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训练点的有效遴选方法
2016-06-22万晓霞
万晓霞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用”教学理念以来,各种形式的语用训练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蕴藏着丰富语言价值训练点,教师要想在一节课中都有所体现和涉及,什么训练点都想抓,最终往往都是事与愿违。针对教材文本,如何才能准确遴选出契合学生认知需要的语用训练价值点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在生活中遴选训练点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任何一篇文本的语用训练都必须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缺失了生活经验的浸润,学生对课文内在情韵的辨析与思考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这就需要教师着力于教材文本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内在联结,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建构起彼此互通的语用价值点,让学生在语用训练中如同走进鲜活的生活世界中。
以《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事实上……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语段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深入品味文本语言的基础上,真正体悟到作者字里行间对姥姥的思念之情。随后,教师可以顺势将学生的关注点从文本向生活转移:“或许,我们的奶奶、姥姥并不像文中的姥姥那样心灵手巧,但她们也会像课文中的姥姥一样深深地爱着你们。这种爱并不是一张张剪纸,或许是一句温暖的问候,或许是让你添加衣服、多吃饭菜的唠叨……都是她们对你爱的特殊表达方式。让我们拿起笔来,将他们留给你的温馨瞬间记录下来,成为我们永久性的记忆。”由于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思绪逐渐伸向了生活的记忆深处,一段段源自学生内心世界的真情文字顺势流淌而出……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以教材文本的情韵为基础,对学生的情感着力点进行了适度而巧妙的推移,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阅读活动中架设起了真实的桥梁,为学生真切的言语表达搭建起了有效的表达支点。
二、在联想拓展中遴选训练点
阅读与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核心支柱,彼此之间相辅相成。深入体悟与阅读,是为了写作能进行更好的表达;而阅读教学中的语用练笔,更会反刍于阅读理解,促进体悟感知效益的飞跃。语用训练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理解并不是矛盾的,教师应该充分整合理解与语用之间的链接点,在深入对话编者、作者的基础上,将语用训练点蕴藏在教学的重难点中,在实施语用训练的同时,推动学生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攻克。
如在教学《嫦娥奔月》时,逢蒙手提宝剑,对嫦娥进行“威逼”,而嫦娥却机智地与其“周旋”。故事如此高潮起伏,课文却仅以两个核心词语加以呈现,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逢蒙会怎样“威逼”,嫦娥“周旋”时采用了什么策略,逢蒙会不会轻易善罢甘休,他还会怎样继续“威逼”下去。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补充之后,教师则要求学生将这样的过程写下来,并注重对人物语言、表情以及动作细节刻画,通过两人至少三个环节的“周旋”过程展现。
这样的语用训练,不仅让学生历练了借助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深入而全面的感知体悟,尤其是对嫦娥机智善良、逢蒙奸诈贪婪的个性特点能形成较为深切的感知,有效地突破了教材文本的重点,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故事性。
三、在言意兼得中遴选训练点
随着语用理念的推进,阅读教学必须潜入文本语言中,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关注言语形式则必须以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悟文本情韵为基础,才能引领学生实现语用的言意兼得。因此,教师在遴选语用价值点时,就必须扣准文本意蕴和言语形式之间的内在契合点,在言语表达方法的迁移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中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时,教师常常直接关注语言形式,要求学生直接模仿句式进行练笔。没有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体悟,学生所得只有空洞的躯壳,写出来的语言也是无病呻吟。作者创作这篇课文时,已经来到台湾,始终都没有能够见到母亲一面了,这句话更蕴含着对母亲的深深思念。只有真正洞察出文本语言的这些情韵,学生才能体悟到这一句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于是,教师顺势进行方法的迁移引导:“相同的是浓郁的情感,但不同的却可以是你心中的事物,请你选择源自你心中的事物,模仿这句话的句式倾吐蕴藏在你内心的语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关注语言的外在形式,而是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作者创作文本的背景资料,引导他们感知言语形式背后蕴藏的丰富情韵,并将其与言语形式紧密集合,为学生举一反三的语用训练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促进了学生的言意兼得。
总而言之,推进扎实的语用训练,就要充分整合文本特质与学生认知需要之间的关系,遴选出富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