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2016-06-27李宁王寅廖映烨
李宁 王寅 廖映烨
【摘要】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记载了大量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经方,文章通过筛选经方,分析用药频次、药物间的关联性,以探讨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组方用药治疗此类疾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张仲景;津液代谢;用药规律
【中图分类号】R2231+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56-02
痰、饮、水、湿均是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产生的病理产物,性质相同,且都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张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详细且系统地阐述了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并为后世留下了不少疗效卓著的经方方剂。本文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筛选张仲景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方剂80首,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方剂筛选从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部著作中筛选方剂,涉及到《伤寒论》的五苓散证、真武汤证、小青龙汤证等方证以及《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水气病”、“痰饮咳嗽病”、“黄疸病”、“呕吐病”等病证所在的篇章。最终筛选出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方剂共80首,做为用药规律分析的研究基础。
12方剂录入将筛选的方剂先录入Excel表格中,形成初步的方剂数据库。规范药名,如“芍药”录为“白芍”,“炙甘草”、“甘草”统一录为“甘草”等。方剂的加减按不同方剂分别录入,如“小半夏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药物组成相同,但方剂名称不同的分别录入,如“小半夏汤”与“生姜半夏汤”,两方均为半夏与生姜,但生姜半夏汤中用生姜汁,需突出其不同处。
13方剂分析将方剂数据导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软件,通过此软件的“方剂分析”功能进行组方规律的分析。首先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其次进行方剂组方规律分析,将支持度设为7,置信度设为05,最后利用网络可视化展示核心药物不同组合之间的关系。
2结果
21药物频次分析在80首方剂所用药物中,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药物,如表1所示。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位药物分别是:甘草,桂枝,生姜。
24核心药物组合的网络化展示由核心药物组合的联系(图1所示)可知,甘草、桂枝、生姜、白术、麻黄、茯苓、半夏等药物之间联系最紧密,也是张仲景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核心药物,根据这个规律,今后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物组方,可参考采用这些核心药物的组合用药。
3讨论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1]津液的代谢需要脾的运化,肾的气化,肺的宣发与肃降,若三脏功能失调则会导致津液代谢的障碍,从而产生痰饮水湿之邪。因脾主运化水湿,若脾阳不足或脾气虚,运化不力,则会导致水湿停聚;因肺主宣发肃降,又主通调水道,若肺气不利,不能通调输布,则会导致水液停聚;肾主水,若肾阳不足,不能蒸腾气化,则会产生水气的停聚不化。所以张仲景在治疗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时较重视肺脾肾三焦等脏腑,运用诸多方法和原则治疗本病,如“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2]
在《伤寒论》六经中都涉及到关于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三阳多热,热盛伤津;三阴多寒,利下亦伤阴;阳气乃气化蒸腾津液之关键,阳虚则津液停滞,亦为津液病变。因此可以说,津液是伤寒论辨证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3]。所以张仲景治疗此类疾病有温阳、健脾、理肺、调肾、疏通三焦、发汗、利尿、逐水、和解、涌吐等治法[4]。经过统计,出现频次最多的为甘草、桂枝、生姜及“甘草、生姜”组合与“甘草、桂枝”组合,体现了温阳发汗的思路,其他如麻黄、杏仁体现了宣肺的思路,茯苓、白术等体现了健脾利水的思路,茯苓、白术、甘草等药物的组合也能体现培土制水的思路,但这些用药仍是建立在仲景辨证论治的体系之上的运用。
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运用经方疗病,示人以规矩,并非面面俱到,所以涉及的方剂数量较少,但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初步的规律,以供临床辨证组方时参考。
参考文献
[1]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2]李宁.《金匮要略》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证治规律探讨[J].环球中医药,2014,7(10):790-791.
[3]程传浩.六经辨证与津液气化关系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644-645.
[4]谢茂源.《伤寒论》水病的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16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