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少先队的教育传统
2016-06-2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李玲玉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李玲玉
学科建设
论中国少先队的教育传统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 李玲玉
中国少先队的教育传统是少先队教育历史传承的表现,是广大少先队工作者实践智慧的结晶,是少先队组织理解自身优势,进行时代转型的重要保障。受组织独特属性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少先队在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传承主流价值现,培养接班人;尊重儿童性,重视儿童自我教育;注重榜样引领,提倡实践体验;重视教育合力,注重社会的教育责任等教育传统。这些教育传统的形成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少先队;少先队教育;教育传统
近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少先队组织的重视,不仅将少先队活动课规定为国家的必修活动课,并且在全国40多所高校设立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这些新的变化要求少先队教育走向专业化和科学化。长期以来,广大少先队工作者不断创生着实践中的教育智慧,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因为相关的理论研究跟不上实践的脚步,给少先队领域的研究留下了许多空白之地。本文以中国少先队的教育传统是什么作为核心问题,尝试表达几点浅薄之见,以求教于方家。
一、传承主流价值观,培育“接班人”
中国少先队作为一个少年儿童组织,与班级以及其他社团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鲜明的政治属性。作为党团队组织最为基础的一环,少先队被视为党的“预备队”,与作为“突击队”的共青团和“先锋队”的共产党构成了金字塔形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关系,从下而上意味着少先队是共青团和共产党的接班人;从上而下则意味着如果要成为“接班人”,那么就必须把传承共产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核心任务。为此,少先队教育工作者经过不断努力,探索了许多对少年儿童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首先,少先队教育工作者从入队环节开展主流价值观教育。加入少先队组织,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入队程序。在入队前,根据队章要求,队员在入队前要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写入队申请并举行入队仪式。在入队仪式上,队员佩戴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面对国旗进行庄严的宣誓:“……决心遵照中国共产党的教导,好好学习,好好劳动,好好工作,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出一切力量!”
所以,成为“接班人”是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组织,成为一名少先队员那一刻起就立下的誓言。
其次,对“接班人”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还可以体现在队歌中。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的队歌中有这样的歌词:“红旗招展前途无限量,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勇敢前进前进跟着共产党,我们要拥护青年团,准备着参加青年团……” 整首歌中没有提及做“接班人”,却句句将“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暗含其中。今天人人耳熟能详的少先队队歌是由1961年公映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改名而来,1978年被正式定为少先队的队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 歌词中直接指明了少先队员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少先队是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精神素质培养的大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预备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始终是少先队的根本任务。” 对少先队任务的定位决定了少先队教育的方向。
第三,为了培育接班人,少先队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基本上以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为依据。如2012年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蓝图。于是,共青团中央便在工作计划中体现这一要求,制定了《“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针对少年儿童提出了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全国少工委提出深入开展“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将其作为全队的重点工作。习近平连续两年参加少先队的主题队日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2015年第七届少代会上,习近平向全国小朋友提出了“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创造”的要求。希望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从小培养好的思想、品性和习惯,今天努力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并提出美好的生活以及美丽的中国梦属于少年儿童的美好祝愿。李源潮在第七次全国少代会上代表党中央的祝词中,提出了希望少年儿童从小听党的话,努力跟党走,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国家领导人对广大少年儿童提出的这些希望,对少先队的教育方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四,以团带队,保障“接班人”培养的连续性。“团带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劳动童子团时期,党就将儿童团的领导工作托付给了共青团。在革命早期,对共产主义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直到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各级团委都成立了儿童局领导儿童团工作,从而使得“团带队”有了组织系统上的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党要求在各级团委之下设立专门负责少年儿童工作的部门,对儿童团和少年先锋队进行领导。 而如今“全团带队”已经成为少先队教育的共识。从小树立“做个好队员——向往共青团——热爱共产党”是“接班人”培养连续性的体现。
第五,在组织中、通过组织进行组织教育。组织教育是少先队最根本的特征,是少先队区别于班级、社团等集体的重要标志。少先队的组织教育既是其他教育的载体,也是少先队的主要教育内容。除此之外,本文认为少先队组织教育还包含为了组织和更大组织的教育目的。少先队通过培养其组织成员对组织的意识、观念、感情以及为组织服务的能力来达到巩固组织的目的。热爱少先队的创立者、领导者共产党和直接领导者共青团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组织教育中,少先队以少先队标志性的事务、仪式、队知识为载体,通过开展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头脑中构筑组织形象,形成对组织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接班人的目的。
作为一个具有政治属性的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担负着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教育的责任。“少先队强调的政治是现代政治而不是过去的政治”。这种现代政治,包括民主、维权、自由与规则等意识。少先队组织通过少代会、红理会、小干部的民主选举制、轮换制、小队公约等形式,通过对个人基本权利的肯定,让少年儿童从小感受和学习民主、自由、权利、义务等现代政治精神。接班人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少先队扎下的是人生的根”。坚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养成,贵在只争朝夕,需要从小抓起。尽管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主流价值观,但“接班人”的核心要素却始终未曾发生变化,“接班人”的培养并非意味着所有的少年儿童在将来都能成为共产党员,成为国家领导人,其意在培养少年儿童理解国家与政党的关系,理解党治国理念与个人的关系,成为有道德、负责任的国家公民。
二、尊重儿童性 ,重视儿童自我教育
中国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产物,也是党培养接班人的主要对象,注重政治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儿童性,认为少先队是孩子们自己的组织,儿童性是少先队的基础属性。所谓少先队教育中的儿童性是指:少先队自身教育任务的达成,要求其教育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特点,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少先队的教育重视儿童性主要表现在尊重孩子们的主体地位以及重视活动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注重少先队活动意义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建队60多年来,少先队活动成为支撑少先队教育的重要载体。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无论方式、时间还是地点,都非常灵活。比如按照组织级别划分,可分为大队、中队和小队活动。按照活动内容,可分为理想信念类教育、道德行为习惯类教育、民主法治类教育、劳动体育类教育、科技艺术类教育。按照活动性质分为管理类、阵地类、队日主题类等等,每个分类下面还包括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在校内开展,还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比如,假日雏鹰小队活动就是以小队为单位、居住比较近的队员联合一起在节假日期间开展的少先队活动;“十分钟队会”则是队员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的队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社会化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重全国性教育活动与地方学校特色活动的统一。自90年代中期开始,少先队还形成了许多品牌性的活动,比如“雏鹰争章”活动、“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手拉手互助”活动,以及近年来开展的“祖国发展我成长”、“民族精神代代传”、“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在全国性的教育活动下,各地少先队的教育可以自由地探索和创新自己的特色,开展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活动。这些地方性特色校本活动的开展,充分尊重了不同地区儿童的差异性,尊重了他们的独创性。无论是具有地方和校本特色的队活动,还是具有时代特色的全国品牌性教育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队员的生活,成为滋养少年儿童心灵的甘泉。
注重队教育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在少先队不同的发展时期,少先队的教育始终强调要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不遗余力地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团结和教育广大少年儿童。借助音乐、舞蹈、运动、游戏、表演等形式开展教育更是成为少先队常态化的教育方式。
“把少先队还给少先队、让少先队像个少先队”是少先队教育一直以来的追求。通过精心合理的辅导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少先队教育为孩子筑起了做梦的巢。信任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做,“以生命点燃生命,以灵魂激发灵魂”,这是少先队教育“儿童立场”的生动体现。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活动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转变,如何保证活动方式新颖,吸引少年儿童参与其中,又让他们有所收获,也就是把有意思的活动开展得有意思,是少先队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注重榜样引领,提倡实践体验
我国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教育传统,强调榜样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少先队以“少年先锋队”命名的旨趣所在,有了榜样的标杆以后,做到“知行合一”则是最终的要求。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少年儿童的感受性,深化他们的认知,推动其良好行为品德和习惯的养成,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方法。
少先队重榜样引领,首先体现在“少年先锋队”的队名上,“从小学先锋,长大当先锋”是党和国家从建队起对少年儿童寄予的深切期望。其次,在队歌中也暗含着将无数革命先辈作为榜样的追求,学习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的英勇事迹和伟大革命精神是多年来少年儿童榜样教育的重要落脚点。第三,表现在活动的开展上,如每年3月5日被定为“学雷锋日”,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已经常态化;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评选以及学校里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等都是借助榜样的力量教育少年儿童的重要契机。第四,在小队、中队的命名上赋予其学习榜样的教育意味。如黄继光中队、董存瑞中队等就是以某个英雄命名,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队员学习英雄品质。第五,从少先队干部中体现出来。虽然少先队干部设置是组织科层化的本质体现,但在少先队教育中,队干部的设置本身就体现着重视榜样引领。因为,少先队的小干部都是同学们中的优秀学生,他们都是队员学习的榜样。另外,要求队干部当火车头,起到带头作用,也是榜样引领的表现。大到人人皆知的社会榜样人物,小到身边的同学,都成为少先队教育对少年儿童进行向上向善品德教育的参照体。尽管榜样身上表现出来的品质有所差异,但这些榜样身上都体现出向上向善的精神,有利于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少先队提倡体验教育体现在:第一,活动开展的方式上。少先队的活动都是让少年儿童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或者是模拟体验完成的。如为了加强少年儿童的学军拥军教育,专门设立了少年军校,让孩子在体验中了解解放军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体验现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增强其拥军爱国的情感。少年科学院的建立也同样给少年儿童提供了了解科技发展进步的体验通道,为增强少年儿童的科学创造性,还设置了“少年创新家”的奖项。第二,少先队倡导的十个道德好习惯。通过“微笑待人”、“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等习惯的养成,体会文明礼貌;通过“每日为父母做件事”习惯的养成,做到孝敬父母;通过“按规则办事”、“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集体的事情一起干”等习惯的养成,形成集体意识;通过“说了就要努力做”习惯的养成,感受诚实守信;通过“用好每一分钱”习惯的养成,做到勤俭节约;通过“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习惯的养成,做到讲究卫生。十个道德好习惯是从小处着手,倡导少年儿童将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落到实处,让少年儿童在做中学。第三,少代会、红理会等制度的设置。这些制度的设置,让少年儿童在正式参与中体会民主、权利和义务等一个国民需要了解的知识,了解国家运作的模式,并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教会儿童作为公民所需的素养。
只有经过亲身的体验,记忆才能持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使体验教育在少先队教育中获得了地位。如今,体验教育已经受到众多教育者的肯定,特别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体验”的教育魅力已经不容小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原本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的认识也在逐步瓦解。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中,实践体验成为贯穿知、情、意、行的主线,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认同。
四、重视教育合力,注重社会的教育责任
少先队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少先队教育任务的达成除了要有有效的教育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也至关重要。在历史的探索中,少先队的教育初步形成了团教两家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催生了全社会都来关心少年儿童成长的大趋势。
少先队教育重视教育合力,注重社会的教育责任,主要有两个方面表现:
其一,政策制度层面。少工委领导体制的建立本身就是“团教”两家教育合力的表现,而有些地方在教育合力的表现要更进一步。以上海为例,1992年起,上海少先队建立了“三员”制来加强“团教”两家的教育合力。“三员”是指少年部长、总辅导员、教研员。 其中,少年部长同时也是少工委办公室主任,由同级团委选派。而少先队总辅导员和少先队教研员则由同级的教育部门和团委共同聘任,他们同时担任少工委办公室的副主任。一般而言,区县级的总辅导员在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而少先队教研员则在各区县的教育学院。正是通过这种制度的设置,使得“团教”两家紧密结合起来。
其二,社会实践层面。一方面表现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到少先队的教育之中。比如,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作家、劳模担任少先队的校外辅导员,一些企事业团体单位和群众性组织参与少先队的教育等。近年来,一些名人偶像也参与到少先队的教育之中。如近两年来,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联合上海电视台《超级家长会》栏目推出了“我和梦想面对面”荧屏冬令营活动,曾邀请姚明、于丹、胡歌、俞立中、姬十三、伏彩瑞等各个领域学者、名人担当梦想辅导员,到学校与中小学生面对面,展开梦想对话。 另一方面表现在少先队的教育着眼于社会化发展。其一是少先队组织自身主动拓宽队教育的领地和范围。比如建立了一批少年宫、少年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机构作为少先队重要基地等。通过教育领地的拓展,不断给少年儿童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其二是通过增添活动的社会性来增强少先队教育的社会化。特别是自2000年以来,随着素质教育对人全面发展要求的提出,增强少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追求,少先队也不断地将环境保护、社会事件等问题纳入活动之中,如开展“手拉手情系地震灾区小伙伴”、“我爱新农村”等活动。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少先队的教育始终都在谋求教育合力的形成,在不断巩固学校教育阵地的同时,加快探索社区和校外少先队工作实践,将成为未来几年少先队发展的重头戏。
综上所述,传承主流价值,将少年儿童培养成党的后备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重点在于引导孩子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让他们从小就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这是少先队工作的全部目的所在。 长久以来,学校教育都是应试教育的重灾区,而长期扎根于学校教育领地之中的少先队,却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坚持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依托活动,让少年儿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榜样的力量。这多少都会为孩子们枯燥的学校生活增添一丝色彩,为孩子的童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教育引导当代少年儿童从小理解党的治国方针,听从党的教导,愿意紧跟党的步伐,不断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 它从来都不单单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者是一个组织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乃至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事情,这一教育的重任需要全社会来共同担当。
(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当代中国青少年思想品德与健康人格培育的社会责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4-B-003)。)
(本栏责任编辑 杨江丁)
1.段镇:《少先队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2. 少先队上海市工作委员会、上海市少先队工作学会:《沈功玲少先队教育文集》,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3. 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中国少年先锋队大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4.段镇:《少先队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吴建明:《少先队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年版。
6. 张先翱:《历史积淀的宝贵经验——建国后17年少先队工作的基本经验》,《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第7期。
7.沈功玲:《科学能动地开发少先队的政治启蒙功能》,《辅导员》2011年第11期。
8. 赵国强:《建设少先队活动课程把有意义的少先队工作做得有意思》,《少先队活动》2012年第11期。
9.赵国强:《论新时期少先队组织的独特作用》,《中国德育》2012年第4期。
10.段镇:《少先队工作的逻辑起点》,《上海少先队研究》2013年第2期。
编者按:少先队仪式是少先队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少先队近67年的发展历程中,各级少先队组织努力探索,不断创造出经典隽永的少先队仪式,成为一代又一代少先队员终生难忘的童年记忆。“六一”国际儿童节刚刚度过,本栏刊登三篇关于少先队仪式教育的研讨文章,供大家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