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生态文明审计指标构建
2016-06-25周义波河南省审计干部培训中心河南郑州
□文/周义波(河南省审计干部培训中心 河南·郑州)
河南省生态文明审计指标构建
□文/周义波
(河南省审计干部培训中心河南·郑州)
[提要]本文从分析河南省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着力构建郑州市生态文明审计的指标体系框架,以推进河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审计;指标体系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9日
一、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河南省在生态活力方面位于全国后列,有待加强。河南省森林覆盖率为20.16%,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森林覆盖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活力的强弱。因此,河南省应当在加强天然林保护的同时,继续进行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尤其应在山区植被、森林抚育方面加大力度。为此,河南省已经开始行动,2013年和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将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和重点地区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确定为年度工作的重点。相信随着上述工作的开展,河南省在生态活力建设方面的成绩将会逐步提升。当然,提高生态活力还应当在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方面加大力度。河南省政府2013年发布的《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表明,2015年河南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将达到23%以上。因此,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也将成为提高河南省生态活力的强劲动力。
河南省环境质量排名在2012年位于第28位,说明在大气、水体及土壤安全保障方面仍需做出努力。影响其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是大气、水体污染和化肥施用量超标。河南省仍处于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碳及其他废气排放仍处于上升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仍位于高位徘徊。因此,应当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排放。河南省3类以上水质所占比例仅为39.80%,远低于全国67%的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仍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经营模式。因此,应当对工业污水排放实行总量控制并全程监控,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推进淮河、黄河、海河和长江流域四大流域及重点河段的污染治理工作,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土壤污染是农业大省的通病,河南省也不例外,应当加强土壤污染监督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与监督防控。2014年河南省陆续出台了“蓝天、碧水、乡村清洁”三大工程行动计划和《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可以预见,近期河南省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将取得较大进步。
在社会发展方面,2012年河南省排名第29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排名仍居末位,说明其产业结构调整仍然进展迟缓。这与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大省的刚性结构、城镇化率偏低等诸多因素有关。历史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河南省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中也明确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建设美丽河南的主要内容。同时,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农村改水率和城镇化率偏低也影响了社会发展的排名。因此,河南省在社会发展方面还面临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为协调程度,排名位于全国上游,说明在协调大气污染物排放与大气环境容量的关系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排名前列,说明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不过氨氮排放变化效应和COD排放变化效应排名仍比较靠后,说明在处理水污染物和水体环境容量方面尚缺乏合理举措。不过,河南省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表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正在逐步树立,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已经确立,一个生态环境良好、和谐宜居的美丽河南值得期待。
二、生态文明审计指标构建
生态文明审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有一定的专业性,在审计或审计调查各种生态环境破坏、修复和保护情况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利用各种生态指标来衡量评价生态环境和治理现状,而这些指标及其所依据的资料更多的是非金额计量数据,这些数据要通过有关部门监测获取,作为审计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的重要依据。笔者根据自身的理解,吸取一些研究文献成果,提出以下审计指标体系供研究参考。
(一)生态环境基础审计指标
1、自然资源基础指标。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的重点在于可利用水量,通过对年降雨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年用水量的分析发现水资源人口超载率。此外,还有水土流失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率、地下水埋深(米)等。气候:主要为空气污染优良天数(API)、二氧化硫、烟尘、氮氧化物排放率、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土地资源:重点通过人均土地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了解人均生态赤字。自然资源消耗:重点了解土地消耗、能源消耗、基础材料消耗基础指标,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退化率、城镇人均生活垃圾排放量、生态用地比例、人均煤(石油)消耗量,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损耗。此外,还有生物多样性指标,这是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根本。
2、经济质量指标。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经济发展,改变以往的高开采、高排放、高污染、低利用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审计重点是能源利用效率、基础材料利用效率、环境效应,如万元GDP的能源消耗、万元GDP的基础材料消耗、万元GDP的废气排放量、万元GDP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得出持续性经济福利指数。
(二)环境恶化审计指标
1、环境污染指标。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因此这三方面是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指标有年废气排放强度、年污水排放强度、水环境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千克/万元GDP)、年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这些指标分别可以判断大气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情况。
2、环境退化指标。取得环境退化、退化土地面积百分比指标。污染物排放用于衡量人类对环境产生的压力状况,环境退化表现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功能的损害程度。
(三)生态治理审计指标
1、加强环境保护指标。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废气排放达标率、大气环境质量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城市绿化覆盖率、超标机动车淘汰率、“三公”食品比率、生态环境知识普及率、农业管道输水率、膜下滴灌等技术使用率、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2、发展循环经济指标。秸秆综合利用率、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率、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工业重复用水率、绿色营运车辆占有率。
3、节约资源指标。从广义上说,加强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指标多数也属节约资源指标,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指标的前后期对比,才能看到资源节约程度的效果,因此节约资源指标的突出特点表现为动态性,而不是静态性。
4、政府治理指标。主要是在生态治理过程中与政府政绩考核、决策管理、宣传教育等密切相关的生态治理指标。
(四)指标评价方法
1、静态评价方法。第一步,设定有关生态环境的分类明细质量标准。一是对每个分类明细标准划分为分级量化的区间值,不同的区间划分优秀、良好、一般、差的不同等级并用数值表示;二是对不同的分类明细质量标准设定不同的权重;第二步,取得各城省的实际指标进行等级归类,用归入等级对应分值乘以对应权重数,得出不同城市不同指标的相应分值;第三步,将取得的各明细指标分值相加,得出综合评价值。这种方法是预设评定标准,对各城市生态环境指标按标准进行数字化统一处理和得出评定结果。这种审计评价方法,有助于评价各地执行国家生态政策、标准的状况,有助于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现状,帮助找出与既定标准的差距,是否达标,是否超标准完成任务,进一步分析原因,为政府高层决策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参考数据,也为当地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2、动态评价方法。又称趋势评价方法,即利用上述两种静态评价法,开展连续几年的跟踪审计或调查,通过对几年数据的变化分析,合理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以提供更可靠的建议,也将对评价某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效益和效果、评价当地在生态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评价领导干部的政绩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实践看,构建生态文明审计指标时的评价依据是生态建设的一系列实际指标,在上述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具体操作时多采用综合分析法和指数评价法。由于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不同,因此指标体系也不会完全相同,即使同一个指标也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并赋予各指标以特定的意义将是生态文明审计实证研究中需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崔亚伟,梁启斌,赵由才主编.可持续发展——低碳之路[Z].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2]姚燕,李东方.生态文明:从理论到行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10.
[3]李越冬.节能减排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0. 8.
[4]严耕.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ECI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