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2016-06-24常亚东
常亚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92-02
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个性和谐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情感教育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要达到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科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抓语言文字的品味,诱发学生的情感
1.1 语文悟道,诱发情感。一篇课文都包含着一个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或批判。这种情感是作者对现实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应,表达了他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读文品味,正确的情感就在读文中受作者的感染而产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认识上升一个新阶梯。读文诱情,要十分注意情景感染性,把文中之"情"传给学生,我们听过两次《中华少年》的语文公开课,由于教师在表情处理上的不同,教学效果上也截然不同。一位教师在范读课文中不注意自身表情的示范性,缺乏应用的激情,又不注意强调学生聆听品味,所以课堂气氛很差,学生无动于衷,甚至嘻嘻哈哈,其教育效果就无法体现。另一位教师在一开始就用自己富有真情的范读感染了学生,全文读完,师生双方都饱含深情,内心充满自豪,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学生的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教学效果甚好,学生受到的思想教育特别深刻。
1.2 品味重点词语,诱发学生情感。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来创造形象、性格和典型的。而每一个词语又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结合上下文和中心思想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就不会孤立理解词语,而且对了解人物形象、明晰中心思想也有所帮助。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的"铿锵有力"一词,就不能单纯地理解"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又节奏"的意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通过详细体味"铿锵有力"一词的容量,注意这个词语的思想性,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少年周恩来的敬佩之情,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发愤图强。
1.3 具体感受,诱发学生情感。在阅读教学中,若纯客观地分析文章内容,老师平平静静地教,学生平平静静地学,不动心也不动情,显然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以词解词,就句讲句,结果哪个词也不懂,哪句话也不理解,缺少一个具体感受过程,即使是一篇感人的文章,学生也不会动情,打动不了学生的心,也难以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为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把学生的心引导到文章中去,并同生活实际发生联系,进行情感上的具体感受。
2.这情感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时注入情感
2.1 良好的情感对组织上课起重要作用。 "上课""同学们好"是我们老师进入教室用到的常规语言,在平时进入教室后,老师说这话的时候要富有情感、有表情,在教师良好情绪使学生受感染,产生一种亲切力、信任感,使听课不是一件难事,45分钟在轻松愉快中度过,学习有趣,愉悦的课堂气氛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2.2 让情感以良好的教态展现给学生。什么才是得体的教态?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环境也会不相同,我以为,教师上课时如用语亲切、目光深沉,学生会觉得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会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这就是得体的教态,另外教师在台上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音的抑扬顿挫、脚步的坚定有力等都可使学生对教师有信心,可信赖。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言一行应是庄重而不造作,亲和而不冷淡,温柔而不严厉,谦和而不自傲。在这种亲切、融洽、和睦、热爱的气氛中,学生的心情会轻松愉悦,自动打开思维之门,学习兴趣为之大增。良好的教态,放射出爱的光彩辐射给学生,情感共鸣、师生互尊,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良好的教态是无声的语言和一种非语言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3 真心投入,关注学生在课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动态。学生的情绪状态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应该关注学生是沉默无语还是激动兴奋,是愁眉苦脸还是兴高采烈,是胆怯自卑还是信心十足,学习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等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情感和一颗真诚的对待学生的心。教师要想方设法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情绪的感染力,注意以自己积极的情绪、态度来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
3.抓形象的活现,牵动学生情弦
3.1 活现景物形象,引导概括,促使情感转移。像《桂林山水》、《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等一类描写祖国山河的课文,教学时可利用插图,电化教学等手段,再现景物形象,把景物的线条、块面、比例、色彩、质感、光感点化出来,使学生在悦目、赏心、怡情的情境中学习课文。还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看课件、个别朗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情背诵等,把无声文字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牵动学生的琴弦,使学生把对景物的喜爱之情转移为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3.2 活现人物形象,有情导理,深化学生情感。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课文,教学时要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几方面入手,把人物的具体形象从课文中活现出来。并着重理解这个人物在"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格"这种步步入深,有"情"导"理"的概括,能深化学生的情感,逐步促进学生在行为上的效仿。
3.3 抓综合连结,通过类比联想,强化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容易被激发起来,但是也很容易波动。所以,我们必须善于聚合在每一个阶段教学中的教学因素,使之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因素聚合体内,引导学生综合研讨、类比联想,以此来巩固他们已初步形成的概念,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持之以恒的情感。
例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抗战时期的英雄人物故事,将他们组合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同的战士在不同的战争中都有着同样的战斗品质?"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战士们在党的长期培养下,有着坚定信念,为了革命的胜利,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高贵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革命战士的高度崇敬之情,并诱发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和热爱之情,坚定了他们向英雄人物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