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语文课堂的构建

2016-06-27关茗心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动人文绿色

关茗心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试图构建一种能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使语文学习更具生机和活力的理想课堂,我将这种理想中的课堂称为“绿色课堂”。在教学中呼唤并创造丰富多彩、独具个性的“绿色课堂”!

[关键词]绿色;互动;人文;情感;生活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 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艺术化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

一、“绿色课堂”——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在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欢乐的,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而课堂中的积极情感,更是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1.激情飞扬。教学的最佳状态,应是在教学双向互动中,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及学生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进入角色,充分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将作者之情化为自己之情,用自己之情感染学生之情,并将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呢?构建“绿色课堂”,就要求教师每节课上,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痛苦和挫折,都要调整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课文、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个“四十分钟”。

2.爱意浓浓。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在“绿色课堂”中,“赏识”、“尊重”是教师示爱的一种有效方式。上课时,教师的口袋中要多带些“高帽子”,多说几句赞美的话、表扬的词,学生会带给你意外的惊喜!教师还要舍得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见解,“蹲下来和学生交流”。这样,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充满了“爱意”,师生间才会尊重与理解,学生才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也不会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课堂充满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二、“绿色课堂”——互动的课堂

教学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绿色课堂”的教学中,学习方式讲究多样化,教学目标注重互动生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动中求感悟、求创新,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

1.动中求“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

2.动中求“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的任务不是告知学生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停留在理解课文的层面,而是激发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觉,去体验,去思考,去交往,使语文教学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彰显个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三、“绿色课堂”——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语文教学又何曾不是生活的阐释!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对课本所记录的生活和自身的生活经历进行阐释。学生要在学习中体会生活的苦与乐,感受生活的悲与喜,从中获得生活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2.让课堂走进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听讲座、逛书店、看展览、观影视,乃至旅游,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让他们饱览更深邃的语文视野。如新课标倡导的低年级“生活识字”这一教学实验,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的商店标牌、电视上的广告用语、车厢里的宣传标语……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天地。

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我们的“绿色课堂”就无处不在。

四、“绿色课堂”——人文的课堂

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的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的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1.陶冶情操。语文教学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在执教《古诗两首》,在指导学生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一句时,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金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葬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他们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们!”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中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王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王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尽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的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在反复的朗读中,孩子们由心急到担忧到对当权者纸醉金迷的无限愤怒,爱国的情感在迅速积聚,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2.关爱生命。语文教学又是极具个性化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为学生创造个性表达的舞台,要尊重学生富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表达,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这是最好的人文关怀。

这就是我的“绿色课堂”,它因为关爱而精彩,当学生感到有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在灵魂深处的时候,当他们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憾的时候,当他们为蜻蜓的薄翼而感动的时候……凭借符号与语言、自然与生灵、真诚与热情播撒的种子,就已经在一颗幼小的生命里生根,发芽。我们也可以说,教育的目的达到了。

“春草年年绿”,走进绿色课堂,关注绿芽发展,绿色课堂是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也是语文教学的新境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真正与学生一道走进绿色课堂,在绿色课堂中徜徉,将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的诗意与真谛!

猜你喜欢

互动人文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人文绍兴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奥巴马与劳尔本周“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