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分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探讨

2016-06-23方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

方红

摘要: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年来主动到常州市某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求助的未成年求助者进行的调查发现:从问题类型来看,未成年人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心理行为问题明显;从学段来看,初中学段求助者最多,小学阶段次之;从时间来看,五月是求助次数最多的月份。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要基于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提高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水平,构建家校联合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A-0033-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近年通过来电、来访主动到常州市某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求助的未成年求助者进行了调查。

一、未成年人心理失调状况现状调查

(一)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心理行为问题明显

在2010—2011学年、2011—2012学年、2012—2013学年,该中心共接待求助5200人次,其中:因学习心理问题的2127人次,占40.90%;其次是心理行为问题(891人次),占17.13%;居于第三的是情绪问题(601人次),占11.56%(详见下页表1)。其中,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学习习惯问题,如“作业拖拉”、“不交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2)学习方法问题,一些学生会咨询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成绩,希望得到具体的方法指导;(3)学习压力大,尤其是一到考试就焦虑,“考试时紧张怎么办”、“考试过程中注意力容易不集中”、“考试总是不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考前睡不着”、“考前一点都复习不进”、“一提考试就烦”等是常见的咨询主题;(4)学习动机弱,一些学生“不想学习,不想去学校”,“学习很被动,每天写作业要父母催很多次才会写”,一些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甚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也开始厌学,严重者甚至出现了躯体反应。

(二)部分心理失调问题的学段表现差异较大,呈不均衡状态分布,初中阶段求助者居多,小学阶段次之

以求助总人次来看,占比最大的为初中段学生(2191人次,占42.13%),其为小学段学生(1520人次,占29.23%),再次为高中段学生(1265人次,占24.32%),其他为224人次(详见表2)。部分心理失调问题的学段表现差异较大,其中叛逆心理在初中段学生中表现突出,三个学年中该中心共接待初中求助者218人次,占初中段求助人次总数的9.95%,而三个学年中因叛逆问题来该中心求助的高中段学生仅有11人,占高中段求助人次的0.87%。在心理行为问题这个维度上,小学段学生求助人次及其占小学段求助人次总数的百分比分别高达446和29.34%,而初、高中段的百分比都不足10%。另一个差异显著的维度是考试焦虑,初中段和高中段的百分比分别为5.07%和9.09%,而小学段则低至0.39%。

(三)五月是心理求助次数最多的月份

从求助者求助的月份看,五月是求助次数最多的月份,为984人次,其次是三月和四月,分别为748人次、694人次。而九月和二月为较少月份,分别为313人次、377人次(详见图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7、8月份是暑假,影响学生寻求心理救助的因素变得复杂起来,如:普遍刚经历过期末或者升学考试,相对处于一种心理缓冲期;暑期参加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等,使得其心理关注点暂时得以转移;旅行、外出等活动延迟了其求助的时间……在上述诸如此类因素的影响下,每年7、8月份的求助人数会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故此处未进行7、8月份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四)求助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

从图1可见,从每学年求助的总人次来看,2010—2011、2011—2012、2012—2013这三个学年接待的求助人次分别为1480、1506、2214人次,这一数据表明来求助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一方面说明该地区未成年人因相关心理问题而产生的心理求助需求在逐步递增;另一方面,也表明他们对心理问题日渐重视,采取的应对方式也日趋理性和科学。

二、未成年人心理失调主要原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学习负担过重,评价方式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求助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突出。学习心理问题在所有咨询主题中占的比例最高,这是与现状相符的:学习问题是家长、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成绩仍是家长、老师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指标。在家长、老师的持续关注下,未成年人学习压力负担过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课题组曾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分别进行了家庭教育相关问题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近六成学生对学习感到不同程度的“累”,且该数据随年级增高而直线上升。家长方面,尽管有35.27%的家长认为子女学业负担较重,但仍将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超过81.50%的学生放学后仍有不同程度的(课外班或家长布置的)额外作业,亲子沟通中也有近五成家庭将学习作为主要话题。甚至“成绩”成了家长评价自己及配偶的重要标尺:在家长的自我评价中,子女成绩优秀的家长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很好”的为34.91%,子女成绩较差的家长认为自己做得“很好”的仅为5.12%;认为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得较差的家长中,子女成绩好的家长比例仅为2.96%,而子女成绩差的家长则高达33.69%。在家长对配偶的评价中,子女成绩越好,家长对配偶的评价越高:子女成绩优秀的家长认为配偶非常合格的为37.59%,比子女成绩较差的学生家长高4.85%,反之亦然。[1]endprint

可见,这种以“学习”为单一标尺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判断力和自信度,甚至引发夫妻矛盾。

(二)未成年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有待加强

调查发现,从学段来看,求助人次最多的是初中段学生。初中段学生一般处于11、12岁至14、15岁的年龄段,他们在身心发展上处于从儿童期向成年初期过渡的阶段。这是一个变化急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矛盾突出的时期。此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一旦这种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回应,他们就会产生叛逆反应,常见的表现有:对父母的悉心照顾和关爱表现出拒绝和不耐烦;当主张被老师或父母否定时,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或立场而挑战权威;对于父母或老师的提议,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等等。

情绪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心理失调的一个突出表现。此次调查显示,三年来,因情绪问题前来该中心求助的未成年人有600余人,突出表现为紧张、焦虑、抑郁等。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也显示:中国17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5.2%的儿童存在明显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2]

由于父母过高的期望,孩子成了最忙的人。他们早出晚归,周末还要上各种兴趣班。当他们感觉自己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无望情绪就会产生。再加上父母过多的保护、过分的溺爱,却又有过多的干涉和过度的指责,孩子常常会产生无能感,可能会因为在集体生活中搞不好人际关系而焦虑,可能会因为缺乏抗挫折能力而常常陷入恐惧、紧张、焦虑的情绪漩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考前焦虑的现象。从调查中我们得知,每年四、五月份,即中、高考之前,心理服务需求旺盛,其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将要参加中考、高考的学生的求助,而原因常常是害怕考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了失眠等症状。

(三)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能力缺乏

此次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低龄化的倾向:小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前来求助的有446人次,占因同类问题而前来求助者总数的50.06%;因学习心理问题前来求助的684人次,仅次于初中学段求助人次。

而究其原因,家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在12个省区开展了一年的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管教所中的未成年犯、社区服刑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学生和普通学校学生四类人。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显示,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趋于低龄化。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被调查管理人员认为“家庭教育不当”、“不良交友”、“法制观念淡漠”、“学校教育的缺陷”是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6.9%。[3]

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之下,年幼的孩子常常被迫去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家长都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但孩子却因此而感受到了难以承受的压力。而与此同时,家长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能为孩子有效地减压。目前,对孩子的教育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局面:有些知识分子家庭和海归家庭认为孩子应该享受童年,因此对孩子撒手不管,这往往会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有可能遭到某些老师的嫌弃。于是,这些孩子会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而想方设法地捣乱,或通过更加不好好学习来引起老师对自己的重视。还有一类较为典型的“权威型”家庭,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必须对父母的要求言听计从。这种重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一种隐患,一旦爆发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加上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在“4+2+1”模式的家庭中,孩子几乎可以说是整个家庭的核心,家庭成员的一切活动都以他为中心,孩子在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也背负着不能失败的心理压力。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家长在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动手能力很差的情况下,把除了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一概代劳,使孩子抗挫折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遭遇挫折便很可能会产生心理失调问题。

三、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有效性的建议

(一)基于需求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

只有在了解未成年人需求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服务才能以多样化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学习心理问题最为突出,心理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也很明显。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要重点关注学习心理问题、心理行为问题和情绪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调适,除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及公益心理咨询机构的一对一心理咨询来实现之外,还可以开展专题服务,联合学校、社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机构开展活动。

同时,根据现状,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分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未成年人的发展性心理辅导。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社区普及未成年人教育课程,做到全覆盖,征集心理教育、家庭教育名师,公布课程安排,实施课程预约,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特色、有考核。第二层次是面向有可能发生心理问题或已出现心理失调的未成年人开展的预防性心理辅导,通过专题心理服务活动、团体心理辅导、一对一的公益心理咨询等方式实现。第三层次是面向有更为严重心理障碍的未成年人的治疗性心理辅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应开通绿色通道,将这些患者转介给专业心理医生或专业医院,使其及时接受治疗。

(二)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从幼儿抓起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队伍的建设。在美国,对学校心理教师(称为学校心理士)的要求是获得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只有极少数州允许硕士学位),在儿童心理咨询中心、中小学教育现场等地点实习一个学期并通过资格考核;日本则规定,只有具备心理学专业或临近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硕士学位且有一年以上心理咨询实际工作经验者,或者心理学专业(或临近学科)四年制本科毕业、有5年以上心理咨询实际工作经验者,才有申请专职学校心理教师的资格。endprint

我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奠定了必要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知识。但较之于欧美国家,该标准对心理咨询师学历要求不高,专业限制不严,培训时间要求较短,临床实践训练要求欠缺。心理咨询师专业水平较低,是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的继续教育和临床督导。除此之外,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者还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兴趣、专长,组建以学习和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的专业成长小组,实现共同成长,为未成年人提供更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此外,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出了低龄化的倾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课题。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与幼儿园教师素质密切相关。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的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4]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幼儿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行为观察和问题行为辨别能力,能够及时发现幼儿的心理行为异常情况,并及时予以干预。

(三)构建家校联合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关注每一个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从调查中可知,部分家长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因此,相关服务部门可以把家庭教育内容作为课程进行开发建设,研制开发分年级、分类型、分专题、多样化的家长课程,形成家庭教育常识、理念、策略、方法、措施等不断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体系。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也指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因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仅要开展针对未成年人的服务,家长同样也是该体系的服务对象。通过网上家长学校、手机报、家教讲坛、咨询、家校互动等活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

未成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未成年人,林崇德教授曾指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认为,从教育模式出发,学校的心理咨询重点应是发展性咨询,同时辅之以障碍性咨询。[5]发展性咨询包括:一是需要咨询,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需要和良好的精神需要,解决学生中无理想、无动力、无兴趣的问题;二是成长咨询,学生在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会产生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三是成功咨询,指导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取学业和成才的成功;四是创新咨询,要引导学生成为高素质、有创造性的人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绝大多数心理健康的未成年人身上,以发展性的眼光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我国对心理健康公共服务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服务效果的评价也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这些都亟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敬培,楼晓悦,徐璐,赵凌云.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调查[N].中国教育报,2014-11-13(8).

[2]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75.

[3]杨东平,杨晏,黄雅莉.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223—233.

[4]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5]林崇德.积极而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责任编辑:杨孝如endprint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需求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