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的“农会”与中共早期农村革命思想的形成

2016-06-24张致政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改良农会

张致政

[摘要]近代应对农村社会裂变,清末即开始学习西方建立农会,辛亥革命后也试图通过建立农会改良农村社会,但只有共产党组织农会,走农村革命的道路才真正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村近代化的道路。

[关键词]农会;改良;农村革命

农会在中共领导的农民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察近代农会发展的历史,有利于从深层次解读和探索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裂变与改造问题。

一、清末重建农村秩序的尝试

晚晴时期,面对如何重建农村秩序,发展农村经济等问题,有识之士纷纷注目西方。1890年,孙中山在《致郑藻如书》中主张“道在鼓励农民,如泰西兴农之会”[1]。1895年康有为等在“公车上书”中,也提出“城镇设立农会,督以农官”。改良派代表张謇1896年、1897年分别提出了《农会议》和《请兴农会奏》[2]。

1898年“百日维新”中,“着刘坤一查明该学会章程……其外洋农学诸书……广为编译。以资肄习。”[3]变法失败后好多法令措施又在清末“新政”中借尸还魂。1907年7月成立的直隶农务总会,是我国近代成立最早的农会组织。到1911年为止,全国成立农务总会及农桑总会19处,分会276处[4]。但这种为传播知识、发展农业、稳定农村社会的“新政”已不能挽救封建专制王朝,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迅速土崩瓦解。

二、孙中山先生的平均地权思想

1902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的誓词中就提出“平均地权”;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孙中山力排众议,坚决把“平均地权”写进同盟会纲领。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林部公布了《农会暂行章程》,规定各县要成立农会。但许多县的农会成立后有名无实,由于经费等原因大多很快被解散。加之民国初期国家很快陷于军阀割据,农村社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基本是晚晴以来的延续与进一步恶化。

革命不断受挫和俄国革命促使孙中山开始关注工农问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改组国民党,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924年,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农民协会章程,解散原来的旧农会,重建农民协会。

孙中山在其生命最后还讲到要实行“耕者有其田”,关于如何实现“耕者有其田”,同共产党不同,孙中山不赞同用革命暴力方式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而是主张用渐进的改良方式,即对地主课以重税,用此钱来赎买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再分配给农民。

三、中共早期农民革命思想的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工作重心主要在城市,但一部分共产党人很早就开始注意农民运动。1921年9月,共产党人沈玄庐在萧山衙前村领导农民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反对奸商垄断米价、取消地主苛例等斗争。1922年,彭湃在广东海丰县开始发动和组织农民,同年7月底,成立了赤山农会,1923年1月成立海丰总农会。

中共早期领导农民运动的展开,主要是当时农村革命形势和党的革命性质决定的,当然,也同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分不开。但在当时,共产国际及其部分领导人对中国农民运动的认识和定位一开始就有分歧,从而导致其政策上的左右摇摆。受其影响,中共领导人也有不同的主张,对农民问题也多经历了由忽视到重视的过程。

毛泽东在“三大”上首次提出农民问题[5]。“三大”以后,农民阶级作为一种巨大的革命力量,越来越引起国共两党的重视,特别是当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1923年7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1924年1月,邓中夏发表《中国农民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文中介绍了广东海丰、湖南白果两处农民运动的情况。1924年,中国共产党“四大”通过《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分析指出“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成分,不动员农民参与革命,中国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运动中取得领导地位,都是不可能的!”[6]。为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1924年7月起,至1925年12月,国共两党合作创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出版《农民丛刊》。

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农民运动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研究,逐步加深认识国情、逐步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毛泽东、邓中夏等人写了大量文章,阐述对中国农村革命的认识。中共农村革命理论逐渐成熟起来。

综上,近代以来面临农村社会的裂变,清政府(包括维新派与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经尝试以改良的方式建立农会实现农村社会的近现代化,但只有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革命实践相结合,通过农村革命的方式才真正探索出一条中国农村近代化的道路。

[注释]

[1]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2.

[2]张謇.张謇全集(第2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13.

[3]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四二十,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408.

[4]宣统三年《中国年鉴》第243页,转引自朱英:《辛亥革命前的农会》,载《历史研究》,1991年出版,第5期。

[5]张国焘.我的回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出版:117.

[6]中共四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

猜你喜欢

改良农会
蓬溪县主要中低产田土类型及其改良途径
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治疗Anderson Ⅲ型齿突骨折的临床研究
改良经腹横切口输卵管结扎术1260例临床观察与探讨
细数台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