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拿什么来拯救“问题学生”
2016-06-21吴作武
吴作武
一、案例背景
我校是一所年轻的发展中的普通高中,地处城区边缘,其周边环境复杂,学生来源也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来自城区,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庭对他们也非常溺爱,这部分学生优越感很强。另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父母多外出经商,比较繁忙,家庭条件尚可,但不少缺乏父母的关怀与照顾,心理上比较自卑,思想行为比较松散自由。加之学校坐落在城郊,周边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部分学生受这些因素影响,出现了逃学上网、作业抄袭、抽烟饮酒、顶撞教师、扰乱课堂等现象,一度严重干扰了教学的正常秩序,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良影响。作为一名教育者,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应该给予这部分学生正确的教育,趁着其身心可塑性很强的时候,及时施与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解决其身上问题,避免其养成恶习,也是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压力,使其充分挖掘自身潜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问题学生的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我们应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成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利用相应的对策进行转化,对症下药。
二、案例描述
“吴老师,不得了了。王伟和张老师在教室里起了争执,现在气氛紧张得很,你快去看看吧。”跑来报告的同学慌慌张张的神情和急促的语调让我如临大敌。当我冲到教室门前时,激烈的争执还未平息,剑拔弩张的情势让周围的同学都不敢上前劝说。我的脑子瞬间一片空白,工作二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碰到如此尖锐的师生矛盾,而且还是自己班上的科任教师和学生。我深深吸了口气,走到他们中间看着王伟,用柔和却坚定冷静的语气说:“好了,有什么事我们过后再谈,不要再说了。”也许是我是班主任的缘故,也许是争执的高潮已过,也许是我年长的缘故吧,王伟用怨气未消的眼神瞅着我,一声不吭地跟着我走出教室。
陪张老师回到办公室,我了解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是王伟不满张老师在英语课上听写单词的速度太快数量太多,就在听写本上写了:“你是个人渣,听写这么快这么多会死啊”。张老师很生气,拿着听写本进教室和王伟理论,希望王伟能改变自己的恶劣态度。但王伟不仅不听,反而出言不逊。就有了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
三、案例处理
无论孰是孰非,用如此恶劣的语言咒骂老师又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还……真是个缺乏修养、不尊重老师的男孩子。是狠狠地把王伟批一顿,还是和颜悦色地沟通?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他出来谈还是征求他的意见找时间谈?我把王伟叫到办公室,他一脸戒备地站在门口。我笑了笑,拍拍面前的凳子说:“别客气,请坐吧。”他一坐下,两只眼睛直直地瞪着我。我开门见山地说:“我找你来是为了刚才的事。这节是英语课,我想你现在的心情可能还未平静,马上和张老师面对面可能比较尴尬,听起课来也没什么效果。不如我们聊聊好吗?”他用考究的眼神看看我,默不作声地点点头。我仍然微笑着,把听写本摆在他面前问:“可以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吗?”他恨恨地说:“他念单词的速度那么快,那么多,谁跟得上啊”“真不容易啊,想学却跟不上是很无奈很无助的事”我感慨地说。“就是嘛,我已经不止一次向他提意见,他就是不理,我真的很想学啊。如果他放慢点速度,我就有机会听写好了。”听到我理解的声音,他稍稍放松了些。我看着他愤愤不平的脸,觉得有些可笑和无奈,如果他平时是个能力有限但尽力而为的学生就罢了,但他经常不交作业、上课睡觉、和周围的“盟友”不分场合地相谈甚欢当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现在却因为自己的不努力抱怨教师的教学进度过快过多,要求教师迁就自己。该如何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呢?以退为进吧。
“我们的王伟越来越有上进心了。”我肯定了他想学习的态度,“班里还有哪些人也觉得老师念得快呢?”“张锋、赵明、冯飞……他们都觉得”哎,他所提到的这些都是或者像他一样学习习惯不好,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你觉得你是不是竭尽全力学英语了”“恩,好像没有。”他有点不好意思了。“怎么没有?”我笑着追问。“恩,作业太烦了不想写;单词好多,背起来好麻烦,不是很想背;他叫我们要经常听录音带,要开口念,鸟语一样,烦”难得他这么坦白,“意思是说很多巩固单词、语法、句型的工作都没有做吗?”“呵呵,是吧。”“你觉得英语老师为什么要随堂听写单词和句子?”“检验学习效果啊”“那段考或期考甚至中考也是检测你们的学习效果,会不会征求你的意见再出以免你作不出来怪出题太难?”“这……”“所以,今天早上会不会过分了点?”他一时无语。
“随堂小测验是教师了解班级总体学习状况的手段,一是检测,二来利于调整教学进度,期中又考试快到了。你是班上一员,希望老师能照顾自己调整进度是很正常的,也是有紧迫感的表现。不过,你今早的做法,可以达到目的吗?”“不能。”他闷声说道。“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你会怎么做”“我应该把意见写得文明一些,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可是矛盾并未解决啊,老师要顾大局,你却跟不上。”“我知道了,我以后要努力一些,在课后多看多背多读一些。”“你真是一点就通的棒小伙。是的,如果你已经竭尽全力去学了,老师会关注你的。就算那时你还是跟不上,英语老师也会想别的各种办法帮你,他前不久还在我面前表扬你有进步呢。哎!可惜啊,今天真让她伤心。”我话锋一转,故意重重地叹了口气。“他?还表扬我……”王伟的脸霎时涨得通红,“我,我道歉还不成嘛,可张老师会接受吗?”
我知道我已经触动了他的心弦,赶紧说:“虽然今天早上的事让他很伤心,可是有哪个老师会和学生计较。刚才我和他在办公室谈话时他还说自己当时的情绪激动了些,其实可以更理性些。他还说,吵过这一架你心里肯定有疙瘩,不要因此影响了自己英语的学习才好。”
“那我一下课就去道歉。”“好,我陪你,给你打气。”我给了他一个大大的笑脸,“很多时候,老师都会密切关注自己学生的发展变化,希望自己力所能及地帮他,就像现在我想帮你一样。如果每一位同学都像你一样能认识自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我们老师就会更欣慰更卖力,陪你们走好你们人生的关键一程。”他听后用力地点点头。
四、案例分析
事情圆满地告一段落,可我的脑子仍在思考着:王伟今天的表现并非偶然,他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或改变的。他先前对英语教师的怨气和激烈的反应是自以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消极心理的外在表现,是对自己与教师之间关系认识的偏差。他没有考虑自己在学习生活、师生互动中自己的责任,反而认为教师迁就自己是理所应当的事。在班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这样心理的学生并不在少数。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种种原因,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进取心强与自制力弱、成才欲望与厌学心理并存这两大心理矛盾。他们思考问题不周密,往往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有时片面地坚持己见,对教师或家长的要求,合乎己意的就去办,不合己意的就盲目地拒绝或顶牛,不能控制自己,凭冲动行事;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希望自己学习成绩优秀,不辜负教师、家长、亲朋好友的期望。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又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学习太苦太累而难以持之以恒,厌学心理陡增。这种复杂的心理容易使他们把矛头直指对他们时时提出学习要求的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的恶化,进而影响教学教育工作。如果无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并帮助学生解决,我们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是吃力不讨好的过程。
五、案例反思
这件事情告诉我:我之所以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学生”制造的问题,是因为做到“两个理解一个感化”。
1.理解他学习上存在的困难
学习是他问题的导火索。他虽然学习生活习惯不好,但比其他学生更渴望得到教师、家长、同学的尊重与爱护,因为他比学习好的学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我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尊重和爱护了他,才引起我们师生情感的“共鸣”,使他恢复理智和自尊,从而冷静的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不足。
2.理解他课堂上所犯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今天我尽量地理解他的失误、宽容他,力争站在他的角度,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因此,他才感到我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给他改正的机会。如果我歧视他、打击他,就会诱发他的逆反心理,既降低了我的威信,把紧张的师生关系扩大开来,又不利于他改正错误。
3.感化他处事上一时的冲动
教育的关键是爱字当头。“爱心”就是要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感化学生。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教师只有爱字当头,对学生以诚相待,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探索“问题学生”教育转化规律时,我发现缺少爱是“问题学生”产生失落的普遍原因,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如果我们让他找回曾经失去的爱,给予他们爱,这些学生就会重新树立起自信,他们也就不会有问题。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问题学生”,教师只要多一点视角、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耐心、多想点办法,就有可能引导他们走出阴影,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萧山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