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父母为何大多不爱学习

2016-06-24冉云飞

今日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权威

冉云飞

我一直觉得,中国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教育强势者:父母、老师。父母不爱学习,老师观念陈旧,是学生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所遭遇的最常见的阻力与困扰。

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不爱学习呢?我觉得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父母有善言传而少身教的传统。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身教虽然远胜言传,但身教容易让天然具有权威的父母不习惯。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身教是把自己放进去,而不像言传一样是置身事外。把自己放进去,不停接受检验,让孩子模仿学习,像科学一样可重复试验,对父母来说是“很累”、“很不经济”的。多说几遍已经让家长不耐烦,何况多做几遍?而孩子可能不慧,且不一定学得来,就让家长更不耐烦。关键是有“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样的“尚方宝剑”在那搁着,哪用得着在教育孩子时用身教展示出来呢?不如省事地唠叨几遍就行了。

而且中国父母与子女天然就是不平等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叫慈,子女对父母的爱叫孝。不平等的父母自然爱以言传而非爱以身教来完成对子女的教育。因为一个天然且大多数时候不受质疑的权威,不必要做出来,只要说出来就行了。

既然言传成为许多中国父母的普遍选择,那么不学习就成了当然的行为。所以你才会看到自己睡懒觉,要子女不懒床,自己在旁边打麻将,却要子女做作业的父母。这种奇怪的现状,包括父母在内所有人都习以为常。如此教出来的人,无非多是“知行不一”的人。由于“知行不一”造成认知不协调,最后只得撒谎成性以适应家庭与社会。

言传多于身教的现实,使得中国父母不爱学习成为常态。但这常态背后支撑其能行走世间的,便是父母在家庭中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天然权威。

拥有很高权威的人,倾向于简化所有与下属包括子女的交往关系,不愿意也不可能受下属包括子女的约束。因为他们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评判者,而自己则不受这游戏规则的制约。他们普遍倾向于认为,我们是成人,已经学习过了,学习是你们的事,你是学生,学习是你的天然责任。我也认为学生学习是他们的天然责任与权利,与父母学习与否没有强硬的逻辑关系。但你真看重孩子的学习效果,那么你也热爱学习、善于阅读,效果肯定会更好。

威权人格与重言教而不重身教,固然是很多父母不爱学习的原因,但其实最重要的是,厌学也是许多中国父母的集体病症,因为他们也是中国应试教育下的“标准产品”。

我曾说厌学是中国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病根,得厌学症的学生比率相当高,因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以把学生弄得厌学为最终目的。厌学的人容易丧失好奇心及探险精神,对学习采取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态度。学习要立竿见影,没有长线求知的热情,而知识的获取往往是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还有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父母觉得抓住孩子的学习就行了,何必自己去学习以垂范呢?这就叫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对孩子未来的成长,不如对孩子眼前的分数那般重视,就使得我们只注重孩子做作业与否。父母并不在意自己不读书的行为带来长久的负面效果。

许多父母自身的阅读能力与学习能力不容乐观。你可以说父母都很忙,事实上一些能读书的父母自己也很忙,这个借口的充分性值得怀疑。曾有一些父母说一个月读一本书都困难,这反映出他们时间管理能力有相当的问题。会管理时间的人,每天抽出半小时或一小时阅读,大抵是做得到的。每天生活都混乱不堪的话,自然没有时间,其实问题主要在于他们没把阅读放在时间排序的重要位置。

如果你没有时间单读一本书,那么你最好的方式,就是孩子在读什么,你也读什么。这种跟随性阅读,最大好处在于了解孩子们在读什么,他们受什么影响,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代沟及沟通困难,不至于出现鸡同鸭讲的难堪局面。

很多父母对体制内的教育深感厌恶,便到处带着孩子去找心仪的学校,这让我敬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没有判断力,遇着不少没有真正教育能力的机构与个人之骗,这让我感到悲凉。父母如果是一个坐言起行的自我教育者,热爱生活与学习,何至于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乱窜,而耗费无妄的精力与钱财呢?

(周楚霏荐自《杂文月刊》)

责编:高冗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权威
浅谈在教育中身教大于言传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浅析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言传不如身教——漫谈新课程背景下体育教师角色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权威的影子
身教重言传 最美孝为先
身教重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