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作用

2016-06-23宋志华

中文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抑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宋志华

摘 要: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别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关怀,更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基于一个孤儿大学生从抑郁到乐观的成功转变,从案例分析、处理方案、案例反思等方面阐述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而且作用日趋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辅导员 抑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4-0129-02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而高素质不仅仅是指拥有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还包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推进,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多元价值观冲击着当代大学生,部分学生出现了形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成了保证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环节。本文以一名对生活、学习完全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抑郁症大学生为例,通过辅导员的及时跟踪、反馈及系部领导、家长的配合沟通,助其摆脱成长中的痛苦,消除长期以来的抑郁情绪,重新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一、案例事件

小林是一名农村女孩,年幼时爸爸去世,妈妈得抑郁症不知去向,后与妹妹一起被人收养。小林的梦想是白衣天使,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如愿就读医高专护理专业。大一时各方面表现突出,大二时情势突变,对活动不感兴趣,独来独往,时而发呆,时而捶头大哭,整天郁郁寡欢。经调查了解,小林对家庭显得不自信,而几次专业课都考得不好,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而上课总是不自觉走神,晚上失眠,脑子里一直在责备自己,想放弃学业。最后,辅导员找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建议先回家调养。她开始怕同学们的另眼想看而很排斥,在辅导员及家长的极力配合下同意休学一年。

二、案例成效

这一年里,辅导员定期与其本人及家长交流沟通,小林恢复得很理想并如期回校办理复学继续学业。刚开始小林还是显得有些拘谨,辅导员常与她沟通,了解近期情况,一起带动她适应新的环境,进入新的状态。在辅导员、同学的关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笑容越来越多,表现越来越活跃,生活越来越自信。如今的小林为班级生活委员,回校第一年获得三等奖学金,第二年获得二等奖学金,往日成绩优异的小林又回来了。看到小林又继续她的天使梦,我们都感动很欣慰。

三、案例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尚未成熟,抗挫折抗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诱发小林得抑郁症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生理的原因。生理方面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有家族病史,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机率越高。小林的妈妈有这方面病因也是诱发她发病的原因之一。

2.心理的原因。心理方面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人格体质和情感因素。小林本身是一个内向,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在遇到压力时她找不到很好的宣泄方式。

3.处境的原因。小林是个孤儿,情感特点主要体现为消极情感强烈,积极情感弱化,情感调节能力薄弱。从小情感缺位的她在得到收养人的关爱后,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果去报答,却因成绩起伏感到自己毫无用处,几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过去引以为豪或可以自我欣慰的品质在她心目中也消失了。这是她自卑中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有罪恶感。

四、处理方案

小林的转变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在休学返校后的心理疏导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小林的异常表现比较隐晦,是家长的重视和坦然让领导、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坚决而正确的处理。家长的配合是本案例的关键之一,是家长支持学校的做法办理休学带其找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帮助,早期对其介入心理干预,避免病情加重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

第二,在小林返校后,是校领导、辅导员和同学的热情帮助下重塑形象,重树信心。

1.辅导员的主动沟通,主动为其办理复学手续,让她体会到学校老师的关爱。

2.辅导员、同学主动为其整理宿舍,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们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陪她聊天,带动她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并帮助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用集体的力量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排斥。

3.领导重视。在小林返校之后,系部领导也常找空了解小林的表现情况。在一些系部活动中,常有意识的让小林负责,事后对其表现给予肯定以增强她的自信心。主动为其申请助学奖学金,让她感受到学校、社会的温暖。

五、案例反思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虽已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特别关怀,更离不开辅导员的指导和教育工作。通过小林的案例,让我们更进一步明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1.深入学生生活、及早发现问题

辅导员应树立一种对学生以诚相待、乐于助人的工作意识,主动走近学生,关心、体贴、爱护学生,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新生入学时采取心理健康普查,如进行焦虑问卷调查、人格问卷调查等,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疾病症状的学生,辅导员有区别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一些学生在出现抑郁症前都有一些异常表现,这就需要辅导员通过观察,吩咐跟其要好的学生多注意、多关心、多留心。尤其是对内向同学,更要及早防止出现心理异常。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偏见

心理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完善,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保健知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防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精神科医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抑郁症。在教育内容上,增加有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提高大学生自立、自强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及在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及抗挫折等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能力。

3.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自我调节机制

一是必须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如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二是通过向朋友倾述或者给亲朋好友写信、打电话,写日记等方式来排除和宣泄抑郁情绪。三是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良好的交往素质,和同学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感受集体的温暖。

4.建立家校沟通,加强通力教育

高校家校合作最终的目的就是在于使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家校合作,充分了解孩子道德品质、个性特点和心理动态等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正确引导。老师和家长在学生成长的最关键的两个场合——学校与家庭之间的通力教育,将教育功能最大化,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怀,能够进一步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

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16%—25.4%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智能素质、人格成长及身体健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2]。在当今高校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时期,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的困境。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师主要做心理咨询工作,没有精力在大学生中实行普及性的心理教育。自然而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成了新形勢下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新的使命。高校辅导员处于和大学生沟通接触的第一线,贴近学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更了解,学生也更愿意与辅导员接触,愿意接受辅导员的意见,辅导员可以发挥心理工作的主动性。而且辅导员可以通过开班会、与学生谈心、组织各种活动等工作方式,随时随地、及时、形式多样化把心理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中,引导与教育兼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可见,辅导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相关性。因此,辅导员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渠道, 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但心理健康教育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它有着与思政体系不同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辅导员仅靠良好的愿望、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心理困境的学生是不行的。而且,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家相比,理论知识会明显不足,辅导的定位不够全面。因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能培训,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技术和助人技巧。事实也表明[3]:心理健康知识越丰富、完整, 辅导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情绪就越稳定,性格就越乐观、开朗,心胸就越开阔,人际关系就越好,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就越大。

参考文献

[1]沈文青,刘启辉. 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1)82-84.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陈秀,尹秀娟.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大学生角色转换的影响[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78-80.

猜你喜欢

抑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