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会遭遇“泡沫之殇”吗
2016-06-22林楠樊清扬
林楠++樊清扬
过去的第一季度,房地产市场像打了鸡血一般的“亢奋”,房价整体出现上涨,特别是一线城市涨幅吓人,并逐步蔓延到二线城市,多个城市甚至出现了熬夜排队抢房的现象。
进入4月份之后,尽管一些城市有所降温,但房价整体依然保持上升态势。来自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146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1.45%。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房地产1-4月宏观数据,更是让这个行业又打了一剂“强心剂”: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54万亿元,同比增长7.2%,比去年全年提高6.2个百分点;房地产销售面积、金额分别为3.60亿平方米和2.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5%和55.9%。
本刊邀请易居(中国)控股执行总裁丁祖昱、中国房地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晟,以及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总监刘渊,谈谈这一轮楼市的走向及其存在的问题。
分化压力继续加大
《支点》: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比较“火爆”,这一态势是否会继续蔓延?
陈晟:房地产的投资增速正在慢慢往上走,全年的投资增速有望跟GDP增速相匹配。一二线城市房价会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上涨的态势,但像之前那种恐慌性上涨不会再持续,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任务依然很重,分化继续加大。
刘渊:我的观点也差不多,目前表现好的城市都是一些发达城市,库存本身就不多。所以今年一线城市是价涨量跌,二线城市是量价齐涨,三四线城市整体平稳发展。
丁祖昱:虽然今年第一季度是房地产市场近三年最“火爆”的一个季度,但二季度销售要想保持一季度的增速几无可能。
判断的根据是:去年因受股市影响,当年房地产销售从二季度开始全面启动,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8254万平方米,销售基数不低;今年二季度不会再有股市效应,再加上部分热点城市上海、深圳等出台限制性政策,对市场成交有相当影响,且部分需求在一季度已经提前释放;而待售面积未来还会增长,特别是部分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去库存压力,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二季度压力很大,上海和深圳首当其冲,这也是去年到今年一季度最火的两个城市。怕的就是,今年一季度是全年市场里最好的一个季度。
去库存还得靠自身发展
《支点》:政府出台了很多措施,一二线城市采取收紧政策“控房价”,三四线城市则放宽政策去库存,这是否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
刘渊:总的来说,这些政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上海、深圳的限制性政策出台后,两地房地产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对房价快速上升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一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有一些效果,同时这些城市也在减少土地供应,但相应的去库存效果长期才能体现出来。
丁祖昱:也有一些政策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显得特别不合时宜。
控房价方面,比如苏州,为了防止房价过快上升,规定每半年6%的上涨上限。表面上看,半年6%、全年12%能够很好地抑制房价上升,但造成的结果是开发企业把备案价格迅速提高,让开盘价格远低于备案价格,其实开发商仍有提价空间。政府试图直接控制房价,没什么好结果。
去库存方面,比如沈阳,对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购买商品住宅房,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政策奖励,并给予契税全免奖励。这完全是提前透支需求,解决目前的库存问题,这种政策其实也没什么大用。去库存固然重要,但不能为了去库存而埋下更大的隐患。
在政策刺激下,一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成绩有所起色,但表现突出的还是那些经济相对发达、人口吸附能力较强的城市,比如东莞、扬州等。
陈晟: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供应不足,像上海、北京等地,未来新增土地非常少,而需求又很旺盛。想各种办法盘活存量增加供给,是解决一线城市问题的根本之策。比如,针对北上广深这些特大型城市,要多考虑一些租赁市场,把一些低效工业用地变成租赁市场。
有些政策确实对部分城市去库存有用,但对一些城市来说,问题的症结在于本身经济发展不行,比如像东北的一些城市,还是要想办法发展经济,增加城市吸引力。
城市群可促进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
《支点》:房地产市场分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国家层面已表示在“十三五”期间要打造19个城市群,这是否会促进房地产市场协调发展?
刘渊: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整个房地产协调发展。现在就是因为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市,造成房价上涨也集中在这些城市,其他城市去库存压力大。城市群的发展,能够让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
丁祖昱:这确实是一项重要措施,但实际上打造19个城市群,最终真正能够发展起来的也不会有几个。目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四个城市群发展较好,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并没有那么明显,更多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这实际上和国家倡导的城市群有着本质差别,城市群要的是网络化与规模化效应,而不仅仅是超级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
陈晟:归根到底还是产业发展和城市吸引力的问题。有产业的地方就有就业,有就业的地方就有人口,就有住房需求,也就会有经济发展。
所以,关键是城市群中各个城市要对自己的分工有明确定位。未来城市群中的城市有三种走势:一种是密度型城市,就是把农民变市民,基础设施等继续加强,加快城镇化发展就可以了;第二种是聚变型城市,就是集聚承接先进产业转移的城市,发展产城融合;第三种是裂变型城市,也就是特大型城市周边的“卫星城”。
如果各个城市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不同发展路径,再加之政府给予不同政策,可以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泡沫存在但不至于崩盘
《支点》:很多观点都认为,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与1991年日本房地产大泡沫的发展情况类似,中国房地产究竟有无泡沫?
陈晟:没有可比性。日本当时的房价相当于纽约的6倍,目前我们的特大型城市房价还没有超过纽约。另外,日本那时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70%,而我们的城镇化率现在只有54%,城镇化对房地产依然有拉动作用。
中国房地产市场整体健康,但需承认的是这里面有泡沫成分。一是供应泡沫,事实上这些泡沫已经破灭,比如鄂尔多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一个是交易环境恶化泡沫,最近上海、深圳上涨过快导致透支,但也开始调整,这里面的泡沫不至于会破灭,经过自身修正能够平稳度过。
刘渊:很难有两个市场的情况一模一样,各个国家房地产市场都有着各自的特殊发展轨迹。根据不同指标能够得出不同结论,如果看房价收入比(标准为4到6之间),一线城市的房价确实大大超过了收入水平;再看租金回报,很多国内的一线城市比国外大城市要低,这都说明房地产市场有泡沫。
然而,如果看购房款里面的贷款比例,中国很多城市比国外要低很多,这样分析就不存在泡沫。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房地产其实不是最差的,有些国家比我们目前还要差。
丁祖昱:从市场购买力也可以看到,随着房价快速上升,真正的自住型客户购买力已经与房价出现了巨大的不匹配,特别是刚需客群价格敏感度高,如果房价上升50%,对实际购买力的影响远超过50%。部分刚需项目购房群体当中,投资客占了很大比例。显然,市场已经出现了泡沫。
但是,政府已经意识到风险,并出台了相关政策。而市场也会自行调整,如果没有“接盘侠”,这些投机行为很快会烟消云散。一旦炒房得以控制,房价也将回归理性。中国房地产不会崩盘,西方国家的房地产崩盘大多数是因为金融问题造成。比如,美国当年是因为次贷以及其他衍生金融崩盘而导致的房地产崩盘。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目前正处于调整过程当中,且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什么大问题。
不要让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急先锋”
《支点》:既然房地产市场并无太大问题,这是否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
丁祖昱:毋庸置疑,从2015年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变成了“政策市”,在整体市场供大于求、在房地产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状况下,政策必然会在市场中起到巨大作用。但市场的问题,最终还要交还给市场自身来解决。
刘渊:房地产市场还有几个问题需注意。一是房地产不应该成为投资品,但现在的政策还没办法区分是刚需还是投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把房地产当作投资品来炒作,房价增长就会脱离需求基本面。可以通过增收房产税、物业税等这些税收手段,来抑制过度投资。
第二,是房地产市场对应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商品化不能完全解决不同层级的需求。我们国家虽然很早就在探索保障房,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不算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做得还不够好,保障房并没有到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手上。这就需要建立公开的家庭收入系统,通过系统可以公开查询到不同家庭的具体收入情况。再辅之“轮候制度”,就可以公开看到符合申请条件的家庭在整个申请里面排名多少,这样就可以预期大概多长时间可以拿到住房。
这样做了之后就能稳定市场需求,因为市场上存在很多“恐慌性需求”,担心不买就买不到房子了,导致大家都急着去买房,价格就会增长得很快。总体来说,管理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政府部门要认识到这些问题,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管理市场。
陈晟:从长远来看,房地产市场其实只要起基础作用就行了,它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但不要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急先锋”。关于它的影响力、声音都要降八度,真正让位于城镇化、双创,以及科技制造的发展。
现实的情况,是国资委研究的35个支柱产业里面有18个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而一些新兴通信器材、先进制造业和电商类产业却出现了10%-20%的增长。所以,要培育这些产业,把中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支点杂志2016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