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内隐及外显攻击性差异的相关研究
——以长治医学院学生为例

2016-06-23邓文航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邓文航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大学生内隐及外显攻击性差异的相关研究
——以长治医学院学生为例

邓文航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攻击性问题由于与人类社会文明、道德等相矛盾,多数会隐藏在无意识层面。本文应用内隐联想测试(IAT测验)对长治医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内隐攻击性测验。同时,采用AQ攻击性问卷对外显攻击性进行测验,通过对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相关研究,找寻二者之间是否存在联结。本文还着重根据医学院的特殊环境,针对医学院中不同的专业、不同性别下的学生进行内隐攻击性及外显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外显攻击性;内因联想测验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恐怖组织活动增多,暴力事件频发,这些事件从本质上看均是人类攻击意识的主导,因而对攻击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规划培训制度的出台,无形中加大了医学生的压力。此外,有研究表明,接触枪支、刀具等过多会增强攻击性。由于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学生会过多地接触手术刀这类具有攻击性的武器。在压力和接触攻击性物品的环境两方面的作用下,医学生的内隐外显攻击是否会产生变化呢?本文对长治医学院学生进行了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了解其攻击性程度,进而从专业角度入手,采取教育措施更好地预防或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工具:AQ攻击性问卷、E- Prime软件

(二)被试选取:长治医学院学生108名,其中男生52人,女生56人。文科专业35人、理科专业35人、医学专业38人。所有学生自愿参加实验。所有学生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并能较为熟练地操作计算机。

(三)主试培训:共培训8名内隐攻击性实验小组成员,8名成员在此之前对实验任务有一定了解,培训程序大约持续2个小时,培训者先讲述实验流程、主试及助手职责、注意事项等。有问题随时示意培训者。之后培训者就实验中的关键问题向备选主试提问,直到确定所有主试熟悉实验流程后,两人一组,依次进入模拟实验流程,培训者和其他主试观看并作出反馈。在培训者和主试总结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整理打印发给各主试。最后,在所有人中选出8名人员,3名主试,1名助手。正式实验时,助手要负责人员登记,现场调解,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实验变量:实验为2*3重复的混合实验设计。实验中自变量有两个因素,分别是性别因素(两个水平为男、女);专业因素(三个水平分别为理科专业、文科专业以及医学专业)。性别、专业因素为被试间设计。实验的因变量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测同一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攻击性为被试内设计。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包括:被试动机、词频、施测环境、计算机问题(如屏幕亮度、字体大小、颜色)等。分别采用恒定法、平衡法等方法控制无关变量。

(五)实验程序:使用AQ攻击性问卷测量不同专业(文科、理科、医学)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再利用IAT测验测其内隐攻击性,比较不同专业下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差异。

1.实验前期准备: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词的确定

(1)目标概念:目标概念包括攻击性词汇和被攻击性词汇。

所有词汇来源于网络,搜索挑选出30个表示“攻击”和30个表示“被攻击”的双字动词,请30位学生从挑选出的60个动词中,分别挑选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示“攻击”的词汇7个和最能表示“被攻击”的词汇7个。最终选择词汇如下:

攻击性词汇:打架、挑衅、袭击、暴乱、侵略、决斗、谋杀。

被攻击性词汇:躲避、承受、受伤、忍让、逃跑、脆弱、无奈。

(2)属性概念

属性概念包括积极性词汇和消极性词汇。也是全部来源于网络中,剔除掉其中容易与攻击性或被攻击性词混淆的词汇,最终确定为:

积极性词汇:聪明、成功、乐观、强大、上进、热情、舒适。

消极性词汇:冷漠、绝望、沮丧、哭泣、消沉、哀伤、自责。

2.计算机程序的编写

测验程序共分7个步骤(Block):

第一步:初始概念词辨别,在电脑屏幕的中央呈现出目标概念(表攻击性和被攻击性的词汇),屏幕的上方左右两侧分别去呈现目标概念所属的不同类别。要求被试对屏幕中央不断随机出现的目标概念尽可能快地做出分类,归为左侧按“F”键,归为右侧按“J”键。

第二步:联想属性词辨别,与上步基本相似,只是屏幕中央出现的是属性概念,同样归为左侧的按“F”键,归为右侧的按“J”键。

第三步:初始联合辨别,屏幕中央不断地随机出现目标概念或者是属性概念,标签也变为目标概念和属性概念的混合类别(如左侧的是攻击和积极,右侧是被攻击和消极),还是要求被试对出现的词汇进行归类(如攻击性词汇和积极性词汇都归为左侧,按“F”键,被攻击性材料和消极性词汇都归为右侧,按“J”键)。

第四步:初始联合辨别任务,这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重复,第三部分是一个练习的阶段,此部分才真正地记入实验结果。

第五步:相反概念词辨别,这部分是对第一部分的重复,不同的地方是把第一步类别的位置互换,这样做是防止位置效应的产生。

第六步:相反联合辨别,这部分和第三部分差不多,只是把词汇关系做一下调整,使原本的相容关系变为不相容关系(如把之前的“攻击+积极—被攻击+消极”的组合改为“攻击+消极—被攻击+积极”的组合)。此部分为练习部分。

第七步:相反联合辨别,是对第六部分的重复,但其结果正式记入数据。

三、实验结果

(一)数据处理:IAT测验施测108人,测验结束后,获得有效数据98份,其中男生47人,女生51人,AQ攻击性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8份。IAT测验根据Greenwald 等1998年提出的计分方法进行。问卷数据及IAT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实验结果:

1.长治医学院学生外显攻击性的差异研究

表1 不同性别下的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差别分析

(1)外显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结果表明:从总分上来看,男女在外显攻击层面不显著,但从各因子来看,可以看出男女的外显攻击性只在言语攻击这个因子上显著,男生的言语攻击要显著高于女生。而其他因子在性别上均不显著。

(2)外显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结果表明:从总分上来看,理科、文科在外显攻击层面差异极其显著,可以看出文科的攻击性显著高于理科和医学专业;从各因子来看,只有在敌意这个因子在不同专业上不显著,其余因子均显著。

2.长治医学院学生内隐攻击性的差异研究

(1)内隐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表3 不同性别的内隐攻击性的差别分析

表2 不同专业的外显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分的差别分析

表4 不同专业的内隐攻击性的差别分析

结果表明:反应时差,即内隐攻击性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

(2)内隐攻击性的专业差异

结果表明:反应时差在不同专业上(理科、文科、医学)表现的差异数值接近显著(显著性为.070),所以,可以归类于边缘显著。

3.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总体来说,AQ得分与反应时差相关不显著,只有在敌意这个因子上与反应时差显著。(见附表1)

4.不同专业、性别与内隐攻击性及外显攻击性的交互作用分析

表5 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专业与内隐及外显攻击性均不显著,且三者之间也不显著,即不存在交互作用的影响。

四、结论

(一)在外显攻击性层面,性别在外显攻击上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性别对外显攻击性无影响。但在外显攻击的言语攻击维度上,男生的外显攻击显著高于女性。不同专业的外显攻击性表现显著,文科生>医学生>理科生。医学学习可能会增强外显攻击性中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二)在内隐攻击性层面,不同性别的被试之间无显著差别,即性别不影响内隐攻击性。在专业的因素下,文科生与医学生在内隐攻击性的层面上差别显著,文科生的内隐攻击性显著高于医学生。

(三)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之间相关不显著,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现象,两者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且性别、专业与外显及内隐攻击性并不存在交互作用。

附表1 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相关分析

参考文献:

[1]戴春林,杨治良,吴明证.内隐攻击性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1)∶96- 98.

[2]吴明证.内隐联结测验的IAT效应和概念联系的对应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29(3)∶580- 582.

[3]徐德淼.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珂.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内隐攻击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张东明.攻击性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述评[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134- 135.

[6]陈黎黎,周国飞.应用IAT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的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7)∶66- 6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0046(2016)4- 0063-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