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领导
——回顾·反思·展望

2016-06-24傅社敏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领导

文/傅社敏



党的领导
——回顾·反思·展望

文/傅社敏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95年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确立并巩固的。由于受到苏共和共产国际以及当时环境影响,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了高度一元化的领导体制,十五大以后提出了依法治国新理念,十八大以后党的领导体制有了新突破。

关键词:党的领导;依法治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从第一次代表大会的50多名党员到现在的8700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在野走上执政,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征程中。

一、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演进

抗战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初步形成。1937年12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同时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六中全会关于组织和纪律问题的决定,突出中央集权,规定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等。1939 年8月25日颁布的《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用党内思想斗争保证思想一致,用思想保证铁的纪律,用纪律保证行动,达到思想、纪律、行动的高度一致,这在严酷战争环境有其必要性,但也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失去了主动性。《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1941年7 月1日政治局通过)提出:“应当在党内更加强调全党的统一性、集中性和服从中央领导的重要性”“要在全党加强纪律的教育”等办法。1942年,中央政治局又做出决定 ,“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中央局、分局、区党委、地委),因此,确定中央代表机关(中央局、分局)及各级党委(区党委、地委)为各地区的最高领导机关,统一各地区的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1](P361)这种在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实行的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可归纳为四点。其一,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先锋队,最具先进性,应该领导其他一切组织。党委凌驾于同级其他一切组织之上。其二,规定各级党委书记人选由上一级党委提名,经再上一级的党委批准,普通党员失去选举书记的权利,这就必然导致书记在党委中居于特殊地位、导致书记集权,一言堂,家长制。其三,党的领导一元化,横向到边,表现在党和社会关系上,党包揽一切社会事物;纵向到底,表现在上下级关系上,中央到基层一竿子插到底,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原则得到绝对贯彻,党的统一领导绝对执行。其四,党的一元化领导突出中央权威,书记权威,基层无权力,党员无动力。

建国初期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障政令统一,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政权机关行使自己的权力,1949年11月,中共中央的一个文件中强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政府范围的事由政府管、政府决定,政府明令颁布实施,党中央退居幕后。但是,习惯于党委统一领导的中央于1953年10月以党中央的名义做出了加强党对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并旗帜鲜明地要求“反对分散主义”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强调:进城以后,分散主义抬头,影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了解决这个突出矛盾,强调一切主要和重要的问题,都要先党委讨论决定,再由政府执行。这个思想通俗地概括成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2](P768)的领导原则。1958年八届二中全会后,毛泽东主席指示,还在中央成立了财经等若干小组,某种程度上取代了国务院,国务院权力被架空。对此,毛泽东于1958年6月8日写道,“这些小组是党中央的,直隶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只有一个‘政治设计院’,没有两个‘政治设计院’。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3](P768)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延续。1966年下半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席卷全国。从1967年1月的上海“夺权风暴”开始,原有以党组织为权力中心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完全解体、不存在了,国家陷入瘫痪,政府职能难以履行,基层生产、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后来党中央决定让军队以“支左”即支持革命造反派的名义参加到各地夺权,以后成立机构,形成了军代表、群众代表和干部代表共同组成革命委员会,这也是一种“一元化”的领导和组织架构,革委会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包揽了原来由党委、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承担的一切事务,它在本质上是文革前 “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延续。

二、改革开放时期党的领导的完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是党思想路线上的一次拨乱反正。面对当时的局面,邓小平非常尖锐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去包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4](P142)这种状况正是当时中国高度“一元化”体制的真实写照。1980年,邓小平作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拉开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序幕,“权力过分集中”成为众矢之的。他说:“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这种“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5](P328)党的十三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党政职能分开,以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总病根,但是后来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发生变化,苏联解体,对中国造成很大冲击。为了吸取苏共的教训,我党采取了积极的举措,加强了党的领导。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党中央出台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文件,文件中涉及国有企业里面党组织的基本任务、内容,与现行党章规定基本一致。由于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突出了厂长经理的决策权,企业的重大决策,企业党组有参与权,强化国企党委管人权,这不可避免地产生新旧体制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厂长经理的“中心”和企业党组书记的“核心”之争。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里,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没有变。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要与世界接轨,强调企业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企业领导人员的聘用推向市场化,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党组织的组织结构相契合,企业党组发挥作用的方式要适应新的转变。书记要支持厂长经理经营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厂长经理要维护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6]企业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国企党组织的职能要与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厂长的职能相分离,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择是方向,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则是保证。

三、十五大以来党依法治国及其实践

1997年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确依法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总览全局,统筹各项事业,加强顶层设计,在201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9次会议上设立中共中央重大决策、决定领导小组,中共中央非常时期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军事、国防领导小组,中共中央经济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7]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党依法领导,依宪执政,党要领导立法,不能干涉司法,党要保证执法,更要带头守法,党要总揽全局,又要协调各方,保证国家机关履职尽责。十八届四中全会还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7]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一直强调要从严治党,并出台、实施了一系列的党规党纪,其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完善党内的制度规范和强力运用适用于所有中国公民的法律约束,来纠正和惩治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切实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由此可见,党在寻求清理自身肌理的过程中,找到了最好的良方妙药,实现了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的有机和辩证统一,使党存在的合法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对党的领导的反思与展望

纵观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历程可以看到要真正实现党的领导必须要深刻反思,必须破除错误观念,明确党的历史使命。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个人领导,不是书记领导,不是“一把手”领导;个人服从组织不是服从书记,更不是服从“一把手”,不是个人依附,不是选边站队;中央权威不是领袖的权威,是党章党内法规的权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是原则领导、方向领导、政治领导,不是事无巨细,全权包揽 ,一竿子插到底,这样既有损党中央的权威,也使党的基层和社会失去活力;党的领导体制要变革,机制要灵活,党的组织架构要符合社会转型,任务转变,形势发展,保证组织的严密性,又要有变革的灵活性,既要有纪律的刚性,又要有情感的柔性;党的领导合法性来源于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正如于建嵘教授所指出的,由家长式威权到共治式威权发展到法治式威权,由领袖的个人魅力合理性转向法理型合法性;党要支持政府依法执政,不代替政府执政,监督政府不是凌驾于政府之上;党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但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要支持司法机构严格执法但不能干涉代替司法。

走过95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从在野到执政,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迫孤立到参与国际社会的治理,党的执政能力越来越强,党的领导地位越来越巩固,信息社会的到来,全球一体化的加速,互联网重塑世界,大数据改变未来,党的组织结构,领导方式,执政能力,党群、党法、党和社会的关系在发展中提升,在变革中重塑,在开拓中再造,党的领导能力会更大的提升,才能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3-11-16.

[7]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N].人民日报,2014-10-24.

中图分类号:D25

DOI:10.13784/j.cnki.22-1299/ d.2016.03.001

作者简介

傅社敏,洛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

责任编辑 姜杰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领导致辞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