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问题导向教学方法

2016-06-22凌丽

江西教育C 2016年4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小学数学思维

凌丽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更是一门艺术,不同的问题、不一样的问法必然会导致迥然的效果。在问题的有效驱动与导向下,学生“不服输”的心理“逼”着学生于交流中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碰撞中迸发学习灵感,使思维逐步深入。

关键词: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 思维 问题导向

一、用问题推动思维逐渐深入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师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演示不同形状的饼干扔下水后被小金鱼们一抢而光的场景。小朋友们兴趣盎然,注意力全被小金鱼抢饼干的场面吸引了,就在他们沉浸在有趣的动画中时,画面嘎然而止。

师:“小金鱼吃的饼干有哪几种形状?”生:“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师:“小金鱼们一共吃了几块饼干?”绝大多数生回答不上来,因为刚才压根就没注意,只是一个劲儿地觉得好玩,于是胡乱猜测。师继续问:“确定吗?各种形状的饼干分别有多少块呢?”学生大多面露难色,只好说:“老师,刚才没看清,能不能再看一遍?”师故意说:“你能保证我再放一遍就能记住它们的块数吗?”学生胸有成竹地点头,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教师继续放第二遍。师:“现在你看清楚了吗?分别有多少块?”学生很沮丧,还是没记下来。师:“看来,光凭眼睛看行吗?那怎么办呢?”生:“用笔记。”师:“你打算怎么记?每人想好记录的方法,我再放最后一遍。”学生拿出笔,摩拳擦掌准备记录。记录完毕,汇报交流。师:“这次,你记下了没有?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觉得你的这种记录方法怎么样?用什么样的方法记录又快又方便?”学生想到了许多可行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知识不能简单地复制到脑中,其获得也不是单靠传递完成的。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让他们能创造性地表达出来,需要教师智慧的点拨,不断地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时空,师生双方循着共同的价值取向而展开生动的、富有灵性的交流与碰撞,实现同频共振。

二、用问题驱动经验不断增长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有趣的测量”时,师:“课前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台电子秤和一大袋黄豆,你们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来称一称吗?看哪一组动作最快!”每组都有一大袋黄豆,先让学生从大袋子里拿出2包黄豆称量,再从2包里拿出一包黄豆称量,最后从一包黄豆粒拿出一粒黄豆称量。随着重量的逐渐减轻,有学生喊“0”,有学生表示称不出来。师:“你发现了什么?”生1:“越来越轻了,一粒黄豆没有重量了。”生2:“不对,再轻的物体都有重量,只不过我们的秤称不出来而已!”师追问:“一粒黄豆到底有没有质量?为什么现在称不出来?”生: “如果换用其他测量质量的工具就能称出一粒黄豆的质量了。”其余学生很赞同。师:“不换测量工具,还用这个秤称,你能测出一粒黄豆的质量吗?”学生一片哗然,觉得不可思议。教师故作深沉,不予理睬。师:“允许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开始!”

学生很珍惜这次机会,经过认真讨论,到全班汇报交流方案时,已经设计出了好几种方案。生3:“先称出许多粒黄豆的质量,再用总重量除以粒数就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生4:“先称出一定质量的黄豆,再数一数有多少粒,最后用总质量除以粒数得到一粒黄豆的质量。”师:“你们的方案到底可行不可行,我不知道,实践检验一下,如何?”接下来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教师也参与到其中,与学生共同体验第一种方法中数出多少粒黄豆比较合适,再试试第二种方法要先称出多少克比较合适……

理解是极其重要的,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并让知识不断地生成和发展,需要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本案例中,从可以直接称出重量到不能直接称出重量,测量工具受到了限制,学生遇到了现实困难,于是企图另找出路。这时教师又强调“不换测量工具,还用这个秤”,使学生一下子感到束手无策。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继续开动脑筋,于是学习经验也不断增长。

教师不能让学生习惯于“坐享其成”,习惯于教师的告知、帮扶与提示。如果一切都是“拿来主义”,学习发生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真正”就更不用说了!

三、用问题促进能力逐步攀升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购物”一课时,师:“你见过哪些促销广告?”生1:“全场8折销售。”生2:“买100送20,买200送40,多买多送……”教师可以在电子屏幕上出示两家商场的信息——万家福商城全场8折销售;金鹰国际购物买100元送20元现金。师:“现在两家商场都有优惠,大家又愿意去哪家呢?愿意去万家福的举手!愿意去金鹰的举手!”学生们兴致很高,纷纷说出自己想去的商场,主动置身问题情境中。师:“各大商场打出的广告各不相同,目的都是想吸引顾客前去购买。老师既想买到正宗的商品,同时又想享受到更多的优惠,我该去哪家商场呢?”教师看似举棋不定,实为抛出问题。

学生们为了解决教师抛出的问题,不管是唯利也好,还是考虑责任也罢,每个学生都会思索得失,非常投入。师故意问:“在产品质量一样的前提下,你能确保去你的商场购买所有的商品都很划算吗?”学生们不敢确定,大家都有生活经验,便宜不可能都在一处占了,至此矛盾产生,谁都不敢保证一定划算。学生们都一致认为不能确定,要买几样东西算一算才能下结论。师:“老师在两家都看中了一件同样的羽绒服,原价400元,请你很快报出你们商场的价格……米奇儿童鞋原价120元,现价多少钱?比原价便宜多少钱?背包原价88元,现价多少元?”通过计算,学生会发现如果商品价格是整百数,在两家商场都可以购买,价格一样;如果价格不是整百数,在万家福购买比较划算,因为现价始终是原价的80%。

通过教师的讲解去获得认识与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认识,学生参与的热情是不一样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更是不一样的。教材中的例题仅涉及打折后求现价以及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钱。此处创造性地将“打折”与“满几百送几十”的商品信息整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在难点及关键处设置问题,将学生置于“鹬蚌相争的矛盾”中,悄无声息地将问题“抛”给学生,使学生在责无旁贷的心理驱动下,通过学习交流,主动解决了问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能力的逐步提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依据学习任务的类别,找准学习内容的关键节点,设计功能不同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才会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卷入思维的漩涡,而且也只有经过这样的历练,学生思维的深入、经验的增长、能力的攀升才有实现的可能。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校区)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小学数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