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应用
2016-06-21宋丹
宋丹
【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大趋势。教育信息化给现代教育带来了更多新的亮点,本文基于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展开,分析了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就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 中职教育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
【中图分类号】J52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71-02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信息化对教育方式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冲击传统只能在课堂学习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可以随时随地。例如:远程教育、网络课程等等。教育信息化有利于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和促进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职教育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从业技术工人需要掌握的一门基础职业技术,该课程教学信息化将有效促进课程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中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社会是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信息化代表了当前先进生产力,国内各行各业正在积极促进行业信息化发展。“十一五”期间,医疗信息化、政务信息化、物流信息化深入发展,为社会创作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正如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说“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具有革命性的作用。”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1.实现教育公平性。宪法赋予公民平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在现实社会中受社会因素、地域因素、经济因素等多因素影响,国内公民在享受教育权的同时出现了不公平的问题。该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信息化实现了教育资源跨时间、空间、地域传播共享,是弥补传统教育缺陷的有效途径。
2.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效利用。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大国。教育实践中已经强烈感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特别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匮乏。中职教育是以技术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对教师本身掌握的技术要求就比较高。通过互联网、远程教育等手段则可以实现一个教师给千人、万人同时授课。
3.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教育信息化建设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课堂的范围得到延伸。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明显增加。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应用,改变了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化建设为教学带来的创新空间让广大教师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的现状
“服装立体裁剪”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涵盖设计、造型、打板及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2011年温州某中职院校通过信息化技术应用,构建“服装立体裁剪”立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1.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发展形式多样化。学术上普遍认为国内的立体裁剪课程是由日本学者传入的,但其实早在民间的服装裁剪行业一直遵循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传播该技艺。目前民间还有一些艺人沿袭着这样教育形式。上世纪80年代,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立服装专业,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服装立体裁剪理论。90年代后,我国服装产业迅速发展催生了对服装立体裁剪人才的高需求。1993年日本学者佐佐木住江教授在中国开设首个服装立体裁剪培训班。90年代末,全国高等服装职业学校均开设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成为服装专业重要学习内容。2000年后,许多民营服装培训机构、服装工作室开始立体裁剪课程的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机构实践经验丰富、对市场流行趋势把握能力强,成为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活跃力量。多种教育形式并行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难以统一化、规范化管理。
2.传统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在即。从服装立体裁剪课程被引入中国,已经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方面也逐渐积累的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教材版本多难以统一、理论与实践如何协调的问题等等。从教学方法来说,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导致有的学校重理论轻实践,有的轻理论重实践。另一方面,从企业和市场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离开学校但该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停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来看,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较大。装立体裁剪学习的内容有很强的市场变化性。服装潮流直接影响到消费者对服装的选择,因此服装企业在服装生产中都要求设计师能够紧跟时代潮流。该课程学习的内容能否紧密切换当下市场趋势直接影响到学生后面的就业。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一些中职院校已经在积极尝试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三、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院校也正在积极开展课程信息化建设。对信息化在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的应用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整合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资源。对广大中职院校来说,缺乏实战型一线教师是目前该课程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为什么一些企业、民间机构举办的服装立体裁剪培训课程更受欢迎的原因。在中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与企业保持适度的联系能促进课程改革创新更加贴合企业需要。信息技术则在其中能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远程共享,可以让学生对企业生产一线的工艺、流程有更加切身的感受,而且并不一定需要学生到企业才能学习的。另外通过与其他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对一些反馈非常好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录制制作成视频,放在学校网站共享。不仅能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要,还能让更多非本校学生也能向优秀教师学习。信息共享带来的教育资源利用率成倍数增长,对学校、教师本人来说也实现了经济收益的增加。最后,从国内服装立体裁剪学科发展现状来看,国外服装服装产品开发技术向来重平面裁剪轻立体裁剪,因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立体裁剪技术在教学和产业应用较落后。信息化技术整合过程中通过加强与西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教育资源的合作,将欧美国家先进的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和理论引入到中职教育课程中,实现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接轨。
2.接力信息化推进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改革。信息化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信息化改造是实现信息化教学方面应用的前提条件。以教材为例,建议学校编制适合信息化教学发要求的教材。在教材选择方面,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2004出版,2008年多次再版的《立体裁剪与制板》主教材、《立体裁剪与制板实训》配套教材,在内容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在服装造型立体化、板型制作科学化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有鲜明特点,而且教材内容中增加和收集了一些相关的网站链接,学生看教材的同时还可以进入到相应网站进一步了解学习,建议可以采用。另外在推进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必不可少。多媒体技术是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课件以文字、图、声音等形成呈现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信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考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特点,建议安装Authorware多媒体开发工具。该课件制作软件系统具有课件制作界面美观,制作精良,人机交互,操作简便等特点。对教学环境进行信息化改造是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关键。对教师的信息化改造是整个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该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非常强,同时受服装潮流影响较大的学科。作为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改革对该课程发展的重要意义,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技术,例如:课件制作技术等等。
3.建立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学习的专业网络平台。服装立体裁剪理论及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也在随着潮流不断革新。中职高校由于没有接触市场,对很多市场潮流变化趋势的把握不够及时。导致一些学生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已经过时,还需要再学习才能适应市场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没有达到该课程设置的目标。除了前面提到的加强资源合作、共享的方式,建立专业的网络学习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国内就有学校通过建立专业学习网络平台有效解决了市场趋势变化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影响的问题。该校的网络平台,除了有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活动的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常规资源。还与市场时尚动向、流行趋势结合,建立了服装款式库。该数据库是有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通过网络、杂质等各种途径收集整理而成的。不同品类服装的潮流款式及裁剪工艺在这个数据库基本都能找得到。为了保证该数据库与市场同步,学生在毕业后仍可使用该数据库还可随时上传新的服装款式。对服装缝制工艺课件库、学生作品库的建设也成为该校网络平台的亮点。专业服装立体裁剪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带来的重要创新内容。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者消费品质在不断提升。服装立体裁剪技术在实现个性化服装定制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受市场环境影响,国内服装行业企业对立体裁剪技术人才需要持续增长。重视并做好中职教育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教育工作对服装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加快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郭芳.立体化教材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08(10).
[2]吴巧英,郭建南.服装立体裁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郑焰英.我国高等服装教育历史考略及改革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杨洋.国内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改综述与反思[J].文教资料,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