认知途径:

2.1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表语等成分的名词性隐喻

2.1.1作主语

6)葡荷半决赛明天凌晨打响交战双方互相“吹捧”

7)One challenge for global agencies is tailoring ads to the regional sensibilities.

例6)中的“交战双方”一般用来指代战场中人物,而在这个例句中,却用来喻指葡萄牙和荷兰参赛队。如前所述,隐喻产生的基础是两个独立认知域的相似性,其实赛场和战场都有两个对立的参与者、指挥者、胜负等相似的概念。由此可知,它们是由概念隐喻“赛场是战场”派生出来的隐喻表达式。其中,战争是始源域,赛场是目标域。同理,从例7)的“challenge”来看,我们可知它是从概念隐喻“经济竞争是战场”派生出来的语言隐喻,始源域是“战场”,目标域是“经济竞争”。

从隐喻的映射机制来看,概念隐喻“赛场是战场”在例6)中的映射主要表现为实体对应:

概念隐喻“经济竞争是战场”在例(7)中的映射主要为实体对应:

这些隐喻表达式不仅使我们对所要描述的场面更直观,而且使语言简练准确。当然,除上述所举例子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隐喻,如“理论是建筑物”、“时间是金钱”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作赘述。

2.1.2作宾语

8)爱是三万里程的孤单,闪着等待的泪光,眺望可能的远方;爱是再远都在你身旁,心疼了了解的目光。

9)翻过了高山,穿越了迷雾,我爱你依然纯如朝露。

10)We may have to go our separate ways.

以上都是描写“爱情”的例子。从“可能的远方”、“高山”和“迷雾”、“our separate ways”,我们可以看出“爱情”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被隐喻成了旅程,一方面反映了中英两国人民在描述爱情方面存在思维共性,另一方面暗含了“爱情是旅程”这一共同的概念隐喻。其中,旅程是始源域,爱情是目标域。

根据隐喻的映射机制,“爱情是旅程”在例8)、9)、10)中的映射为:

实体对应:

关系对应:

从以上对应图可知,例8)中“可能的远方”指的是将旅程中“未来的路”映射到爱情中“以后的感情”实体对应,以及将旅程中“走路的人遥望远方”映射到爱情中“恋爱中的人憧憬未来”的关系对应的体现;例9)中“高山”和“迷雾”体现了旅程中“障碍”与爱情的“困难”的实体对应以及旅程中“走路的人遭遇旅程障碍”与爱情的“恋爱中的人遇到困难”的关系对应;例10)中的“our separate ways”说明了旅程中“岔路口”与爱情的“感情的分歧”的实体对应和旅程中“走路的人之间结伴或分开”与爱情的“恋人之间的合与分”的关系对应。

2.1.3作表语

11)地球是人类的母亲。

12)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13)John is a tiger。

从例11)来看,我们可知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拟作了“母亲”。Lakoff和Johnson曾说过,也许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指将物理对象进一步确定为一个人,这使我们能够从人类的动机、特征和活动来理解各种各样关于非人类实体的经验。但是,拟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统一的一般过程,每个拟人化都会随所挑选出的人物的不同方面而发生变化。由此可知,例11)属于本体隐喻“物体是人”的隐喻表达式,将喻体“母亲”中养育后代特征转移到本体“地球”,从而使我们更易把握地球对人类的供养作用。

在例12)中,出现了“教师”与“园丁”属于不同类别的职业名称。作者将属于同一范畴中的不同事物名称等同起来,就构成了一种逻辑上的矛盾或语义冲突。其实,隐喻语义的矛盾性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对于它的理解,往往是透过这一表面的矛盾性而发现矛盾双方的相似性,从而真正理解其隐喻含义。实际上,例12)是概念隐喻“教育是种植”的隐喻表达式。根据隐喻的映射机制,“教育是种植”在这个例子中的映射主要为实体对应:

也就是说,例12)是将始源域中具有种植能力的“培育者”映射到目标域中具有教书育人特征的“教师”。

从例13)的字面意义来看,它在逻辑上具有矛盾性,这实际上是隐喻发生的信号。从隐喻的角度来看,例13)是概念隐喻“人是动物”的语言隐喻,将喻体(a tiger)具有的勇猛、强壮的特征映射到了本体(John)身上,从而间接地表达了John是一个勇敢彪悍的人。

2.2可充当所有格、名词修饰语的名词性隐喻

首先,对于所有格形式的名词性隐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artin Luther King的著名演讲I Have A Dream。其中,演说者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所有格形式的名词性隐喻,例如:beacon of hope(希望之灯塔),mountain of despair(绝望之山),store of hope(希望之仓)等等。从隐喻的映射机制来看,这些名词性隐喻都把具体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上,力图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达到强烈的认知和修辞效果。另外,所有格形式的名词性隐喻在人体隐喻化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the bed's head(床头),eye of a needle(针眼),heart of a cabbage(菜心),skin of an orange(橘子皮),flesh of fruit(果肉)等等,这些都是从人体域到具体物体域的映射,使我们能够借助人身体的各部分来更形象地认识和描述其它物体;head of state(州长),skeleton of a story(故事的梗概),main body of an article(文章的主体),heart of a story(故事的核心),heart of a problem(问题的实质)等等,这些都是将人体域映射到抽象域,让我们对抽象的概念产生更直观具体的认识。

其次,充当名词修饰语成分的名词性隐喻有:手心、心头、额头、鼻头、肩头、脚指头、眉头、脚心、眉心、肚脐眼、心眼等。从隐喻的映射机制来看,这些隐喻都是人体域内两个器官之间的结构映射。作为双域的两个器官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一个为中心词,充当目标域;另一个为修饰成分,充当始源域。例如,在“眉心”一词中,中心词“眉”为目标域,修饰词“心”为源域。它们之间的映射表现为把始源域里心位于人体人体中央这一位置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从而隐喻性地表达了“两条眉毛的中心”这一概念,既准确又便利。

2.3其他类名词性隐喻

有一部分名词性隐喻又可称为命名式隐喻。绰号就是一种典型的命名式隐喻,例如“学霸”(成绩优异又刻苦努力的好学生)、“学渣”(成绩处于下层的学生)、“男神”(长相帅气的男生)、“女神”(美丽漂亮的女生)等等。其中,“学霸”将源域“霸王”所具有的“高高在上”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学生”中“学习好的”上;“学渣”将源域“渣滓”中“剩下的残渣”映射到目标域“学生”中“学习较差的人”;“男神”和“女神”是从“神”具有的“完美”的特征分别映射到“男生”中“长相帅气的”和“女生”中“美丽漂亮的”上。通过上述基于相似性的隐喻映射,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知识,而且也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另外,对某地、某事物或某人的别称也属于这类隐喻,譬如,“东方的威尼斯”(苏州)、“人间天堂”(杭州)、“东方明珠”(上海);“工业的血液”(石油)、“工业的粮食”(煤);“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白衣天使”(医生)、“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等等。这些隐喻实例都是以目标域中较为突出的特征为基础,从最能反映这一特征的具体物体域到目标域(某地、某物或某人)的映射,从而可使我们加深对上述目标域认识和了解。此外,对新事物的命名也属于此类隐喻,如“草根”(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大众文化)等等。这类隐喻实例往往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将为多数人所熟悉的具体事物(如草根等)映射到抽象域,使新事物变得通俗易懂,让大众更易理解和接受。

3 结束语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并且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因此,从隐喻的句法特征出发,通过运用概念隐喻的映射机制,笔者首先分析了在大量英汉实例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的名词性隐喻,这类隐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反映了隐喻是人类思维和生存的方式之一;其次,又对可充当所有格、名词修饰语的名词性隐喻作了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这类隐喻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而且也可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抽象事物;最后,又阐述了其他类名词性隐喻,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词汇知识,而且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生动简洁,同时使我们对新事物有一个更直观形象的看法。此外,虽然这三种具有不同语法特征的名词性隐喻各有不同,但是他们大都是基于与人类身体经验或与世界的互动经验的相似性的基础上产生的。

参考文献

[1] CROFT W,CRUSE D A.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97.

[2] 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A.Ortony(ed.).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245.

[3] LAKOFF G,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32.

[4] 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24(6):23-28.

[5] 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外国语,1998 (6):10-19.

[6] 束定芳.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2000(1):20-28.

[7] 孙亚.语用和认知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76-83.

[8] 文旭,叶狂.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J].外语学刊,2003(3):1-7.

[9] 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22.

[10]张柳溪.汉英“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67-72.

[责任编辑:路晓鸽]

A cognitive study on nominal metaphors

XU Yingy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In terms of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s,they can be divided into nominal metaphors,verbal metaphors,abjective metaphors etc.Generally speaking,the nominal metaphors are easier to recognise and full of more meanings.Therefore,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ffered by Lakoff and Johnson,this paper firstly talks about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and its working mechanismmapping,and then analyzes the generating reasons and cognitive ways of three kinds of nominal metaphors with different grammatical features by combining with lots of related examples.Through analysis,this paper has found that nominal metaphors not only reflect the metaphorical nature of human thought,but also are the ways to create novel lexicons,strengthen the vividness of articles and promote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of new things.

Key words:metaphor;nominal metaphor;mapping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679(2016)02-0059-04

收稿日期:2015-09-29

作者简介:徐莹莹(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猜你喜欢

映射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从映射与运算的角度定义线性空间
RMI原则在代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美国动画电影题材变化及现实映射意义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马克思幸福思想的印度语境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