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调控的效果分析
2016-06-24刘伟峰田继红
刘伟峰 田继红
综合干预对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调控的效果分析
刘伟峰 田继红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调控的影响,为眼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及追踪方法学(Tracer Methodology TM),调取我院眼科2015年6月~10月(干预组)和2015年11月~2016年2月(干预后组)所有病历,以限定日剂量(DDD)为单位,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对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追踪分析,制定监测-培训-计划( Monitoring-Training-Planing, MTP)综合干预措施。结果 经过综合干预,眼科住院患者AUD明显下降,由干预前的87.51下降到干预后的47.34,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P综合干预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有效途径,也是规范眼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科学方法,经过综合干预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综合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调控;效果分析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是观察住院人群暴露于抗菌药物的广度、深度的一种方法,也是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用以监测、评价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目前,部分医院AUD控制指标仍与国家卫计委评价指标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有效控制AUD仍是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难题[1]。我院AUD指标监测显示,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居高不下是影响全院AUD水平的主要因素。2015年,按照国家卫计委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通知和评价指标要求[2],着重加强了眼科抗菌药物使用管理,针对开展监测-培训-计划(Monitoring-Training-Planning,MTP)综合干预[3],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利用医院HIS系统回顾性调取眼科2015年5~9月(干预前)、2015年10月~2016年2月(干预后)全部病历,干预前组271例,干预后组247例。病历涉及疾病有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玻璃体疾病、视网膜疾病、斜视、翼状胬肉、眼底病、眼内炎等。本项研究时,未将植物成份的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结核药以及滴眼剂、眼膏剂、等外用抗菌药物列入研究范围。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与追踪方法学[4],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分析干预前组AUD居高不下的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算,其DDD值参考《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10年版及国家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品字典。计算公式:某一抗菌药物的消耗量(DDDS)=该抗菌药物的消耗量/DDD值;抗菌药物强度(AUD)=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累计DDDS)×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 2003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干预前、后组间的差异用SPSS17.0软件,进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综合干预措施
1.4.1实施依据 依据国家卫计委201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和评价指标要求[2]、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1.4.2制订方案 由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组成MTP综合干预小组,制订综合干预方案。运用追踪方法学,分析问题、逐项解决。以首次MTP会议时间作为综合干预的起始时间,周期为1个月,连续干预4个周期。每个周期进行总结、点评,4个周期结束后对干预结果数据汇总分析。
1.4.3召开MTP议,分析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针对不合理用药情况与科主任、医师、护士进行沟通、交谈,制订阶段目标计划,同时开展新版《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培训和宣教。
2 结果
2.1综合干预前、后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比
干预前、后有较大的变化,AUD值(单位:DDDS/100人/天)由干预前87.51下降到干预后的47.34。
2.2眼科手术围手术期AUD
眼科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较多(如:白内障手术),干预前,围手术期AUD较高,通过加强院感控制,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综合干预,围手术期的AUD值下降较为明显。见表1。
2.3干预前后不同给药途的抗菌药物选择种类、使用率(%)、AUD值
干预前、后不同给药途径的抗菌药物种类及其使用率、使用强度有较大的变化,见表2。
2.4综合干预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有较大变化,特别是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围手术期联合使用率下降幅度较大。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可准确的反映抗菌药物的消耗情况,同时也是监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直接和间接因素追踪分析,综合干预后,眼科AUD值由干预前87.51下降到了47.34,干预组间数据的明显差异,干预促进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3.2加强眼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加强药物使用管理,是降低科室AUD总体水平的着重点,对院感控制环节实施干预,根据眼科手术易感因素[5]加强无菌操作、手术环境、人员以及器械消毒等环节的管理,消除感染潜在因素,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前提和保证。
3.3规范眼科抗菌药物选择和局部给药途径
规范药物选择和给药途径是保障药物疗效、调控AUD的关健因素。干预前,我院眼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选择药物不当、口服给药途径不合理情况,从药物动力学方面讲,口服给药由于肝脏消除作用以及眼内血-眼屏障对药物通透性的影响,药物不能在眼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会增加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新版《指导原则》明确了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眼、眼穿透伤)围手术期预防感染以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为原则,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目前对于眼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如眼内炎的治疗)缺少相应的规范,原则应以药敏试验结果为原则。经验治疗应考虑相关致病菌,有资料显示[6],眼科感染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G+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等G-菌检出率低于G+球菌。常见眼内炎的治疗,选择头孢菌素类、妥布霉素或万古霉素等抗菌药物是有效的治疗措施[7]。
白内障手术虽然为Ⅰ类切口手术,考虑术后眼内炎发病率[7],局部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必要措施。我们按照新版《指导原则》相关要求并依据我国眼科专家共识与建议[8],主导围手术期术前1~3 d使用左氧氟沙星或妥布霉素滴眼液滴眼,术后短间隔多次、连续2周给予抗菌药物滴眼液预防眼内感染的发生,在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白内障手术结束时于结膜下或前房注射头孢呋辛或头孢唑啉预防术后眼内感染[9-10]也是有效的方法。
总之,通过MTP综合干预,眼科抗菌药物使用合理化程度有所提高,科室AUD值有所下降,同时,临床药师通过药学实践积累了眼科临药学服务经验,探索和建立了眼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控制措施和标准,对医院医疗质量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表1 干预前、后眼科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对照结果
表2 干预前后不同给药途径给药主要抗菌药物及其使用率和AUD变化对照表
表3 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对照表
参考文献
[1]魏万宏,周志楠,李小芳,等. 河南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5):341-343.
[2]国家卫计委办公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A/OL]. [2015-8-27]. http:// www.nhfpc.gov.cn/yzygj/s3593/201508/f0fdf1f52df14b87aa97be538 19f1036.shtml
[3]黄丽娟,张荣凯,陈奕伸,等. MTP干预法对骨外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影响[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 (24):6094-6101.
[4]廖础欣,刘锐锋,卢荣枝,等. 运用追踪方法学评价中山市人民医院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规范性[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5):633-635.
[5]董丰妹,邱利群,闵丽,等. 白内障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7):1632-1633.
[6]毛丽萍,王大选,黄晓彤,等. 致眼部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5(3):341-344.
[7]杨砚亭,卢国华.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防治[J]. 医学综述,2015 (21)4:663-666.
[8]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 关于白内障围手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义(2013年)[J].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6-78.
[9]何梅凤,刁红星,吴伟,等. 眼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4:3994-3996.
[10]Endophthalmitis Study Group,European Society of Cataract & Refractive Surgeons. Prophylaxis of postoperative endophthalmitis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Results of the ESCRS multicenter study and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7,33(6):978-988.
Analysis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Regulation of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LIU Weifeng TIAN Jiho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entral Hospital of Yuzhou City, Yuzhou He'nan 46167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on the regulation of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Methods By retrospective study method and tracer methodology. All medical records in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of our hospital form June 2015 to October 2015 (befor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ose form November 2015 to February 2016 (after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collected and With defined daily dose (DDD) as the unit, the 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 was calculated,and the infuence factors of the high AUD in the pr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tracing analyzed, formulate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monitoring-training-planing(MTP). Results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the AUD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was signifcantly decreased, which decreased from 87.51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o 47.34 after interventio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0.05). Conclusion MTP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AUD,and Is also a scientifc method to regula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 through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the level of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medical personnel has been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Antibiotics use density,Regulation, Effe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08(2016)13-0163-03
doi:10.3969/j.issn.1674-9308.2016.13.110
作者单位:河南省禹州市中心医院药学部,河南 禹州 46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