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

2016-06-22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124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

沈 震,钱伟量(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

沈 震,钱伟量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124)

摘 要: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进展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势所趋。应对时下手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冲击和挑战的积极办法就是因势利导,主动将手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以有效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低以及实时控制大课堂难等长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教学痛点问题。本研发团队开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技术系统遵循“回归课堂”“教学并重”“精准教学”三大理念,初步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软智慧课堂系统,多维、便捷和精准的身份识别,课上实时无障碍互动和基于云计算的通用大数据平台四大创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做了一点开拓性的尝试。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移动互联技术;课堂教学改革

钱伟量(1954—),男,江苏吴江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博士

“慕课”也好,“翻转”也罢,顺应时代发展,将互联网技术的新进展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技术改革的大势所趋。从国际教育发展背景讲,“21世纪以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建构主义和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信息化环境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技术环境、变革理念和开放资源。”[1]从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来看同样如此。《中国教育报》盘点了2015中国高等教育的十大关键词,其中,“互联网+”“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回归课堂”这几个关键词的凸显也或多或少印证了这一趋势。本文探讨的正是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技术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飞速发展但又争议颇多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否和如何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的问题。

一、让手机不再与课堂教学“争夺学生”,而是帮助老师赢得学生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也可以阻碍社会发展,甚至毁灭社会。要使技术创新产生文明进步的结果,其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先进技术本身,而是开发、掌握和使用它的人。现代教育技术终究只是教育教学的工具,只有被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正确地掌握和使用,它们才能真正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而且是一个由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个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 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 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达到88. 9%[2]。可以说,一个令人振奋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大学生,是高校使用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人群,在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高达84. 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的平均时间为3. 18小时,89. 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的人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 5%的人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只有6. 2%的人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3]。

很可惜,蓬勃发展的、受到大学生极为青睐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主要是以负面的形象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的。很多人警觉到:“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给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3]智能手机及其丰富的功能、发达的移动通讯网络和强大的云计算、存储和交换技术,使得学生可以在上课时尽情地享用手机带给他们的快乐与满足感,很多学生成为“手机控”。尽管学生玩手机冲击课堂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是受其影响的重灾区。据调查,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比例一般在65%左右,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的比例接近80%[4]。过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强调的“抬头率”被智能手机搅得一塌糊涂,高校关注的“到课率”在众多“低头族”面前也越发失去了考查的意义。手机甚至成为少数学生逃课和作弊的利器。有人疾呼:“当智能手机进入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智能手机之间开始争夺学生群体。”[5]手机本是人类的朋友,但现在似乎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劲敌。在一些人看来,既然手机与课堂之间有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夺战,那么,废掉对手的武功,禁止手机进课堂就是最有效的应对办法了。有些学校开始针对此类情况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收缴手机运动。有些学校和老师要求学生课前把手机集中上交,下课后再领走。有些教室还专门设置了临时代管学生手机的区域和设备,被人们戏称为“手机托儿所”。

然而,问题在于收了学生的手机,就能收回他们的心吗?在面对新技术的诱惑面前,单靠“堵”的办法是行不通的。在对待移动互联网及其智能终端技术进步的问题上,教师需要克服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如前文所述,技术创新本身不能决定其使用效果的好坏,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也就是说,不是手机在跟课堂教学争夺学生,手机不会争夺任何对象。手机及其背后强大的移动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可供人们交际和利用的平台,如果学校课堂教学不去占领这个平台,别人一样会去占领。如果学校课堂教学自绝于这个平台而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那么,除非教师所讲的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全面超越移动互联网及其智能终端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否则想收住学生的心,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上来是不可能的。当然,不否认有一些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可以做到这一点,他们站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身在课堂、“乐不思机”。可是这种理想状况在现实中只是特例,绝大多数老师恐怕还做不到或不能完全做到这一点,于是让学生摆脱手机诱惑、回归课堂就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新常态”。事实上,大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的原因(特别是老教师)在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和接受度方面与青年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北京理工大学李林英指出:“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教育者的脚步落后于受教育者。”其研究团队对教师新媒体的应用调查显示,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一般占39. 4%。技术能力不够(29. 5%)、缺少培训(17. 1%)等成为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获取资源的主要因素[6]。所以,这些对新技术不敏感、不会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能地认为手机对于课堂来说就是洪水猛兽,自觉不自觉地就会采取“堵”的方式来试图收回被“手机妖怪”抓走的学生的心。

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其实大家也都明白,“疏”胜于“堵”的道理不仅适用于治水,也适用于思想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变“堵”为“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既然学生成了“手机控”,能不能把自己变成“控手机”?并进而借助手机更好地控制课堂,用手机帮助教师找回学生那颗被放逐的心?如果这样,手机就不再是一种分散学生精力、干扰课堂教学的现代“玩物”,而成为课堂上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得力助手。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消除或缩小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数字鸿沟。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包含在这个问题之中了。即用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克服数字技术造成的数字鸿沟。为此,我们组建了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上述功能的智慧课堂技术研发团队,研制开发功能强大的智慧课堂软件系统。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技术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将学生手中的智能手机因势利导,变“堵”为“疏”。不是为了用手机而用手机,而是要用这种技术去帮助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克服其长期以来在传统课堂上难以或者根本无法消除的教学痛点,去帮助学生用手机来进一步提升课堂自主学习的效率。如果能够最终实现上述目标,手机就不再是干扰课堂教学的“洪水猛兽”了。恰恰相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信地对学生说:“上我的课一定不要忘了带手机,就像不要忘了带课本一样。”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若干痛点问题

(一)“到课率”低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相当普遍,尽管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迟到、早退、逃课现象尤为严重。一些学生一学期下来,只在期初和期末来上2次课。如果把出勤率作为衡量课程管理的一组指标,通过大数据可视化工具可以看出,考勤管理就是一张“U”型的笑脸,但面对这样的课堂,老师能笑得出来吗?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的水平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提升,但课堂规模大,难以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浏览各高校的课表,可以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规模大部分在百人以上,200~300人规模的课堂也非罕见,甚至个别学校的个别课堂被安排在可容纳800人的超大教室或礼堂里。大学里的阶梯教室,多半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准备的。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常是大课堂教学,这使得其课堂常常成为老师难管、学生好混的课堂。课堂规模大,给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互动、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教学等都带来很大困难。完全凭借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很难将上述各个环节做得很好,甚至仅仅是课堂秩序的维持就是一个大难题。如果“到课率”不首先得到解决,那么“抬头率”“听课率”以及“入心”“入脑”等问题都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在课堂上从不考勤、放任自流,不仅是对那些逃课学生的不负责任,对坚持来上课的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平。可是,百人以上的大课堂点一次名,要挤占很多教学时间,而且处于心理逆反期的青年学生对老师点名大多数持发自内心的反感。一方面,老师想了各种办法来考勤,有用先进技术来发明各种“点名神器”的,有刷卡的、有扫脸的,也有指纹识别的;另一方面学生也发明了各种“逃课助手”来应对,于是,课堂考勤成了典型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如果大家的精力都被这类游戏拖累,这无论是对老师和还是对学生都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大课堂的考勤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

那么,教师能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规模吗?近年来在教育部的强力推动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有所减小。教育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推行中班教学,倡导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7]。(这本身说明目前百人以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普遍还是奢侈品),各高校正在按照该建设标准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偏大的情况,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为按照教育部规定,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在校生的比例应为1:350~1:400。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按1:400计算(实际上目前有很多学校达不到这个比例),并且还是只考虑本科生的情况。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制定并正在实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每个本科生要必修4门理论课和1门形势与政策课程[8],共16个学分(其中包含2个学分的社会实践)。尽管每届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不同学年和学期实施的,但在同1年同1个学期,教师又承担了不同届学生的教学任务。因此,为了计算方便,假定每届学生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1年中完成,而教师1年中也只承担这1届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就是说,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平均要承担每届本科生约100人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每学期承担50人的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由于每学分折算课时是每学期每周1个课时,而在高校,大多是1次课安排2个课时(课堂数取决于上课次数而非课时数,因为每次课安排1个教室),意味着每个学生每周有7次14节课。假定班级规模是50人,那么老师每周的工作量也是7次14节课(平均每天2. 8节课),要安排7个课堂;假定课堂规模是100人,则每周3. 5个课堂7节课。每周5个工作日,假定每半天安排1个课堂,每周就有10个课堂20节课,此时平均课堂规模为35人;如果周课时10 节5次课,则课堂规模在70人左右。如果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承担公共选修课、研究生培养、备课和批阅课外作业等教学任务以及承担科研、社会服务和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而且有些单位长期缺编和每个单位每年都会存在临时性缺员(病事假、产假婚假、外出进修等),理论课老师每周10次20节课就达到极限了(这几乎就成了纯粹的上课机器了。相比较而言,专业课老师大约平均每学期每周只有6~8课时教学任务)。显而易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规模很难大幅压缩。

能不能通过再进一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规模来达到缩小课堂规模的目的呢?当然也很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一般为1:16~1:18[9],也就是说,1 000个专任教师大约要承担1. 6~1. 8万个以上学生的培养任务;而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本科生培养方案规定总学分一般为160~180学分,其中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为16学分数,占总学分的约10%。单从学分比例讲,一个1. 6万在校生规模的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最大极限可以达到100人,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并不只是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同样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配备;即使单从教学角度说,一般专业课以及体育、外语等公共课教学也要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配置更多的师资。所以,按目前1:400的比例规定,一个1. 6万在校生规模的高校配置40名左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可行的。在现实中,突破上述比例非常困难,有些人甚至采取抵制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挤占了专业师资的编制。由于师生比与课堂规模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据有关研究指出,美国大学的师生比一般不超过1:10,因此,课堂规模小于20人的达到70%以上,而大于50人的规模则只有10%左右)[10],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实际上能实现的最大规模(按对在校本科生1:350 ~1:400的比例计算)只占理论上(只按学分比例算)最大值的40%~46%,这本身在逻辑上就蕴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规模要大于等于全校各门课程平均规模的2. 2~2. 5倍,假如全校平均课堂规模为30人左右(全体教师约平均每学期每周10~12节课),则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应在66~75人。

文件中所说的“中班教学”,主要是针对过去课堂规模普遍超过150~200人而言的。其实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100人左右的课堂仍然是一种典型的大课堂。有研究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当注意对象的数量超过这个数量后,则无法清楚地把握。如果教师处在专心讲课状态,其控制范围还要小。”[11]也就是说,老师站在讲台不讲课时,其注意力最多可以覆盖百人左右,而专心讲课时覆盖范围要大大缩小。因此,真正的小课堂规模显然要小于100人。另有研究指出:“课堂人数小于等于30人时,课堂的规模效益比较明显,存在‘课堂规模越小,教学质量越高’这样的相关关系,然而就总体而言,只能认为是弱相关关系。之所以认为弱相关,是因为当课堂人数在30人以上时,课堂的规模效应不那么明显。建模结果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30<人数≤80的课堂的学生评教分与80人以上的课堂的学生评教分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规模小于30人的课堂更利于教学效果的显现。”[12]规模小于30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小课堂。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课堂规模大、难以管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到课率”低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主观上很难改变的现状。必须从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规模不小于100人的客观现实出发来思考如何改进课堂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改变“到课率”低的现状。

(二)“参与率”(或者是“抬头率”“听课率”)低的问题

老师们千辛万苦用各种考勤手段把学生召回课堂,如果不能进一步有效解决抬头听课的问题,就等于白费工夫。可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出现许多学生低头玩手机,打瞌睡、聊天、看闲书、做其他课的作业等情况,更有甚者,打开笔记本、戴着耳麦,喝着饮料,完全一副置身咖啡厅的状态,任你口若悬河,我自岿然不动。这种情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变得愈加严重。

也许人们会说,学生不抬头、不愿听,根本是老师讲课不吸引人。是的,老师讲好课是提高学生抬头率的关键。如果老师讲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充满激情、风趣幽默,等等,相信他一定有办法抓住学生的心,就像提线木偶艺人手中有了那些操控木偶的线,学生一定会不请自来,无论课堂大小,都会场场爆满。然而,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单是老师讲课精彩还是不够的。因为即使最优秀的老师,也不能保证每节课都讲得精彩;即使最精彩的课堂,也不能保证自始至终每个环节都出彩;即使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彩,也不可能满足具有不同个性的每个学生的需求。就最后这一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任意选修课或那些精彩的讲座有本质的区别。对于那些精彩的选修课或讲座,学生是有选择而来的,来就是听你讲的。如果他不喜欢,他可以不来;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通常是与枯燥的又不得不学的理论密切相关的,而且还肩负着具有一定灌输性质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手头就不能只有一根讲课的线,还得多掌握几根线,才能收住学生的心。因为仅仅是我讲你听的教学,老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多半也是被动的受体,一不留神,他们的心可能就会被“手机妖怪”抓走了。

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上课不仅要听课,还要主动参与课程的各种环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网上的世界也很精彩,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坐在教室里听课,那么,他们可能很难抗拒手机和其他因素的诱惑。相反,如果他们在课堂上不仅在听,而且在想、在做,那么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到课堂上来。“大量实践与调查结果表明:“课堂讲授、阅读、视听、示范、讨论、动手、教别人(即运用),这些获取知识的方法,在同一时间其相对效果分别为5%、10%、20%、30%、50%、75%、90%。也就是说课堂教师讲授效果是最不耐时间的考验,效果最差。”[13]因此,提高学生“抬头率”和“听课率”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率”的问题。为此,杜威总结出了“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原则,卡耐基总结出了“1两重的参与重于1吨重的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调动一切主客观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他们上课有事做。在这里,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第1位的,但教师能够调动和控制的客观条件和资源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对于大部分规模在百人以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师要面临着许多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有时候的确很无奈。

1.大教室的空间拉开了师生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

即使老师走下讲台,也很难同时兼顾前排与后排,左边与右边的学生。事实上,在大教室里,老师站在讲台上是最便于所有学生听清他的语音、看清他的肢体语言,不便于长时间待在讲台下面的某个地方,或频繁地来回走动。而且,受教室扩音设备的限制,老师离开讲台的讲话和学生的发言,有时候会因为教室太大而让别人听不清楚。把学生请到讲台上来虽然很好,但那只是与老师互换了讲演的角色,而不是实时互动,这与小教室中随时随地的实时互动和师生空间上的亲密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学生人数众多,课堂互动往往只能局限于有限数量的学生

尽管少数同学与老师的交流对于其他同学也有价值,但毕竟与他们自己参与对话或做事是完全不同的。那些没有机会参与互动环节的同学,就仍然存在注意力转移的可能。正如有学者通过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发现,“50%以上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很少。一方面,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师生之间的课内交际变得困难重重,这又直接导致课外交往的不足。”[11]

(三)实时控制大课堂教学进程难的痛点

教学活动是按计划进行的,每个老师的每节课都有授课计划。然而,教学又是一个师生实时互动的动态过程,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宣讲和机械地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因此,课堂上实际的教学进程必须根据学生把握课程内容的情况来实时调整,既要照顾到整体的进度,也要照顾到不同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一个也不能少”是所有教师的基本职责。在小课堂上,由于学生人数有限,教师比较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也可以比较方便地随时在课堂上进行检查,并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教学进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这种情况在侧重身体机能训练的课程中(如体育、音乐、美术、语言等课程)特别明显(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或发音必须随时在老师的监控范围内,同时也要及时得到指导和矫正),所以这类课一般都是小课,甚至是一对一的上课。同样,理论课也需要实时控制和分众化教学,但是在大课堂上老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此,一些老师就按部就班地讲课,忽略了实时检查和控制的环节。而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拉大学生学习的差距,降低学生的参与率,课堂教学也就越来越沦落为单纯的“讲课”。既然上课仅仅是讲课,而讲课的效果无法实时检查和控制,那么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放到期末的考试中进行了,过程性评价就会为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试所取代。这种最后的“一锤子买卖”最多只是起到了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效果的一次性评价的作用,而无法达到及时检查、及时改进的目的。

总之,上述几个痛点,或多或少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教学的客观条件限制有关。尽管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主观努力,但改善其工作的客观环境和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什么办法可以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臂之力,让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课题。

三、消除上述教学痛点的基本理念和技术创新

本研究团队致力于开发移动互联技术的课堂教学辅助功能并遵循3个基本理念。

(一)“回归课堂”的理念

互联网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跨越时空,可以在瞬间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实体课堂之外的教学应用有了很大发展,如“慕课”“反转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以及各类课程网站、在线教学资源库、教学用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甚至有人宣称“慕课”的发展将会颠覆所有实体课堂,颠覆传统的学校和传统教师的职业,这当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夸大。其实这只是说明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教育教学的革命性作用目前仍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初级阶段,最后的城市攻坚战还没有发动(目前只有零星的探索和应用,尚未进入教育教学的主流领域,如复旦大学学生开发的“展客”软件,等等)[14]。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移动互联技术还没有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理论上说,实体课堂是一种师生、生生面对面的交流场景,还需要借助跨时空的互联网技术来上课吗?可以认为,至少对于大课堂还是非常必要的。有了这种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控制大课堂的教学,而学生可以更方便和快捷地参与大课堂的学习。这对于以大班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

(二)“教学并重”的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作用。但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密切互动的双主体,但教师要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点对于具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重要。因此,本团队研发的技术首先要充分考虑辅助教师掌握大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也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有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消减无关信息对课堂教学的干扰,遏制少数学生消极逃课等行为。

(三)“精准教学”的理念

这里所说的“精准”有2个含义:(1)是指空间意义上的点面结合,在掌握课堂总体教学进展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个别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对于以大课堂教学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来说,教师既要掌握大多数学生学习进程的大面,又要实施个性化的分众教学是相当困难的。本团队研发的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实现上述目的,做到既能实时掌握全员学习效果,又能及时发现个别问题,实施精准到人的个性化教学。(2)是指时间意义上的实时控制。在传统大课堂上,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通过期末的考试、随堂测验、课堂交流和课后作业等手段(当然有经验的老师也会有一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在场的直觉),但是绝大部分手段都或者不能做到实时掌握教学效果,或者无法做到掌握全员进度,只能通过与个别学生的交流来推测整体情况,或者凭借对学生眼神、身体行为的直觉来大致了解整体情况,显然不够精准。本团队研发的技术可以为教师的精准教学更好地服务,让大班教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全员学习效果,同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决定教学计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在现场教学中的轻重、缓急、难易和取舍的处理,使教学进度的掌控和教学对象的精准立于底数清楚的基础之上,实时把握学生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弄清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或抓大放小,或以小见大;或快速推进,或停下重讲,让教师能够精准操控、游刃有余。当然这个“精准”也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借助这种技术,学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参与课堂学习的效果,了解全班学习的总体情况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课堂参与学习效果的积累情况,从而可以更加自觉地深入参与课堂教学进程。

遵循上述基本理念,本团队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智慧课堂的技术研发。所谓“智慧课堂”源自“智慧教育”的理念,其核心在于“转识为智”,使教育从主要侧重知识传授转向智慧的开发。智慧教育的核心是人,因为只有人才有智慧,智者的课堂一定是智慧的课堂。但是我们并不完全赞同“教育智慧与知识、技巧……没有多少必然的因果关系”[15]这种说法。在肯定人在智慧教育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智慧教育的支持。其实,现实中的智慧课堂不是智者的课堂,而是培育智者的课堂。因为如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已经是智者了,智慧课堂就没有必要了。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至少人的大脑从记忆力(储存容量)和思考速度(运算速度)的角度来说,都远远不及现代信息技术。而且,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许多人的智慧联接起来才能创造大智慧,并提升参与者的个人智慧。就像大脑中单个的神经元并不聪明,但成百上千亿的神经元联接起来就能产生智慧,而大规模人群的智慧联接也需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因此,智慧课堂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双方主动参与,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密集互动以达到培育和开发参与者智慧的教育进程和场景。为更好地支持“主动参与”“密集互动”和“智慧开发”,本智慧课堂技术①本智慧课堂技术:特指以“中成智慧课堂”APP为手机移动终端应用及PC电脑端软件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软件平台。其主要功能是针对性地辅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利师生课上在线实时互动交流,系统同步获取并展示互动数据,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可实现全程大数据的记录、分析和评价。在以下4个方面有所创新。

1.基于软件创新的软智慧课堂技术

目前教育界开发和使用的大部分智慧课堂技术主要是以硬件建设为主、软件开发为辅的形式,借助封闭的无线通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和特殊的终端设备来完成教学活动。例如,借助点击器来实现课堂互动的技术[16],以及借助专用无线网络和PAD终端的“希沃易+互动课堂”技术,等等。这类智慧课堂技术类似于专用语音教室的技术,被称之为“硬智慧课堂技术”。尽管这种以硬件设备为主的智慧课堂技术有信息交换快、私密性好等特点。但因受设备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升级受硬件条件限制,推广和普及性差,还可能因为技术更新太快而导致巨大的投资浪费。本团队研发的技术是基于成熟的公共移动互联网通信和云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每个学生和老师个人的智能手机或PAD终端作为载体,通过移动端加PC端互联互通的教学软件平台的功能研发,实现具有投资低、开发周期短和易于推广普及的智慧课堂技术支持。只要有公共移动通讯信号或wifi覆盖的、已经安装基本电教设备的教室(PC终端、投影和功放设备)都可以使用。因此,该技术可以称为“软智慧课堂技术”(见表1)。

表1 传统智慧课堂与软智慧课堂技术的对比

2.多维、便捷、精准的身份识别

相对于匿名投票或问卷的技术来说,课堂教学技术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身份的识别和确认,因为它是课堂秩序管理、课堂交流、随堂测验、平时计分、期末考试以及课外扩展等功能的基础。这里所说的“精准”,就是要通过技术手段及其合理的使用,确保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生、其手中的智能终端设备与后台其本人的账号和数据绝对统一。因此,若学生手机丢失、更换等,都必须重新注册后方能使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系统锁定每个学生及其物理设备。考虑到实际课堂的复杂性和听课人员的差异性,系统可以提供多维的注册方式,比如方便操作的快速签到方式、手势签到方式,或更加真实有趣的和严谨的位置定位或刷脸定位方式等。这里所说的“便捷”就是要做到任何一种注册方式都要求做到界面友好、操作简单,百人左右的课堂所有学生完成注册时间不超过2分钟,而每次签到则是瞬间完成的。当然,每次注册签到的情况都会实时在大屏幕上直观地显示出来,并记录到系统后台。

3.支持全终端、大容量的课堂实时互动

为实现大课堂实时互动,首先要解决网络通畅的问题。目前团队的技术可以实现10万人同时在线不拥堵的效果,对于百人左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是足够了。其次要实现低成本。目前使用的技术,每个学生每学期一门课使用的流量不到1G,远远低于学校网络免费赠送的流量。再次,可以实现点对面或点对点提问、抽点和抢答功能,随堂测试可以实时统计、点对点分析、实时计分和积分,课堂交流可以初步实现文字和语音并行的功能,可以初步实现大课堂虚拟分组讨论功能。最后,由于个人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五花八门,必须在技术上解决普遍适用性问题。本研发团队针对基于苹果系统IOS和安卓系统的不同类型手机分别进行开发,目前经过对几十款不同操作系统、不同价位手机的大量测试,基本可以保证99%以上的智能手机都能使用本智慧课堂技术,初步实现了全终端的通用性。

4.构筑一个通用的大数据平台

本研发成果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搭建一个支持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功能强大的通用大数据平台。该技术平台不仅专注课堂教学的流畅便捷,而且注重实时教学信息的云存储、云计算、实时信息交换和实时或事后的大数据统计分析,强有力地支撑瞬息万变的实时课堂教学,也提供了强大的档案保存、分析研究等功能,而且可以让同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或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众多课堂的教学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互通互用,进而提升一个单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水平,为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信息再利用提供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也为生成优秀的慕课、微课提供生动的实战资源。

此外,本研发成果还有丰富和强大的课外延伸功能。研发团队在集成社会上已有的学习资源推送、在线学习、讨论和考试、师生和生生交流群组和论坛等成熟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课外学习实时督促评价功能,以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和课外学习管理的需要。

四、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应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可实现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可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很好地实现“回归课堂”的目标理念。这里的“回归课堂”既是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对实体课堂教学的回归,也是指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教师主导地位的回归。在强调师生双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让移动互联网技术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利器,也同时成为教师教学的神器。

第二,通过对云架构、云计算技术的合理运用和智能手机作为载体的移动APP软件在实体课堂上的应用,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大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参与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基本能够做到全员互动、实时互动。由于互动信息和统计图表仅仅在教室大屏幕上实时展示与分享,而并不是出现在学生手机上,老师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加以讲解,所以不会出现学生埋头看手机上课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们的抬头率。学生对他人的答案与选择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对抽点和签到也极为关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第三,通过对软智慧课堂技术的运用,教师可以及时了解、知晓全体同学的观点、态度、想法、认知、甚至某些情绪的表达,既能实时了解同学整体理解和答题的情况,又能精准到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筛选出较有典型性的答案,实施进一步的追问,或对问题进行逐层的讲解与解析,或请学生进行互评,提升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实现了“精准教学”的目标理念。从软件的功能上来说,目前已经实现在考勤、考试中对学生身份的精准识别,同时,实现了在随堂测试和互动答题的过程中对教育教学典型性原则的精准贯彻。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数据的积累为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定量化研究以及扩大课堂教学资源的再利用奠定了基础。随着“中成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的广泛使用,不断汇集到云平台上的海量教学数据,将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原始的、一手的数据宝库,也为教师和学生扩展和再利用课堂教学资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的数据资源。

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软智慧课堂的理论研究还在深入,技术应用系统的研发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中,技术能否与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融合创新都是未来要不断探索的现实问题。但只要大家共同地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让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更好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成功增薪加火,助力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 OL].(2015-07-22)[2016-04-10]. http:∥www. cnnic. net. cn/ hlwfzyj/ hlwxzbg/ hlwtjbg/201507/ t20150722_52624. htm.

[3]赵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186-188.

[4]夏领婕.当代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及影响——以武汉两所高校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27-32.

[5]高菘.手机媒体环境下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管理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10)中旬刊:12-13.

[6]赵秀红.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拦路虎”还是新机遇[N].中国教育报,2011-07-04(05).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EB/ OL].(2015-09-16)[2016-04-10]. http:∥www. moe. edu. cn/ srcsite/ A13/ moe_772/201509/ t20150923_210168. html.

[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 OL].(2005-03-02)[2016-04-15]. http:∥www. moe. edu. cn/ publicfiles/ business/ htmlfiles/ moe/ moe_772/201001/ xxgk_80415. html.

[9]kj6教育资源网. 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 OL].(2016-01-13)[2016-04-15]. http:∥www. kj6. net/ News/ NewsDetails. aspx?ID =50148.

[10]陈棣沐,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2):97-104.

[11]李国娟.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课堂管理模式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39-40.

[12]周平,洪大用,王琪延.课堂规模对教学质量影响的问题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2):65-67.

[13]刘怀珍.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在大班教学的小组讨论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1(3):69-72.

[14]陈静,陈文雪.复旦大学学生开发“课堂互动神器”让课堂变“酷”[EB/ OL].(2015-11-19)[2016-03-10]. http:∥www. chinanews. com/ sh/2015/11-19/7632310. shtml.

[15]吴永军.关于智慧课堂的再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5-7.

[16]张渝江,编译.点击器——互动教学新体验[J].信息技术教育,2005(8):33.

(责任编辑 李世红)

Teaching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SHEN Zhen,QIAN Wei-liang
(College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Beijing 100124,China)

Abstract:It’s a general trend in the“internet plus”era to introduce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 better way to cope with the impacts and challenges of mobile phon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to use well this technology by introducing it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his could solve the long-exist problems of the political courses such as low attendance,low particip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managing a large class.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classroom focus”,“teaching-learning integration”and“precise teaching”,the research team develops an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system supports four innovative functions including a soft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multi-dimensional,convenient and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system,barrier-free real-time interactive system and a universal platform based on cloud computation. All these are breaking through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mobile internet /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intelligent class;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class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0398(2016)03 -0066 -09

收稿日期:2016-03-10

作者简介:沈 震(1978—),男,河南焦作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研究人员,硕士;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课堂
浅谈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探究数学奥秘,创生智慧课堂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