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痛必灵酊联合壮医针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30例临床观察

2016-06-27韦南山卢兰楠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6年5期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韦南山 卢兰楠

【摘要】目的:观察痛必灵酊联合壮医针挑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入组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以雷公藤多苷片联合布洛芬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壮医针挑治疗,治疗组给予痛必灵酊联合针挑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以及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痛必灵联合壮医针挑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有更显著的抗炎及止痛功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痛必灵;壮医针挑;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

【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6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ongbiling tincture and zhuang medical prick treatment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 with Chinese symptom of cold dampness. Methods 60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namely 30 of control group (treated by zhuang medical prick, ibuprofen and tripterygium glycosides tablets), 30 of treatment group (treated by Tongbiling tincture and treatment as the control group). a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2 weeks. TCM syndrome scale, C-reative protein(CRP)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TCM syndrome scale were?decreased remarkably after the treatment of two groups(P<005),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in lowering symptom of joint pain, joint tenderness and joint swelling(P<005). CRP and ESR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lower than zhuang prick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ongbiling tincture and Zhuang medical prick treatment has effects of lowering joint pain and inflammation to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 with Chinese symptom of cold dampness.

Keywords:Tongbiling tincture; zhuang medical prick treatment; rheumatoid arthritis; cold dampness

类风湿关节炎(rheumo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以关节破坏为主要病理过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以慢性进行性多发性小关节炎为主要病变过程,可累及关节滑膜关节软骨、骨组织和肌组织。患者必须长期面对关节疼痛、药物不良反应、精神压力及病残等干扰,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大受影响。目前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药物多为非甾体类消炎药,其长期疗效不信,且易并发消化道、肾脏、肝脏、心血管系统等损害。笔者利用广西地方特色药材及壮医疗法,通过使用痛必灵制剂联合针挑疗法综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获得良好疗效,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纳入临床研究的60例患者均为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间于南宁市中医医院新华内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寒湿痹阻证患者。将入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年龄45~75岁,平均(628±77)岁,病程1~11年,平均(29±18)年;治疗组30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51~74岁,平均(614±63)岁,病程2~7年,平均(37±1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1]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沿用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①晨僵至少1h,持续至少6周;②≥3个以上关节肿,持续≥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持续≥6周;④对称性关节肿,持续≥6周;⑤手X线改变;⑥皮下结节;⑦类分湿因子阳性。符合以上7条中≥4条标准即可确诊为RA。

122中医诊断标准[2]参照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以下简称“原则”)中寒湿痹阻证的诊断标准。主症:关节冷痛肿胀,遇寒尤甚,得温则减,关节屈伸不利,晨起僵直,关节畸形。次症:口淡不渴,恶风寒,阴雨天加重,肢体沉重。舌脉: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符合主症关节症状并有1~2项次症即可诊断。

13纳入标准① 符合《指南》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的患者;② 符合《原则》中医辨证为寒湿痹阻证的痹病患者;③ 年龄16~65岁;④ 未出现重大器质性病变及并发症的患者;⑤ 同意参加研究并配合治疗的患者。

14排除标准① 妊娠或哺乳者;② 心、肝、肾功能不良者,精神病患者;③ 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患者;④ 2周内用过非甾体药物者;⑤ 未按规定服药或资料不全者;⑥ 已出现骨破坏等严重并发症者。

12治疗方法

121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湖南千金协力, Z243020138, 20120106),每日3次,每次2片;布洛芬片(山西云鹏, H34020900, C120102),每次02g,每日3次。疗程为2周。

122对照组给予针挑疗法治疗[3]。针挑部位选穴:根据病变关节及疼痛局部,可选足三里、曲池、阳陵泉、肩髃、合谷、八邪、膝眼、阳池等穴。操作方法:消毒和局麻针挑部位,用三棱针刺入挑点皮肤,横刺表皮,翘高针尖,提高针体作左右摇摆,把挑点的表皮拉断,挑摇与旋转针体同时进行,挑起一些稍具粘性的皮下纤维,把纤维缠在针体上拉出,挑出针孔周围的纤维约10条。术毕,针挑处再次消毒并盖上无菌纱布。每天1次,每次6穴,6次后休息1天。疗程为2周。

123治疗组给予痛必灵酊联合针挑疗法治疗。针挑疗法同对照组。痛必灵酊(桂药制字Z20090008, 120705)为南宁市中医医院制剂,由白木香、丢了棒、徐长卿、山丁香、山泽兰、两面针、降香、七叶莲、女萎、小肠风、红吹风、黑吹风、八百力、朱砂根、大驳骨、小驳骨等组成。使用时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及范围,取适量药酒蘸于双层小方纱上,经微波炉10s加热后置于疼痛部位上,每次30min。疗程为2周。

13观察指标

131中医证候积分标准[2]依据《原则》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证候积分标准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记1分、2分、3分。评分内容包括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舌苔、脉象符合寒湿痹阻证型者各计1分,无舌苔、脉象者则计0分。

132疗效评定标准[2]参照《原则》使用尼莫地平法计算总有效率:总有效率=(治疗前证候总积分-治疗后证候总积分)/治疗前证候总积分×100%。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133实验室指标检测[4]在治疗前后分别对入组患者进行静脉采血,检测患者CRP及ESR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后CRP、ESR的差异性。

14统计学方法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1。

3讨论

RA属中医“历节病”、“痹病”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历节病的病因病机作如下阐述:“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其汗出,胫冷发热,便为历节也。”说明气血不足,营卫不和是该病的发病始因,而风寒湿热等外邪是诱发病痛发生的始动因素[5]。痹病在壮医中被称为“发旺”、“风湿骨痛”、“风手风脚”,壮医理论认为,龙路、火路也是邪毒内侵的主要途径,由于因各种原因而致身体虚弱,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等乘虚而侵入人体,筋骨肌肉被邪毒置留、阻塞,阻滞“三道两路”,使三气不通,龙路火路闭塞,经络壅堵,而引起“发旺”[6-7]。针挑疗法通过刺络疗法可达到去瘀生新的疗效,通调三道,顺畅两路。然而在笔者日常操作中,发现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关节病痛,活动较少,临床单独应用针挑疗法对改善患者关节肿胀及疼痛疗效不尽满意,部分患者出现炎症反应加重的病情变化。痛必灵酊为南宁市中医医院院内经验制剂,该制剂结合了两面针、七叶莲、黑吹风、朱砂根、大驳骨、小驳骨等多种广西壮族地方特色药材研制而成,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功能,对关节疼痛、关节炎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有很好的药物渗透作用[8-9]。

本研究通过使用痛必灵联合壮医针挑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研究发现该疗法可更显著改善RA患者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及关节肿胀等症状评分,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疗效优于常规的针挑疗法。该疗法的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使用针挑龙路、火路的体表网络,鼓舞正气,逐毒外出,祛瘀生新,疏经络之滞,推动气血的运行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症状及炎症反应。同时,在物理加热作用下,可促进痛必灵快速渗透吸收,可达到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协同增效,缓解机体炎症反应,并能防止筋骨经络再次发生粘连。

综上所述,壮医针挑结合痛必灵制剂疗法可有效缓解RA患者疼痛症状,减少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诊疗指南[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9(11): 150-151.

[2]郑筱萸.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15-119.

[3]宁晓军, 何青. 逐痹汤配合针挑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0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1, 9(11): 25-26.

[4]蒋明, David Yu, 林孝义, 等. 中华风湿病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748.

[5]郭齐, 白晶, 王蕊, 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法探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 25(3): 418-420.

[6]黄汉儒. 中国壮医学[M]. 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0: 25.

[7]庞声航, 王柏灿, 莫滚, 等. 中国壮医内科学[M]. 南宁: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104.

[8]陈源, 黎向锋, 郑茂斌, 等. 综合治疗胫腓骨下段不稳定性骨折[J]. 广西中医药,2005, 28(3): 21.

[9]彭昭葵. 中西医结合治疗局部药物渗漏的临床应用与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33(24): 3444-3445.

(收稿日期:20160322)

猜你喜欢

类风湿关节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益赛普治疗类风湿关节炎25例疗效观察
益赛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探究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诊断性能评价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初步评定及护理
糖尿病合并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