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中咬字吐字的几点看法
2016-06-23李阳
李 阳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声乐表演中咬字吐字的几点看法
李 阳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100)
【摘要】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直接影响声乐表演艺术的综合表现力。本文在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吐字技术进行全面分析,意在强调咬字吐字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功能,以提高声乐表演的艺术性。
【关键词】声乐表演;咬字;吐字
一、咬字吐字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咬字吐字的概念最早来源于中国的戏曲艺术,后被民族传统声乐理论借鉴和运用中,所谓咬字就是在演唱过程中唇、舌、齿、牙、咽、喉各器官做成不同的姿态使唇音[b]、[p]、[m]、[f] ,舌前音[z]、[c]、[s] ,舌后音 [zh]、[ch]、[sh]、[r] ,舌中音[d]、[t]、[n]、[l] ,舌面音[j]、[q]、[x] ,舌根音[g]、[k]、[h]经过的过程便是“咬字”。汉语的声母就是唱腔中常讲的字头。歌唱时首先就要求咬准字头。外语的咬字就是要唱清辅音,使得辅音清晰,自然。汉语的字节分为字头、字腹和字尾。字腹、字尾是汉字的韵母,从字腹到字尾的发音过程就叫“吐字”。韵母比声母成分多,一般最多三个要素,随着曲调旋律的变化,紧跟在声母后面的韵母中每个成分必须交待清楚。,使“吐”出来的每一个成分既要保持字音的准确清晰,又要符合音乐旋律的完整连贯。外语本身分为辅音和元音两个部分,因此保持元音震动就能与音乐的连贯性保持一致,相比起汉语歌曲就更容易咬字吐字一些。在众多的音乐艺术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表现力之所以最强最感人,是因为声乐演唱凭借着语言及音乐结合的方式向人们传达思想感情,可以说语言是支撑声乐表现的重要骨架。正确的咬字吐字是语言纯正的前提,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对歌唱风格、表达方式、划分唱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清晰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高度准确地传达歌曲的内容和韵味
声乐表演艺术要求演唱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精准的把握每个字的咬字发音,使观众听明白歌词内容,把握歌曲的韵味,以产生较好的共鸣。这是声乐演唱中吐字咬字的最基本要求,还要在这个前提下,尽量做到“声与字”、“字与腔”、“腔与声”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字正腔圆”“字不正,腔难圆”,“字不正,意难明”“字不正,音难听”。可见咬字吐字的清晰准确对歌唱时的方法状态、作品情感内容的正确表达以及听众对作品的理解接受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恰当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树立鲜明生动的形象
声乐表演艺术是要靠我们的声音、情感和环境等方面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时,要依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变化的咬字吐字方式增加音乐的色彩,渲染气氛,使听众产生强烈共鸣。
(三)正确的咬字吐字方式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可以增强音乐感染力
声乐语言本身就是具丰富音乐性的语言,这个特性体现在语调的高低、顿挫,字音的强弱、轻重等方面,正确的咬字吐字方式可以在语调、语气、语感上形成优美和谐的字音声腔,使语言的音乐性更加突出,音乐感染力更加强烈,给观众带来更完美丰富的音乐美感。
二、影响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正确发挥的几个因素
(一)呼吸
正确的呼吸是正确咬字吐字的基础。我们日常说话时的音量小,只是自然的将气息吸进呼出,自然的经过声带。而在歌唱状态时就大大不同了,气息不但要支持发音,还有维持音乐性的咬字吐字的完整过程。通常我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等呼吸方法,将这些自然、平稳、有深度、有控制的呼吸方式运用到歌唱中。能够使气息、声带和支点相互作用、相互平衡,从而使咬字吐字更加圆润、松驰、有控制力。
(二)发声器官
歌唱中的正确的使用唇、齿、舌、咽、喉和声带是咬字吐字清晰、准确的前提。歌曲演唱最基本的要求将呼吸置于正确的位置,促使气息产生支点同时打开喉咙,解放下颚和舌头。喉腔自然开放,韵母才能唱得自然纯正。如果呼吸不正确,喉部没有科学、正确地打开,就会使声音卡在喉咙里或者冲顶喉咙,使得韵母听起来“白”、“卡”、“挤”、“冲”,非常不自然。舌头在整个咬字吐字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对一些辅音有影响,又对元音的构成起决定作用。每个元音都有不同的舌位,其中[a][o][u]为唇齿运动,舌头自然放松置于口腔,气流不受阻挡。[e] [i]为舌位运动,舌前部和中部用力。如果舌头不遵循正确的运动方式必然对咬字吐字有影响。每个元音都有不同的口型,保持合理的口型与唇型姿态,赋以每个韵母不同的口型。就能把字咬清楚。由唇的张弛、下颚和舌的升降形成不同的口型,不同的开合状态,决定着字音的准确。要使元音发音准确,必须要保持好口型和、唇形的姿势,[a][o][u]通常称为开口元音,演唱时口腔应该打开呈椭圆形,同时嘴唇放松,保持微笑姿势,露出上下各四颗牙齿;[i][e]通常称为闭口元音,口腔微张,唇微微用力。各种语言都应该注意口型的姿态,不能随意发生变化,否则会影响咬字吐字的准确。
(三)共鸣
我们日常生活的说话是以口腔共鸣为主,而歌唱时不论是美声、民族还是通俗唱法都涉及头腔、鼻咽腔、胸腔等等多个共鸣系统,正是因为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被共鸣腔体扩大了所以歌唱的咬字吐字要比讲话时声音更大、更集中、更准确。 准确的咬字是寻找共鸣正确位置的直接方式,咬字吐字准确就好会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状态。
(四)逻辑重音
任何一种语言都要涉及到逻辑重音的问题,中国声乐作品演唱的咬字吐字遵循汉字的拼读规律,既要咬字吐字,又要收声归韵。因此逻辑重音的位置是变化的,放在字头还是字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不能正确的区分就会出现倒字或是字音不对的现象,经常会让人听不清楚歌词的内容,严重影响演唱发音的质量。西洋声乐作品受其语言的发音特点,无论是德、意、英、法、俄都是以元音为音节和重音,所以元音是逻辑重音的重点,在歌唱过程中只要熟悉其语言的发音规律和原则就较容易找到逻辑重要的正确位置,正确掌握逻辑重要的位置对声音的控制和表现就会自然和谐了。
(五)音乐风格
歌曲的风格不同,咬字发音也不相同。如《我爱你中国》《鸟儿在风中歌唱》等艺术歌曲①,咬字发音的特点都是强调口腔部分圆、立、竖的感觉,声音在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后,字声结合中声的成份较多,声音的整个线条比较圆润一致,既有点又有面的立体感觉。又如新时期创作歌曲②《听海》《芦花》《黄河渔娘》等,咬字吐字地域性、风格性和艺术性较强,咬字发音时口咽腔前面用的部分比较多,喷弹力感觉突出,声音着力点靠前,点的感觉多,字声结合中字的成份较多,声音根据风格的需要加以调节,色调比前一种明亮靠前。
(六)情感
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标准是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力求声情并茂”。要达到这个标准就需要运用变化的咬字方法,来增加感染力。表达强烈的情感时,为了渲染特定的气氛和意境突出和强调某个字,就采用紧咬缓发的咬字吐字方式。例如《铁蹄下的歌女》一方面控诉了旧社会对歌女的歧视,同时又表现出歌女为了生计而无可奈何的处境。通过这种手法,使听众身临其境,感叹万分。
谱例1《铁蹄下的歌女》:
在歌曲的拖腔部分,为了表现一种特定的意境和易于抒发深刻的内在情绪,将字慢咬缓发,在长时值的吐字过程中,表现丰实的感情。如:
歌唱中为了使词曲深化,意境突出,情感集中,气氛浓烈也常采用将字头部分延长的手法,如《黄水谣》。
谱例2《黄水谣》:
声乐是一种语言与旋律紧密结合的艺术活动,语言是唱歌的基础,歌唱的过程也是语言艺术化的过程。声乐表演中的咬字发音问题受文化、地域、语种和发声规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辩证分析与对待。需要运用和结合语音学、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经验,找出咬字吐字出现的根本问题,才能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注释:
①艺术歌曲:是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共同完成艺术表现任务的一种音乐体裁。艺术歌曲在音乐上,要求曲调必须与富有诗意的唱词有着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同时,钢琴伴奏与演唱完美的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音乐曲调织体,来共同塑造完整、丰富的音乐形象,使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欣赏性。
②新时期创作歌曲: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性,新创作的歌曲。
参考文献
[1]周亮.美声唱法演唱汉语歌曲咬字吐字问题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5
[2]陈红.浅谈歌唱中的咬字与吐字[J].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作者简介:李阳(1983—),河南泌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音乐教育、民族音乐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