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校本课程,创建特色院校

2016-06-27林娥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创建关键点校本课程

[摘 要]创建特色高校是时代的要求,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办出特色才有竞争优势。高校办学,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建特色学校归根到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专业特长及全面发展,而要使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并且学有所长,就要做到学有特色,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院校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是创建特色院校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开发;校本课程;创建;特色院校;关键点;途径

一、创建特色院校才有竞争优势

创建特色高校是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拥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万学生,高等教育支出占财政性教育支出的22%,学校的办学条件的确有了很大的改善,高等教育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目前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世界上并不是一流的,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难有拔尖人才,中国培养的硕士、博士人数庞大,但有很多博士甚至没有能力在国际一流的期刊发表论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院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目前面临的共同任务。2008年3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中国人民大学。他指出,办大学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2015年11月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第41次双周协商座谈会,委员们认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近年来,教育部门及有关方面积极采取行动和措施,大力推动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提高水平方面取得新进展,但高校如何办出特色、提高水平仍然是一个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大学要办出特色才有竞争优势。学校要发展必须要走多元化之路,办出学校特色。如果仍然是整齐划一的教育和管理模式,那么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否定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如果学校没有特色,学校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华中科大校长丁烈云认为“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大学的声誉和特色来自于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专业特色同样重要,或者说更为重要。”华中科技大学正是通过优势特色学科来提升竞争力的,丁烈云认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在规模而在特色。的确,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竞争优势。而质量和竞争优势的体现在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要明确办学目标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只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赞扬和欢迎,有好的出路,学校在社会上就能获得大众的认可,那么就具有强劲的竞争力。2003年以来,原长沙交通学院和原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的长沙理工大学通过凝炼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狠抓学科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来创建特色学校,这样一所年轻的省属高校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党委书记王耀中教授给出了精辟概括:“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我们建设与发展的目标,特色就是我们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的竞争力,也是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在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中,中国人民大学有7个一级学科名列第一,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表示,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上学科建设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办大学就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特色兴校”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应该看到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传统的“千校一面”的发展状况已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如何克服同质化、模式化倾向,彰显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院校创建之关系

目前对于学校特色并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因此存在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有人认为拥有一两个特色项目或精品课程就是特色学校了,这种只满足于平时表面的比赛和展示,没有将特色渗透在学校的整体办学的思路和工作中,没有将特色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中的,只能称为特色项目,而不能称为特色学校。

所谓特色就是与众不同的优势之所在,正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特色学校的创建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发挥学校的优势,挖掘学校的潜能。任何脱离学校实际这块沃土都是办不出特色的。学校特色的创建还必须以学生为本。高校办学,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学生永远是学校的主角,学生是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创建特色学校归根到底也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促进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以及推进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评价一所学校是否有特色,虽然可以从办学思想、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来评价,但关键要看这所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有个性,有专长。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是课程改革,一切的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要使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并且学有所长,就得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做到学有特色,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特色的创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1.开发校本课程是创建特色院校的关键点

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中心。众所周知,高校办学,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方式来完成,因此课程与教学无疑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又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所在。校本课程是立足于学校,着力于教师,面向于学生而开发的课程,它开发的使命就是追求个性和特色,对学生而言,它可以张扬个性;对教师而言,它可以让自己的专业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对学校而言,它可以彰显特色。各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北大、清华等大学的目标是英才教育,师范院校培养的是德才兼备、为人师表的教师,体育院校培养的是拔尖的体育专业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是专业的技术人员,无论怎样“高”和“优”的培养目标,课程都是教育的核心。国家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专长的任务更多的落在校本课程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有决定权,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自然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点。

2.特色院校创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和支撑点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 “以学校为基础” 、“以学校为本”。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综合这些条件就可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一个学校在办学历程中形成的办学传统可视为该学校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而校风则是“此校与彼校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具体学校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突出特色;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特长。校本课程开发应着眼于学校的实际,脱离了“校本”,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学校的特色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一所学校长期性、整体性的活动,它不是某个人突然拍脑袋决定的行为,而是学校各要素的整体联动,它是校长理念提升和发展的过程;

是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过程;是学生从身体成长到精神成长的过程;是独特校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校内涵质量不断提升的过程。特色学校创建的目标一旦确立,它需要的是全体师生共同为之奋斗,甚至是一代代人的付出,一旦半途而废就意味着特色学校的创建失败。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战略出发,而这样的话,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途径和内容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只有在这种长远发展中得到质量的保证和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创建特色学校又应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撑点。

三、开发校本课程是创建特色院校的重要途径

开发校本课程是创建特色院校的重要途径,主要是通过寻找可支撑特色学校的特色课程进行开发。一般来说,要创建什么特色,常常是根据自己学校已经具有的优势来定的。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校风以及培养学生的目标,因此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项目或强项,但项目或强项如果仅仅只是为了比赛或展示的,比赛、展示完了就结束了,而没有贯穿到学校的课程体系里,没有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那便不算特色。我们要寻找可支撑特色学校的特色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实施了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主干的文科、精干的理工科”的学科定位,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传统特色始终没有丢。人民大学在全国排名第一的7个一级学科全部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占到该领域21个一级学科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在社会科学领域,人大全面领先于全国高校,这就是能够支撑特色学校的特色学科和课程。

再比如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的高州师范学院,建校86年来,正是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确立了自己创建特色学院的目标和方向,由伍院长担任组长,亲自规划学院的特色学科和引领特色课程的开发。其中特色课程的开发分为三大类:

1.德育课程:学院始终把德育摆在工作首位, 从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人民教师的目标出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生命教育、责任教育、认同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五大教育的特色,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工作,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参与编写五本德育教材用于学生平常的教育过程中。

2.实训课程:学院的实训教材是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丛书,也是学院的特色课程,是本院教师精心教育、潜心教研、悉心教改的丰硕成果。丛书的出版是为了真正落实我校“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从而培养出一批批“志存高远、爱岗敬业、素质全面、一专多能”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这套丛书具有专业性、实用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不仅为师范生提供教育技能训练的指导范本,更重要的是,可在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实际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能直接解决小学和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这些实训教材分别是《小学科学教育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训练》、《手工制作》、《教学板书与简笔画》、《规范书写与书法训练》、《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与实训》,《学前儿童游戏技能实训与指导》、《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与实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等。开发的这些校本课程都在必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实施,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性专长的发展。

3.拓展类课程:拓展类的课程是着眼于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体现不同需求,形成学校特色的课程。 诸如剪纸、写意花卉、油画风景、“三字一话”、拉丁舞、健美操、民乐、国粹太极拳、图像设计与处理等选修课程的开发,大大有利于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来创建特色学校,使学校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我们建设特色院校要实现的是让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用人单位满意,让社会支持肯定。

参考文献:

[1]郑金洲 特色强校:学校变革的新取向[J] 人民教育 2009(3-4).

[2]王树龙 再谈特色学校的创建[J];安徽教育 2006年03期.

[3]沈懿 创办特色学校的思考与实践[J] 湖南教育 2004年15期.

[4]刘英琦 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特色创建[J] 教学与管理 2004年16期.

作者简介:林娥(1974—),女,汉族,广东高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创建关键点校本课程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医联体要把握三个关键点
锁定两个关键点——我这样教《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