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老师”风波凸显的教师沟通之“障”

2016-06-21杨正刚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6期
关键词:副校长管理者家长

杨正刚

一、案例描述

周五,笔者参加校长跟岗实习的第五天。

临近傍晚,校门口传来了几位家长不可抑制的叫嚷:

“……一个人民教师,怎么能经常使用‘笨蛋‘傻瓜这样的话语来辱骂学生呢?”“A老师,今天更过分,竟然辱骂301班全体学生……女生将来是女流氓,男生将来是男流氓……我……我真恨不得打她两巴掌……”“哎哟哟……你们不晓得啊……我儿子本身就有点轻微自闭症的,碰上了这样的老师……我都快担心死了啊……”“换老师!我们要求换掉A老师!”“对!换老师、换老师……”

……

第二周周一一大早,所在学校校长召集副校长、教务主任、政教主任等进行了紧急磋商。原来301班的家长们对A老师的不满已经积蓄已久,不仅是家长QQ群中群情激奋,更是通过书面形式向区教育局进行了举报揭发——辱骂、变相体罚、上课不认真、学生讨厌老师言行……兹事体大!学校领导班子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针对A老师,教务处组织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随堂听课;针对301班学生,政教处B老师有选择性地进行座谈;针对301班家长代表,由副校长和政教处联合进行沟通、协商……

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单纯:A老师是一位有近三十从教经历的资深教师,今年刚刚从六年级毕业班轮转到三年级教学;从其教学生涯来看,从未发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且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中上游水平,但A老师体弱多病、性格执拗、不善言辞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她“一贯”坚持的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也从高端年级沿袭到了中段年级,如近些年“笨蛋、傻瓜”等口头禅似乎已有变本加厉的倾向,如她对学校领导的抵触与不合作屡见不鲜……

中午12点左右,家长代表陆续到校——但是从说好了的4名变成了11名,其中扬言要打老师的男性家长也赫然在列……刚刚在会议室坐下不久,11名家长便牢骚满天,有几位甚至声泪俱下、众口一致:这次,学校非要换掉A老师不可!

纷乱之中,我和所在学校的副校长被叫到了校长室,校长一开口我就蒙了:“我在这里和A老师谈话,你跟副校长去会议室,一定要说服这11名家长!”

说心里话,如果我的孩子也在这个301班,也遇到了这样的A老师,恐怕我也会急得跳脚——至少对A老师的言行是无法苟同的!但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更或是学校与教师权益的维护者,本着对学生负责也要对教师负责的立场,眼下的首要任务必须是沟通并安抚。虽然时不时地被打断,但是副校长还是将学校应急处理的具体情况和家长们进行了反馈。但是,家长显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学校肯定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因此调查的真实性可疑;A老师的教学方法另当别论,但最大问题是孩子的心灵产生了阴影;而那位自闭症孩子家长的眼泪更是再度引发了家长们的共鸣:为了孩子一定要换老师!

此时,副校长仍旧没有急躁,耐心地劝慰家长:是否可以先听听政教主任与孩子们的座谈结果?

政教主任似乎颇有经验,不急不躁地将座谈情况予以了反馈:选取了哪几位学生,怎样让孩子们给A老师打分,怎样让孩子们描述A老师的不良言行,怎样让孩子们回顾与A老师相处的具体细节。

临近下午14:30,原本喧嚣的会议室终于渐渐安静下来,家长们的情绪也慢慢平复——不再是众口一词的换掉A老师,而是有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对A老师教学方法的商榷、对A老师沟通方式的改进、对学校接下来的跟进调查和教育……

大多数时间都在旁听的我,不由自主地对副校长和政教主任报以了大拇指:大智慧!大能量!作为管理者,我们没有回避自己学校A教师脾气差、沟通难的现实尴尬,但“有错能改、善莫大焉”,如何让家长们恢复冷静,理性地看待教师及相关事件?同样是一个学校的教师,差距在哪里?

不得不说,沟通是一门大学问。

二、问题聚焦

1.和谐社会、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理性看待家校关系?如何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2.作为学校管理的新手,如何尽快学会在“以生为本”前提下合理维护学校及教师的基本权益?在繁杂环境下如何采取适宜的沟通策略?

3.作为学校管理者,在维护学校及教师权益的同时,如何有效贯彻依法治校?如何在类似事件中及时吸取教训并对涉事教师进行批评教育,以及接下来进行的跟进管理和教育?

三、讨论和建议

“换老师”风波暂时平息了下来……

事后,我和所在学校的副校长、政教主任以及两名家长协调人坐在一起进行小结和讨论,我们一致认为:此次风波的缓解与平息,除了学校及校长室高度重视、应对及时之外,政教主任的现场沟通功劳最大、成效卓著。仔细回顾与梳理,政教主任现场沟通的成功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思路清晰,直奔主题

政教主任汇报伊始,在座的一两位家长还是不依不饶:“孩子见了老师肯定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你们的调查不见得真实。”“才三年级的孩子,是非判断怎么能作依据呢?”

但副校长和政教主任还是耐心劝慰:“……不管怎样,先听听孩子们怎么说吧?”

待到家长们略微安静下来,政教主任首先明确地指出:“从刚才各位家长反映的情况来看,A老师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或者说家长眼中A老师最大的诟病)可以概括为两点:课堂教学方法和与家长、学生的沟通方式。所以,我采用一对一的座谈方式,按照给A老师打分、说说A老师不对之处以及学生印象深刻的不良行为等三个方面……”

有一位家长又按捺不住了,插话道:“你找了哪些学生呢?”

政教主任抬了抬头,瞥了对方一眼,而后用手画了一个圈笑眯眯地说:“在座几位家长的孩子我几乎都谈了”,顿了一顿,接着说道:“其中也包括你的孩子陈某!”

一般人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习性,在座几位家长似乎亦不例外,而一旦涉及自己孩子了,家长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啊?我……我家孩子怎么说的?”

政教主任“呵呵”一笑:“不着急,你听我一个个慢慢说来!”

……

2.语调沉稳,态度真诚

说句大白话,截至目前,A老师在言行上肯定存在了过错甚至有违师德,但肯定不至于一棍子打死更或全盘否定。因此,家长的要求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学校及我们几个出面斡旋的行政人员心中自然也有一条底线:A老师必须杜绝前述不当言行,学校更要监督跟进并将不良事态扼杀在摇篮中。

……

“陈某家长,你知道你家孩子给A老师打了几分吗?”看着家长严肃的脸庞,政教主任一如既往的沉稳:“9分!”

“啊?”与会人员——包括陈某家长纷纷露出震惊的表情,有几个家长甚至忍不住哑然失笑。政教主任借机说道:“我也表示不解,并向你的孩子再次解释,满分是10分,就像我们平时考试,6分是及格,9分可是优秀,你确定是9分吗?你家的孩子再次点头确认!”

政教主任当然也没有刻意回避其他几位学生的打分,如8、6、5……

这时候,轻微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又忍不住说:“我家孩子有缺陷,这我知道,我最不能容忍的倒不是A老师教学方法得不得当,我气愤的是A老师侮辱性的言语对我家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

“嗯,A老师简直不可理喻,根本无法沟通……”

政教主任顺势接过话:“这位家长的说法就很好,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呀!如果A老师一下子没办法交流,你可以和我们学校或者行政人员交流……”

副校长和我也做了及时补充:“说实话,如果断然换掉A老师,目前处于学期中期,学校里边一个萝卜一个坑,换谁呢?代课老师?你们能接受吗?……”

3.抽丝剥茧,求同存异

当在座的家长针对A老师的情况反映渐渐进入一个相对安静和理性的范围之后,政教主任将学生座谈和本次事件的源头联系了起来:“许多家长在QQ中说A老师不仅辱骂孩子甚至还让孩子罚站、又拎又打,但孩子们都说没有罚站或责打的事情,这是怎么回事呢?”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QQ、微信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有利于增加透明度、公开性,但如果走了极端也容易滋生谣传、打击报复等不良行为。正如政教主任所说,这中间的是非曲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政教主任依然沉稳、依然清醒:

(1)细描:真的有学生被A老师打了吗?有几位热心家长站了出来,“这件事我们知道,A老师确实将一位不肯写作业的孩子推到了讲台边,但肯定没有打!”真的有学生被经常性罚站吗?孩子和家长都可以作证——因为作业不写或者开小差而从座位上被叫起来提醒应该是有的。

(2)多向:家长们也承认:一个孩子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了,一个班四十几个孩子,做老师的真心不容易。轻微自闭症孩子的家长举了个例子:“我一二年级时数学成绩也不好,只有二三十分,但我毕业考试还考了全班第五名,为什么?因为我碰上了一名优秀的唐老师。”

“是呀!你眼里唐老师是优秀的,像母亲一样呵护你。A老师三十多年的生涯里,她那种以学定教、培养学生小老师的做法也得到过学生们的认可和赞扬啊!”

(3)引导:政教主任说,孩子们反映A老师也有许多优点的——如面批、严格监督等。家长依旧不屑:“哼!只针对少数优等生罢了,一碰到我们差生就骂骂咧咧!”政教主任承认这是事实,是以后必须杜绝的行为,但也引导说,我们能给孩子机会、给自己机会,能不能给A老师一个机会呢?“听其言、观其行!”如轻微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以后我们不管在QQ、微信还是现实生活中,都要树立这种正能量,还可以请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帮助学校和老师更好地面对和帮助孩子。

(4)推理: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谈话进行到了这个阶段,虽然家长们不可能太满意,但显然存在了“求同存异”的可能。政教主任趁热打铁,因势推理:“作为一个有三十多年从教经历的老教师,她的言行和教学方法或许我们不能接受,但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出发点其实和你们家长没有两样,都是为了孩子的成绩和将来,是吧?”

副校长和我也说道:“其实也不怕你们笑话,教师一直在学校里边,怎么说话、怎么做人其实很欠缺!”

有几位家长不经意间点了点头:“嗯,情商比较……”

事已至此,我们也无须回避了,截至目前,A老师最大的问题必然不是师德缺失,而应该是缺乏沟通的意识与技巧,说句大白话:A老师的情商亟待提升。

综合以上描述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此次“换老师”风波虽然告一段落,但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尽管有“尽可能保护教师权益”这一借口,但许多话语和主张难免有违心之处——严格说来,还是因为社会与家长的包容和理解我们才为A老师争取了改过自新的时间与机会。本案例中描述、讨论和分析的主旨显然不是掩饰和开脱,而应该是客观地认识、反省和改进,并以“防患于未然”为前提,为一些存在沟通障碍的一线教师,为诸多为此而困扰的学校管理者提供富有参照价值的建议或启示:

沟通意识务必深入人心。许多事例可以证明: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能用诚意换取被管理者的支持与信任,即使管理十分严格,他们也会谅解而认真地执行;不善于与人沟通的管理者,即使命令再三,被管理者也不愿意接受,其结果必然怠慢或抵触。

以A老师为例,其严格要求学生、努力教好学生的初衷必须予以肯定。但是,与案例中的政教主任相比,A老师作为301班四十多名学生的管理者,她显然没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和原则性。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实在有必要了解学校教师之于沟通意识的现状,通过氛围创设、应用交流等形式让广大教师明白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沟通,使沟通意识深入人心。

沟通方式力求周全便捷。人们说,良好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互动互信的桥梁。因此,学校管理者不仅要促进教师明确沟通意识,也要让教师深谙沟通的原则与方式。案例中的A老师显然忽视了家校沟通的基本原则,教好学生、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没错,但错就错在过于想当然了。就像与政教主任沟通过程中几位家长所说的:“学生犯了错,老师你批评甚至责骂都不要紧,但你怎么能辱骂孩子呢?”政教主任以其客观、公正以及真诚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理解,而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是不是还要学会积极主动、学会将心比心呢?

另外,沟通方式的选择和应用也需要特别注意。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家校沟通的方式也日趋现代化、便捷化,除了随访、约访、家访、家长会等传统方式,还有电访、语音和视频访谈等。相辅相成,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会反过来应用上述方式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因此,沟通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更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的基础上。

沟通技巧强调因势利导。以案例中所在学校为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情渐趋复杂、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也将会更趋个性化,但教师毕竟不是三头六臂的孙猴子。因此,如政教主任这般点面结合、因势利导的沟通技巧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和推广。

家校沟通的常用技巧我们可以概括为摆事实、善聆听、找共性、不发令、不强辩等。但四十余名学生、八十多位家长,往往会出现“众口难调”的尴尬。久而久之,难免会有矛盾、积怨,甚至对立、冲突等,这将大大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家校关系的和谐、顺畅。或许只是一个特例,但案例中政教主任自我提炼的“家校沟通技巧之五多五少”或许会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少一些随机,多一些预案;少一些自负,多一些自控;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单干,多一些合作;少一些负面,多一些分享”……

沟通之“障”并不是无法逾越的“魔障”,多少之间、取舍之念——教育之道向来急不得,我们不妨摆正心态,慢慢来……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双林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副校长管理者家长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与管理办法》
窗口和镜子
家长错了
来宾市忻城县聘任70名法制副校长
《副校长》
家长请吃药Ⅱ
取得员工信任,靠什么?
犯错误找家长
管理授权的六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