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基本内容与教育对策

2016-06-24

关键词:教育对策内容大学生

蒋 菲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基本内容与教育对策

蒋菲

(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准确把握大学生人生理想内容是检验高校人生理想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亦是新形势下切实增强高校人生理想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笔者采用“斯坦福人生理想测评”系列量表中的“人生理想内容测评”量表,在我国29所高校233名大学生中开展抽样调查,检验大学生人生理想基本样态。结果表明,大学生人生理想呈现出显著的责任意识、成长成才愿望以及科学的宗教观,但创新意识和创新愿望显著不足。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人生理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人生理想;内容;教育对策

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1]14。美国教育家和发展心理学家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认为,人生理想是一种持久的、总体的人生目标,指引人们做对自己和社会均有重要意义的事情[2]119-128。中外学者对人生理想内涵的论断指明:首先,人生理想是一种目标,但并非眼前的短期目标,而是稳定的长期目标;第二,人生理想是个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并非一定能够最终实现。人生理想对于个体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为人生指明奋斗的方向;第三,人生理想起源于个人,又高于个人,强调个人存在和个人行为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理想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作为精神支柱,为人生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为社会奠定国泰民安之基;是成就艰难而伟大事业的精神力量和精神信仰[3]4-8。人生理想可以客观反映出人们的人生定位和价值选择;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开展抽样调查,考量大学生的人生理想现状,可以帮助我们管窥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的基本情况,检验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效果。

一、研究设计

(一)量表选择

我国学界早已意识到准确把握大学生人生理想基本情况对于进行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大学生人生理想发展样态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多种研究尝试。但是,当前仍然很难找到一个成熟的测量工具,用来客观测量大学生人生理想的现实样态。因此,立足我国现有的研究基础,我们有必要借鉴别国相对成熟和科学的测量工具,对其加以研究和分析,进而进行本土化修改,以适应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文化和教育现实,最终用来综合测量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发展样态。

针对人生理想测量工具的研究,西方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尝试[4]76,[5]387-390,迄今被国际学界最为广泛认可的,是斯坦福大学青少年研究中心实验室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于2006年设计的“斯坦福人生理想测评”量表。该量表已被美国本土及巴西、芬兰、瑞士、瑞典、秘鲁、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广泛采纳,用于综合测评人生理想的状况。“斯坦福人生理想测评”量表共计13个部分,本论文的研究采用其中“人生理想内容测评”这一部分内容。该部分测评要求被试学生回答“我的人生理想是……”这一问题。该问题下设17个项目,每个项目代表一项人生理想的内容,主要考核被试学生对每一项人生理想的认同程度,这17个项目具体包含:创造新事物、服务我的国家、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人、娱乐、让世界更美好、成功、拥有理想的职业生涯、为上帝或神服务、用艺术创作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履行肩负的责任、做正确的事、赚钱、发现新事物、赢得他人的尊重、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过充实的生活。该测试采取李克特7点量表(Likert-7 Scale)进行测度,1分表示完全不同意,7分表示完全同意。每个项目最低分1分,最高分7分,5分或5分以上表明被试具备拥有此项人生理想的倾向,分数越高表明被试倾向于拥有此项人生理想的程度越高;4分以下(不含4分)表明被试反对拥有此项人生理想,分数越低表明其反对拥有此项人生理想的程度越高;4分表示被试对于此项人生理想内容持中立态度。

为确保量表使用的科学性,该部分量表的翻译工作在美国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威廉·戴蒙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历经翻译和回译两个阶段。笔者使用译成中文的该部分量表,在东北师范大学的本科生群体中选取适量样本进行了实验性测试,最终确定了“人生理想内容测评”的中文版量表。

(二)样本选择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为大学生群体,主要包含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样本的选择充分考虑了样本分布情况,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所选被试均自愿参加本次调研。本次调研采用纸笔测量的测度方式,共发出问卷233份,收回问卷233份,有效问卷214份(N=214)。其中男性被试97人,占样本总量的45.3%;女性117人,占样本总量的54.7%。被试学生共来自全国29所高校,覆盖了我国东部、西部、南部、北部以及中部地区。学校教学质量和层次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既包含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家重点院校,又包含了如上海大学、通化师范学院、长春大学、北华大学、燕山大学、延边大学、吉林警察学院等一般省属本、专科院校。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描述统计的计算功能,测度被试大学生各项人生理想选择的均值、标准差数值,得出其人生理想选择的基本数据,并作为进一步判断和分析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整体样态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二、研究过程及主要发现

本次调研首先由研究者指定的、经过系统培训的工作人员在所选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的数据经笔者整理后,通过SPSS17.0统计软件的描述统计功能,对其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计算结果通过均值(M)和标准差(S.D.)两项指标,科学地展示了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的现实样态。其中均值表示全体样本对于某一项人生理想内容给分的平均数。标准差表示样本关于某项人生理想内容具体给分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的平均数。标准差这一指标可以如实地反映出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标准差越大,表明大部分数值和其均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即离散程度越大;标准差越小,表明数据集中的各数值越接近于均值,即离散程度越小。综合使用均值和标准差两项指标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的基本情况。表1系统地呈现了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的基本数据。

表1 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情况

表1中SPSS17.0软件描述统计结果的均值和标准差计算报告表明,对于上述17项不同的人生理想,我国大学生的认同程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图1具体呈现了被试大学生对17项人生理想认同程度样态的分布情况。

图1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情况分布图

图1中,横坐标表示17项人生理想的内容,纵坐标表示我国大学生针对17项人生理想内容选择分数的均值。由于该测评所涉及的人生理想项目较多,笔者根据大学生针对每项人生理想给分的均值情况,将我国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选择情况具体划分为4个等级,分类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大学生人生理想等级划分标准

依据表2中的等级划分标准,大学生对量表中17项人生理想的选择情况可以具体划分为4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大学生“强烈认同拥有”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M=6.53)、过充实的生活(M=6.52)、赢得他人的尊重(M=6.20)、履行肩负的责任(M=6.16)、做正确的事(M=6.16)、拥有理想的职业(M=6.15)、成功(M=6.01)这7项内容;第二等级为大学生“同意拥有”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帮助他人(M=5.83)、让世界更美好(M=5.63)、服务我的国家(M=5.59)、赚钱(M=5.54)、娱乐(M=5.30)、发现新事物(M=5.21)这6项内容;第三等级为大学生“并不具备”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均值由高至低排列,主要包含创造新事物(M=4.91)、用艺术创作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M=4.43)、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M=4.41)这3项内容;第四,大学生“反对拥有”的人生理想是为上帝或神服务(M=2.93),由于被试大学生针对这1项目给分的均值极低(M<3.0),因此可以将其定性为我国大学生“强烈反对拥有”的人生理想。

同时,“人生理想内容测评”的测试结果反映出被试大学生对于各项人生理想选择的趋同性水平。通过观测表1中被试大学生对17项人生理想给分标准差的计算结果可知,针对不同的人生理想项目,被试大学生对其认同情况的趋同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根据所测度标准差的不同给分,笔者将这17项人生理想划分为3类,具体分类标准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人生理想趋同性水平的分类标准

根据表3中的划分标准,笔者以被试大学生对17项人生理想认同情况的趋同性为依据,又可以将量表中的17项人生理想具体划分为3个类别:第一类别为被试大学生“认同情况高度趋同”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标准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为:支持我的家人和朋友(S.D.=0.771)、过充实的生活(S.D.=0.799)、赢得他人的尊重(S.D.=0.875)、履行肩负的责任(S.D.=0.908)、帮助他人(S.D.=0.926)、成功(S.D.=0.965)、做正确的事(S.D.=0.985)这7项内容;第二类为被试大学生“认同情况较为趋同”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标准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为:拥有理想的职业(S.D.=1.032)、赚钱(S.D.=1.054)、让世界更美好(S.D.=1.084)、服务我的国家(S.D.=1.091)、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S.D.=1.099)、发现新事物(S.D.=1.164)这6项内容;第三类为被试大学生“认同情况趋同性低”的人生理想,这些项目按照标准差由低至高排列依次为:娱乐(S.D.=1.222)、创造新事物(S.D.=1.258)、用艺术创作给他人带来美的享受(S.D.=1.419)、为上帝或神服务(S.D.=1.493)。

三、启示及教育对策

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发展样态具有3种显著特点。第一,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内容突出呈现其社会责任意识及对于个体成长、成才、成功的需求。同时,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及个体成长成才类人生理想整体认同程度很高,学生间个体差异极小。这一结论进一步验证了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已经取得的成效以及大学生对于个体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第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大学生强烈反对将宗教信仰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三,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内容所体现出的创新意识与愿望显著不足,且大学生群体对于“创造类”人生理想的认同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整体趋同性较低。这表明大学生“改造世界”的意识和愿望与我国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既定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且还没有形成高度统一的共同认识。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应是高校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未来重点关注的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所呈现出的整体面貌,对我国高校人生理想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高校应继续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但同时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个体成长成才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关系,实现个体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双赢”局面。第二,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以确保在信息极度开放、西方宗教思想大量涌入的国际背景下,大学生能够端正思想、坚定认识,始终秉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宗教观。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提升他们改造世界的愿望和能力,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根本要求。

(一)继续弘扬共同理想教育,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将我国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凝聚力和广泛共识;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3]4-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着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应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直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题。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多年来,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一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大学生的人生理想选择呈现出显著的社会责任意识。且大学生群体对这类人生理想认同程度个体差异极小,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完全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全面接受和高度肯定;而这种全面接受和高度肯定,又构成了保障广大青年学生始终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根基。因此,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并保证其主旋律地位不动摇。

成长是每个人人生的必经阶段,而成才是指个体在这一阶段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而取得成就。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大学生成长成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成长成才意识的养成也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本论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成长成才是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高度认同将人生的奋斗目标定位于个人的成长成才。大学生对个体成长成才的强烈渴望,是高校人生理想教育的重大成效,体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但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肩负实现个体成长成才与服务社会的双重责任,一些大学生还不能够清楚地认识和准确地把握个体发展与报效祖国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还无法做到“知行合一”,不能辩证地理解个体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因此往往走向某个极端,或者过多关注个体成长,缺乏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知识、方法和具体行动,或者过分强调自我牺牲,将关注个人利益看作羞耻之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8。马克思指出“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7]275,这一社会价值观充分表明了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高校人生理想教育应首先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教育,帮助学生破解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性和矛盾性,解读个体对于社会的依赖性与能动性以及社会对于个体的促进性与制约性,正确处理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与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关系,以实现二者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树立无神论思想和科学精神

科学的宗教观是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可以为身处困境的人在虚无的世界中提供一种精神麻痹与安慰;因此,宗教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还将在社会中长期存在下去。有神论的宗教观将个人的前途与命运放置于外在的救世主手中,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所承担的社会历史责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无神论的宗教观,它充分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即以神的名义为统治阶级和剥削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解释。马克思坚决赞同费尔巴哈“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8]150这一论断,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以及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并坚持无神论的宗教观。而进行科学宗教观教育,首先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挖掘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深入探索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社会功能,立足唯物主义视角,分析宗教这一唯心事物仍然具有众多信徒的原因,进而认清宗教的本质。只有在根源上把握宗教的本质,才能正确认识宗教这一现实的社会存在,最终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无神论的宗教观。科学精神的养成,可以确保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信念和价值标准,能够为青年学生树立无神论的宗教观提供根本的认知保证;因此,高校人生理想教育还应大力加强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养成教育。

(三)大力加强创新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改造世界的意识与能力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人类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理解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创新是指人们在加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新思想、新方法和新产品。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个体成长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体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以及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原动力;因此,高校大力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赋予广大青年学生改造世界的愿望与能力,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但是,当前我国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重点强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创新意识的养成还没有完全成为高校人生理想教育核心的教育目标;这一点在大学生人生理想选择上具有充分的体现,大学生群体对于将改造世界作为自己人生理想的整体认同程度较低,且个体差异较大。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过程中应该着力加强大学生改造世界的意识和愿望教育,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纳入大学生人生理想教育的目标体系;同时,高校还应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包含创新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科学知识转化成为切实能够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Damon,W,Menon,J,Bronk,K.C.The development of purpose during adolescence[J].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2003,7(3).

[3] 刘建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J].高校理论战线,2007(4).

[4] Frankl,V.E.Man’s search for meaning: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M].Boston:Beacon,1959.

[5] De Vogler,K.L,Ebersole,P.Categor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meaning in life[J].Psychological Reports,1980(46).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责任编辑:何宏俭]

A Study o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

JIANG Fei

(Cente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To master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 accurately is a significant method and 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he efficacy and timeliness of purpose education in colleges.This paper surveyed 233 college students from 29 Chinese colleges using “Purpose Content Survey” taken from “Stanford Youth Purpose Survey” to examine the exact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purpo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ossess obvious “obligation” consciousness,the will of becoming a useful person and a scientific view towards religion,but they significantly lacked the consciousness and willingness of creativity.The research result of this paper would to some extent exerts implications to enhance and improve purpose education in Chinese colleg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Life Purpose;Content;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收稿日期]2015-05-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KS1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基金团队项目(1409049)。

[作者简介]蒋菲(1979-),女,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3-0226-05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3.038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内容大学生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主要内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