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静致远:语文课堂应有的“静界”

2016-06-23陈士林

江苏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习状态宁静致远小学语文课堂

陈士林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宁静致远;学习状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1-0064-01

为了一味追求小学语文课堂的活跃,出现了“假对话”“滥合作”等现象,如何拒绝这种假热闹真肤浅?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还语文课堂的“静界”,让学生在“静寂”中去读、听、思、写,达到宁静而致远。

1.静读“思”之远。

课堂上学生与文本之间需要静默式的朋友对话,默读是这种对话的最好方式。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在执教苏教版六上《詹天佑》时引导学生静静地默读课文,在静读中让学生放飞思绪,营造静读致远的课堂。

师:请默读课文第4至6自然段,思考: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深有感触?边读边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语下面做一些批注。

师:谁来说说哪个细节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生:“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一不小心会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我从这一段可以感觉到詹天佑身体力行,不怕危险。

师:这叫同甘共苦!

生:“遇到困难……还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我从这一细节感受到他非常爱国。

师:你读出了爱国情怀。课文说“遇到困难”,詹天佑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再次读课文。

(学生再次默读)

…………

十分钟的“静”,表面上看课堂缺少生气,显得沉闷,但在这种“静”中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精彩在积聚。

2.静听“智”之远。

教师应是一名忠实的“听众”。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当学生发言的时候,于老师总是举目凝视发言的学生,时而含笑点头,时而侧身相迎……短短几分钟的安静等待,送给学生的是宽容、尊重、自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喜欢“听我说”,而不太愿意做“听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静听“别人说”。老师的鼓励,让学生在宁静中学会了理解和分享别人的学习成果。

3.静思“辨”之远。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下《第一次抱母亲》中的“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一句时,让学生在静思中联系上下文理解“翻山越岭”一词,生成了精彩。

师:“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这是字面的意思,别着急,再静下心来想一想,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师(大约2分钟后):有新的理解吗?

生:指母亲多少年来如一日,肩上挑着家庭的生活重担。

…………

这样的“安静”,促进思辨的深远,文章的语言静静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田。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静一下”,换来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4.静写“意”之远。

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四上《江雪》一课时,在读熟了诗句后,并没有引导逐字逐句理解,而是很快帮助学生梳理出诗中描绘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要素,然后要求学生静静想象,围绕着这四要素把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写下来。在“安静”中,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使写话、写段的历练融入文本理解过程中。

阿尔卑斯山的一条路旁竖立着一块标语牌:慢慢走,欣赏啊!人静、心静、课静,慢慢欣赏,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真实的状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官塘小学)

猜你喜欢

学习状态宁静致远小学语文课堂
宁静致远(外一首)
放下浮躁,宁静致远
中国工匠精神研究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基于《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心理状态及学习状态调查》的分析
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本山归来:这一年用心写好一幅“宁静致远”
不沉默才是金
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提升阅读教学效益
大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