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琴”在影视配乐中的听感与应用探究

2016-06-23

北方音乐 2016年6期

钟 海 华 伟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水琴”在影视配乐中的听感与应用探究

钟 海 华 伟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本文结合音乐声学、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等领域相关知识,以音频分析为辅助手法,研究了水琴的音色特点,并对其在影视作品配乐中的应用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水琴;影视配乐;心理声学;听觉过敏

前言

在众多恐怖、惊悚题材的电影中,为了营造出惶恐不安、阴森恐怖的氛围,除了视觉拍摄手法的渲染之外,背景音乐的烘托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管弦乐队得益于其丰富的音色搭配,多样的演奏技法,良好的氛围感等优势,一直以来都是恐怖、惊悚题材电影作品配乐的首选。而本文要论述的,则是交响乐队里没有、却能直接带给我们不寒而栗的听觉感受的一种乐器——水琴。

水琴自1921年问世以来,包括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杰里·戈德史密斯(Jerry Goldsmith)和李察·巴龙(Richard Barone)在内的许多作曲家都对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使用水琴配乐的影视作品有《Star Trek》(1979)、《异形》系列、《卧虎藏龙》(2000)、《24 Hours》(2001)等,使用水琴创作的音乐作品有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作曲的《Aurora》和《Tutu》,谭盾作曲的《水上音乐》等等。为何水琴的出现能引起众多音乐人的关注?为何它的声音在惊悚、恐怖类的影视作品中能影响我们的情绪,营造出紧张及恐怖的氛围?笔者根据水琴的基本构造和发声原理,运用频谱分析的技术手段,并结合音乐声学、心理声学和生理声学,试图通过本文探究水琴演奏中产生的声音与人类听觉感受之间的关系。

一、水琴构造及声音特点

(一)水琴构造基本介绍

水琴(Waterphone),是多媒体艺术家RichardWaters的专利发明。水琴的形态主要由一个不锈钢的碗或盆构成谐振器,上方连接有圆柱体的“颈”,以及焊接在盆或碗外侧边缘的棍状黄铜条组成。谐振器与颈开口相连,可以注入水。“颈”通常作为演奏者握持水琴的部位,外侧的棍状黄铜条和底部的谐振器都是可以进行击打发声的。水琴因材料为不锈钢和青铜单片,而且每一把水琴都由Richard Waters亲手制作,所以每一把水琴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在世界乐器大家庭里,它位于藏族水鼓(Tibetian Water Drum)和十六世纪的钉子小提琴(Nail Violin)之间。[1]

(二)演奏方式及振动分析

“水琴在某种程度上复兴了早期乐器的发声原理——纯粹的音响。”水琴的发明者Richard Waters这样说道。水琴的演奏方式是通过摩擦或击打使谐振器和黄铜条振动发声,常见的发声附件的有橡胶头音锤、音叉、木棒、提琴弓等。水琴在注水之后,谐振器内部的水在演奏者摇动下可以发出弯曲的音调并且伴随着水的回声。

这种相对自由的振动方式,超越了我们平常所认识的乐音乐器。通常认为,有固定频率的声音才能称之为乐音。而像水琴这种“无调性”乐器,发出的声音可以称为一种音效,甚至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噪声。但在实际的频率测量中,它的振动却拥有一定频率稳定度,所以它的声音和噪声又有一定的区别,水琴发明者Richard Waters也一直称水琴是一样乐器(Instrument)。

二、水琴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在惊悚恐怖影视作品里,管弦乐配乐中的节奏、和声、音色常常作为制造紧张听感的三大元素。如电影《大白鲨》中,大白鲨即将袭击人类时大提琴演奏出低沉的顿弓节奏型,不和谐的大小二度、七度和弦,甚至还有小提琴拉出的刺耳音色。均可以暗示观众在某个片段存在着一个未知的危险,使得观众产生了恐惧的情绪。

当水琴问世后,电影配乐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音乐与音效的结合运用。在电影《异形2》中的开场主题配乐就有一段使用了水琴的音色,力度由弱到强,企图表现未知的外星生物将要现身,带给人类梦魇的残酷事实。这种更加自由的节奏、力度和特殊的音色,进一步加深了对未知的危险描绘力度。

从主观感受来说,笔者在观看此类由水琴配乐的片段时总是不寒而栗,相比之下,这比只有管弦乐配乐的片段让人更能感觉到对危险的惧怕感,而且让人情绪十分压抑。在这其中,水琴音色特有的音乐性与音效性功不可没。为了解开水琴如何能带来如此特殊的听觉感受,下文中笔者将试图通过研究它的发音特性、振动频谱,更深入的探究水琴的奥秘。

三、水琴音色与情绪的关联性

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水琴的音调是随着谐振器里的水的位移而不断变化的,因而水琴演奏出的调性千变万化。英国美学家Cooke就曾经提出了音乐调性情绪理论,并认为“调式对音乐情绪表达具有决定性作用,大调具有正性情绪,小调具有负性情绪。”[2]水琴通过不断地变化调性,诱发情绪的正负交替,使听者在不熟悉配乐发展的情况下,产生心理上的情绪诱发效应,被瞬时间的调性所影响,从而产生听者在听水琴演奏时,因内心不断出现的负性情绪影响所带来的未知和恐惧感。

心理声学是心理物理学的一个领域,在心理物理学上关注的是人对物理刺激的感觉。从心理声学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解释水琴为何能够给听众带来恐惧的情绪。

在国外听力专家的研究中,将人们听到某一频率的声音而产生恐惧心理的现象称为听觉过敏(Hyperacousia),也称为恐音症(Misophonia)[3]。但是这种症状却并未收录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原因是因为听觉过敏在人类中十分普遍,而且不会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这种听觉过敏,或者说恐音症产生的最大原因是源于人耳的频率选择性——人耳对于不同频率的声音,会有敏感和不敏感之分,尤其在1K——4KHz范围内最为敏感。为了深入的比对分析,笔者使用了Steinberg公司的WaveLab频谱分析软件对水琴采样片段进行了频谱分析(见图1)。

图1 音频片段频谱图

笔者选用的分析片段是水琴用提琴弓激烈演奏的一小段,原因是本段能最大程度体现出水琴的特殊频率。通过观察频谱分析的结果,当提琴弓在急速拉动水琴周围黄铜条的时候,其中振动传导至底部谐振器发出的频率分别为120Hz、160Hz和290Hz;黄铜条产生的3个基频的声音,分别为380Hz、550Hz和650Hz,同时黄铜条频繁产生800Hz~9KHz的谐波(泛音);而其中又以1KHz、1.2KHz、1.7KHz和2.2KHz的这四个频率尤为突出,在2.2KHz~2.7KHz的频段又尤为密集,均集中在人耳听觉最灵敏的频段。

从主观听感来说,水琴黄铜条振动所发出的谐波十分尖锐刺耳,水琴拉奏发出的谐波频率和人耳频率响应曲线中的人耳极敏感频段相吻合,这印证了水琴的音色确实能够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不适感甚至是恐惧感。

国外对因恐音症产生的生理指标调查中表明“人的应激行为会被激活,肌肉会因此变得紧张,并体现在皮肤导电反应(Skin Conductance Response,SCR)上。”[4]受到恐音症听觉的刺激,皮电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上升。这也从生理的角度说明人耳在听到水琴发出的带有听觉过敏频率后,大脑也会给出信号,造成皮电值上升,从而带来紧张感和恐惧感。

四、水琴音色与声场的后期处理

水琴声音的最终呈现离不开音频的后期处理,为了能够在影院或家庭多媒体系统呈现出最佳的听感和临场效果,应该如何来进行后期的处理?

相关研究显示,人的双耳对垂直偏上方30度的声源发出的声音会比对水平垂直正前方0度的声源发出的声音更加敏感。而在水平方向上,“双耳强度差”声源定位方法给水琴采样的后期处理也提供了理据——“双耳强度差主要对高频声音的定位起作用。”[5]通过对图1的观察,水琴3KHz~9KHz的高频谐波同样丰富,这也说明了对水琴采样的声像宽度进行处理是很有必要的。在水琴的特有频率造成听觉敏感度较高的前提下,对声源的发声角度进行调整,使听觉敏感频率在强度上的最大化。因此在对水琴进行拾音的时候,采用立体声拾音技术将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除了前期拾音的技巧以外,还可以通过后期处理对采样的声像进行扩展,例如通过使用Waves公司发布的音频插件S1 Imager就能很方便的对立体声的声像宽度进行精确的调整,这也是使水琴音色在惊悚恐怖影视作品中让观众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恐惧听感的处理方法之一。

五、结语

“图片、声音和语词属于单一感觉通道情绪刺激材料,诱发情绪强度低。”[6]通在惊悚恐怖类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昏暗的画面、紧张的剧情、贴切的配乐以及恐怖的音效等,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个元素都不可或缺,一旦在某一方面制作不够精良,就会导致观众对作品的质量产生怀疑,进而导致负面评价。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本文重点关注的配乐及声音领域也发生着日星月异的变化。声音作为评估惊悚恐怖影视作品优秀与否的重要参考,在试图烘托恐怖气氛,制造令人恐惧的听感并塑造紧张不安的情绪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尝试着将音乐声学、生理声学、心理声学等多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深入研究,事实上这也确是一个值得长期深入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Waterphone Online(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Waterphone),2015-11-10.http://www.waterphone.com/about. php/.

[2]Cooke. D.The Language of Music[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

[3]Jastreboff PJ,Jastreboff MM.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as a method for treatment of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 patients [J]. American Academy of Audiology,2001,11(3):162-77.

[4]Miren Edelstein,David Brang,Romke Rouw,Vilayanur S. Ramachandran.Misophonia: 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case descriptions[J].Frontiers in HUMANNEUROSCIEN CE,2013(7):296-6.

[5]霍华德(Howard,D.M.),安格斯(Angus, J.)著,陈小平译.音乐声学与心理声学(第四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6]邓光辉.恐惧情绪诱发下自主神经反应模式与情绪体验、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

钟海(1992—) ,男,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录音艺术方向2015级硕士研究生;

华伟(1982—)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录音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