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铁山 秦风问鼎碧壶中

2016-06-22王晶

时代人物 2016年5期
关键词:铁山器物技艺

王晶

张铁山大师的内画艺术研究院位于西安宾馆内,窗外就是唐代小雁塔,南邻陕西历史博物馆、省图书馆、美术馆和陕西国际展览中心。上千余平方米的展厅处处都显示出匠心独具的壶形设计。

五十多岁的张大师一袭对襟盘扣衫,身材高大、语言严谨平稳。大概是常年潜心艺术创作的原因,他赤黑的眼睛里多了几份常人少有的沉稳与纯粹,似能洞见他孤寂而丰富的艺术之魂。

凡是见到过大师创作的内画艺术的人,无不为之精绝而称奇。在不足盈握的小瓶内,通过鬼斧神工之笔,可以纳藏一切风物于其中。精,是言其笔法工致,状物细微的视觉特色;绝,则是指其弯笔入内,反绘瓶壁的高超技巧。

创立“秦派”内画

2010年北京一次拍卖会上,一组“青铜器”的内画作品拍卖了32.4万元,创下行业新高,“秦派”内画一时间引起了业内震惊,创始人张铁山也开始受到关注。2012年张铁山在西安举办内画作品展,全面展示了几十年来的内画创作,又一次引起不小的反响与震动。

“内画工艺必须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才能深接地气,得以发扬。”我国当代的内画工艺,已经形成了京、冀、鲁、粤流派,张铁山在继承传统京派内画与冀派内画的基础之上,又先后考察分析,10年前他开始创立“秦派”内画。在“秦派”内画作品中,他选用了青铜器、秦兵马俑、瓷器等国粹形象为图符,在继承陕西地域周、秦、汉、唐之国韵气质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润、透、精、雅为特点的“秦派”内画。张铁山说,这些造型并非只是简单地视觉描摹,而是需要深刻领会这些文物所传达出来的人文气息,通过对器物之上斑驳痕迹和工艺造型的描绘,赋予其生命力,对原有的内画绘技产生了革新与促进。

他的画路很宽,各类题材皆擅,他所创作的“秦派”系列作品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古物的凝重与沧桑,被他刻画得气质毕现。对这些器物的描写,他喜欢采用光影和色彩的关系来强调,这样则更富视觉的真实感,融中西绘画审美语言于一体,使器物的凝重沧桑与水晶瓶体的清润通透形成对比,适于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他尽逼真于能事的目的,欲使器物如璞中之玉,似乎将历史凝固封存,以引起观者心神的错位,令人回味。

艰辛的手艺之路

张铁山祖籍河北衡水,因父母工作原因而迁居陕西。在喜好书画的父亲的影响下,张铁山自幼便对古代法书和传统绘画颇感兴趣。16岁时在父亲的建议下跟随父亲的好友——著名内画大师王习三先生学习内画工艺,这一学就是10年。内画工艺不同于纸上的书画创作,它是在微缩的瓶壁上反向进行描绘,在半透明的瓶体内,只有当笔尖接近瓶体时,人眼才能对其形迹作出判断,对于心手相应的配合具有极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从业者具有很好的书画技巧和审美,同时还要练就敏锐的艺能感触和机巧。

25岁那年,怀着创业的梦想与决然,张铁山孤身一人来到了曾经生活过的西安,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之路,回忆那时他不经意地说:“那会儿我还一度靠租民房、节食度日。”

在必须谋求生计的情况下,张铁山主动上门,到西安宾馆的涉外工艺美术品商店进行联系,多次登门后,一位朋友被他精纯的内画技艺和执著的事业之心所感动,同意将其作品置放到专柜中进行销售,未想,内画工艺引起了外国游客的极大兴趣,事业的转机给了迷茫中的张铁山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障。

艰难困苦的人生体验,使他倍加珍惜事业的回报。几十年来张铁山把凭借技艺所赚取的资金,不断投入到内画工艺的发展中。一些被其技艺吸引的青年人找上门来主动学习,然而最终能潜心苦学的人少之又少。他意识到这门技艺需要传承与推广,为了事业他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一边创办研究院一边继续创作供养学徒。近三十年来,张铁山从孤身一人到如今在国内及国际内画界奠定了自己的聲名与影响,在二十多个国家交流展览,其中部分作品被收藏界珍赏,并见录于国内外出版的多部书籍,并与多所高等艺术院校建立学术交流合作。2006年被评定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国共400余人),先后获得了多个行业内最高奖。谈到未来,他说:“依然任重而道远。”品茶煮水间他言语恳切,不事张扬,他说自己目前的生活住房,仍然是租赁所得,他把所有的经营所得都反灌到了内画的传承发扬中。然而说起内画情缘他总是滔滔不绝,可以感觉到,内画事业未来的蓝图已经越发清晰地描绘在他心中。

猜你喜欢

铁山器物技艺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搭伙
师爷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天降救星
天降救星
器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