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题海,我们还能愉快地遨游吗?
2016-06-24
学霸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在学习上并不怎么费力,也从未运用过题海战术,而且在音体美上也很优秀的“超人”;另一类是学习很刻苦,在题海里拼搏,从而获得高分的“题海一族”。
第一类学霸是“超人”,他们具有学习天分,一般人难以学得来,所以,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模仿第二类学霸,于是,题海战术便成为众人的选择。虽说很多同学从中获益,可也有很多同学因不得法门而深陷其中,成了名副其实的“迷失一族”。
这一类同学学习的动机极强,而且也有明确的学习计划。比如,有一位同学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做30道数学题,在做了10道题后,遇见一道难题,耗费了很多时间;继续做题,又遇见一道难题,又耗费了很多时间……这样,当做完30道题时,已是深夜了。
长此以往,该同学的身体便因不堪重负而深感疲倦,而身体疲倦又影响他的心理,久而久之,他便越来越厌学。殊不知,厌学情绪又进一步加剧了他身体的疲倦度……如此反复,从表面上看,虽然他充分利用了时间,但他却身心俱疲,得不偿失。
走出这种迷阵有几个方法。第一,在感觉疲倦之前立刻休息。据说,工厂工人即使不疲倦也要适时休息。你每天也应该定期休息,即使只是持续10至60秒的一段小憩,也比一天中的一次长时间休息来得有益。第二,常做健脑操。健脑操是能够刺激大脑,使之更好工作的简单身体运动。比如“交叉拍膝”运动:抬起双腿做行进状,摆动双臂,交叉拍打抬起的膝盖。“交叉拍膝”运动可以使整个大脑更有效地工作。第三,常喝水,并多吃有益于大脑的食物,如每天至少要喝6到8杯水。喝水是一个不断促进身体和大脑内部能量流动的方法,也是使大脑思维更加敏捷的好方法。
这种现象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进行练习,成绩很快会有所改变。我们之所以陷入这种迷阵,是因为我们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即认为习题做得越多,成绩就应该越好。
题海战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我们在刚开始学习知识时,是从一个个知识点入手的,而解答习题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果一道题只考一个知识点,那当然比较简单。但高三的习题是将多个知识点综合起来考查,因此,习题的作用便是给我们提供经验,让我们熟知有哪些知识点可以合并组成某一类题型。练习多了,见的题型多了,对知识点的搭配熟悉了,你的思维也就开阔了,成绩自然就会提高。
还有的同学在做习题时,喜欢做一些附有解题思路和答案的题目,刚开始认为自己看懂了,可到考试时碰到同样的题目又不会了。这是因为此类方式的学习只是被动接受,并没经过自己大脑积极思考、主动加工,因此,即使觉得自己会做了,也不能说明自己掌握了。而在考试时,我们很少会碰到自己做过的原题,因此,走出此类迷阵的关键是纠正自己做题的目的,不要过分追求做题的数量和答案是否正确,而需要将做题的目的放在掌握解题的思维过程上。
在后期的复习中,运用题海战术时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考试的磨合问题。磨合什么呢?谁都知道,我们解答题目的前提便是掌握基础知识,使之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以便自己灵活取用。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题海战术,就是熟悉高考题型,以及各种题目的变式、解题思路、解题技巧,使自己头脑中的有机网络的“抗体因子”越来越少,直至达到彼此融合的境界——我们只要瞥一眼考题,就能知道出题者考查我们哪些知识,并且联想出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在这个过程的初期,你或许会发现,在每一套试题册中,我们作答的正确率不仅会让自己深感羞愧,而且每次做题,我们都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被高考落榜的“闷棍”狠狠砸中。实际上,这些感觉都很正常。因为,哪怕你基础再扎实,刚开始做试题册的你必然会经历这样的“惨痛”。这个时候,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怀疑自己,我们应该坚持做下去,细心分析那些错题,找出自己为什么做错的原因,这样才能顺利度过这段艰难的磨合期。
事实上,分析自己做错题的原因,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再集中精力去解决,由此而收获的成就感会更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自信心。除此之外,我们不要一味地做偏题、怪题。因为,一方面来说,这些题目并不具有代表性,对提升高考基础答题能力没有丝毫帮助,而且,解不出题目会打击自己的自信心,影响自己的备考心态。适当做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题目,既可以让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夯实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找到科学的方法,突围题海迷阵并非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