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困境

2016-06-21王嘉励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孤独困境

王嘉励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美国女作家,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以塑造怪诞畸形的人物形象以及展现人性中的孤独而闻名于世。《伤心咖啡馆之歌》可以说是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美国南方小镇上发生的一个古怪又令人伤感的爱情故事。通过主人公之间的一段三角关系刻画出人和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冷漠和矛盾,以及人性中无法克服的孤独性。在作品中,卡森麦卡勒斯以其独特的南方视角,表现出现代工业化进程中美国南方小镇在经济、人文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从而反映出身在其中的南方人之生活困境和思想变迁。

【关键词】孤独 困境 伤心咖啡馆之歌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25-02

一、孤独产生的背景

(1)《伤心咖啡馆之歌》的时代背景

卡森麦卡勒斯笔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二十世纪时的美国南方。在二十世纪前美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种植业一直是其最主要的经济模式。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以工业化、商业化为代表的现代经济模式渐渐攻占了南方社会,摧毁了南方赖以生存的种植园经济,将整个南方推入了现代化工业进程的洪流中去。

尽管开始了现代化先进的经济模式,但是与美国北方相比,南方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中,并没有占得优势。在北方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南方一直扮演着工业原料供应基地的角色,工业基本上被外地操纵,成为了新时期的国内经济“殖民地”。在这种背景下,南方的小镇比起南方的工业城市,则显得更加贫弱。在这里,刚刚从种植园经济中解放出来的人们又沦为了新经济模式的奴隶,受到严重的剥削,生活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还处于相对贫困落后的状态。

正是这样的历史时期和这样的人们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南方文学。我们不难看出,在南方文学中,主人公们总是处于社会边缘,被排斥在主流人群之外。他们甚至被赋予了身体残缺或畸形的形象,以此加剧和主流人群之间的疏离感。卡森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通过塑造身体畸形相貌怪诞的艾米莉亚小姐和李蒙表哥,放大人在始终无法找到归属感时的困境以及从中衍生出的残忍心理。

(2)麦卡勒斯的坎坷人生

卡森麦卡勒斯,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十九岁开始构思小说,二十二岁时完成了她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从而成为了美国南方派第二代作家中的知名人物。随后,她的剧本《婚礼成员》更使她赢得了普利策奖。1952年卡森麦卡勒斯创作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使她的知名度又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成为了她为数不多的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

麦卡勒斯对人性细致入微一针见血似的观察和剖析,以及她独特的笔触描写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作品的主旋律一直是孤独, 之所以一生以此做文章,也是因为她那短暂又令人唏嘘的人生历程。卡森麦卡勒斯从小天赋异禀,却命运坎坷。她早年三次中风,29岁便瘫痪在床,并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身心饱受病痛的折磨。“从她童年开始,身体的不适和疼痛就是她生活的一部分。15岁时她得了热风湿,但被误诊。之后经历的三次中风,瘫痪后身体行动受到严重阻碍。”[1]在如此病痛缠身的五十年短暂生命中,除了糟糕的身体状况以外,曲折的感情经历使她身心饱受折磨。麦卡勒斯与丈夫李维的婚姻一波三折,最后以李维的自杀结束,爱人之死给了卡森麦卡勒斯十分沉重的精神打击。

说到自己的小说,卡森曾说:“在小说中发生的每一件重要的事情,都发生在我身上——或者终究会发生。”[2]

的确,麦卡勒斯的作品中弥漫着的孤独和淡淡的绝望的精神氛围,都来源于她最真实的生活,孤独和疏离,作为她人生的关键词,始终贯穿在所有的作品中,融化于她生活的各个层面里。

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孤独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一个住满了工人的南方小镇,镇上最富有和能干的人是一个名为艾米莉亚、毫无女性特点的怪癖女子。而该镇最英俊邪恶男子马文·马西竟然爱上了她,并下决心为她痛改前非成为一个好人。在一番努力过后,艾米莉亚与马文结为夫妻。但没想到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十天,艾米莉亚就把自己的丈夫赶出了家门,从此马文并再度沦为恶棍而锒铛入狱。 艾米莉亚则心怀满意地回到了婚前平静的生活状态。

这种平静直到有一日,一个自称是她表哥的驼子李蒙来到了这个小镇,而被打破。艾米莉亚小姐发现自己不可救药地爱上了李蒙,并为了给他寻乐子而开设了镇上唯一一家咖啡馆。她生活上照顾他,精神上讨好他,虽然李蒙对她并不钟情,但艾米莉亚却乐此不疲。六年后,艾米莉亚的前夫马文回到镇上找她寻仇,在咖啡遇到了李蒙。李蒙表哥被马文邪恶的气质吸引,百般献媚,想引起马文的注意。而马文却对李蒙拳打脚踢极尽辱骂。

在这样一段新仇旧恨的三角关系里,衍生出了艾米莉亚和马文的一场决斗。就在艾米莉亚和马文在咖啡馆决斗的关键时刻,李蒙背叛了艾米莉亚,协助了马文将艾米莉亚打败,并且二人伙同将艾米莉亚的财产一抢而空,还捣毁了她开设的酒厂和咖啡馆,之后扬长而去。绝望的艾米莉亚随后请来木工,将自家门窗全部用木板钉死,从此将自己封闭在了屋子里,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小说以这样一个怪诞的爱情故事,剖析刻画了所有牵涉其中的人的人性特征,把人类共同的孤独特性烘托到了极致。

若对这种孤独仔细进行剖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卡森麦卡勒斯在作品中刻画这个主题时有一些常用的手法:第一,营造一个孤独的公共环境,通过对公共环境中众人的生存状态和意识形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无法克服难以抗拒的孤独感。

(1)公共场景中的孤独氛围

《伤心咖啡馆之歌》中几处公共场景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出小镇的整体氛围,以及生活其中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文章一开头这样写道:“小镇本身是很沉闷的;镇子里没有多少东西,只有一家棉纺厂、一些工人住的两间一幢的房子、几株桃树、一座有两扇彩色玻璃窗的教堂,还有一条几百码长、不成模样的大街。每逢星期六,周围农村的佃农进城来闲聊做买卖,度过这一天。除了这个时候,小镇是寂寞的忧郁的,像是一处非常偏僻与世隔绝的地方。”[3]通过开头的这段描述,读者可以清楚得感受到小镇生活是单调而闭塞的,经济并不发达,人们生活得十分贫弱。在整个南方进入工业化大发展的时候,像这样的一个小镇就像是处在边缘地带可有可无的人物,轻而易举地就被世界遗忘了。

紧接着,作者描述了在这个荒僻的小镇上主人公艾米莉亚小姐的居所模样——“镇中心全镇最大的一座建筑物上,所有的门窗都钉上了木板,房屋向右倾斜得厉害,仿佛每一分钟都会倒塌。房子非常古老,它身上有一种古怪的、疯疯癫癫的气氛,很叫人捉摸不透是怎么回事。”[4]我们发现,主人公艾米莉亚小姐是镇子上最富有、最善经营的人,然而她的居所竟然是如此破败荒颓,甚至给人一种恐怖的印象,这样的描述如同在读者胸口击了一拳,动作不大,但力度和影响力足够。短短几行中,小镇的疏离感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神秘气氛。

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一书中,最重要的一个公共场景,就是艾米莉亚小姐为李蒙表哥开设的咖啡馆。这个咖啡馆是镇上唯一的一个娱乐空间,这个娱乐空间里汇聚着镇上的各类人等,麦卡勒斯通过对这个公共场景的描写,再一次表现了小镇居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她写到:“在店里喝酒倒也没有引起什么粗鲁的举止,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彬彬有礼甚至到了过分拘谨的地步。因为这个镇子里的人还不习惯凑在一起寻欢作乐。他们习惯的是集合在纺织厂里干活,否则就是星期天到郊外去举行一整天的宗教集会——其本质确实让你对地狱有一个新的认识。”[5]由此可见,工厂的集体劳作和宗教集会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的交流和对彼此的了解,相反贫乏而单调的生活,让人与人以及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更加的疏远。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对神的信仰的淡泊不禁跃然纸上。

但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心中总免不了对生活充满期待,这也是无法克服的特点,和人性的孤独一样。为了摆脱疏离和单调,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艾米莉亚小姐的咖啡馆,他们在这里可以麻痹生活带来的绝望和痛苦,暂时忘却种种的不如意,并渴望在这里得到多一点点的温存,因此在随后的四年间,咖啡馆的规模不断扩大,最后变成了人们心中不可取代的神圣的地方——“咖啡馆之所以在人们心中有地位,不仅仅在于它温暖如春,装潢美观。它更有深远的原因。这与这一带过去没有过的自豪感有关。为了理解这种自豪感,你必须先记住人们的生活是何等低贱。每一家工厂的周围总是簇拥着许多人,然而远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吃的穿的和油腻香辣的美食。生活也可以是想方设法使自己的生命维持下去的一个漫长的过程。”[6]

平淡单一的时光很快过去,艾米莉亚的前夫马文·马西带着复仇的心回到了小镇上,并掀起了一场风波。作为小说的高潮部分,麦卡勒斯精心描绘了一场发生在咖啡馆中的决斗。决斗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在艾米莉亚和马文决斗时,她深爱的李蒙表哥竟然背叛了她,帮助马文打败她后,捣毁了她拥有的一切。那么在这至关重要的一幕里,麦卡勒斯笔下的公共场景又是如何呢?——在咖啡馆里旁观的人群开始疏散,他们“异常安静,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咖啡馆……人们回到家中,把被子一拉,蒙住自己的脑袋。全镇除了艾米莉亚小姐家以外,一片漆黑。”[7]

看到这里,我们心中不免对小镇的居民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觉得他们是如此冷漠,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尽管艾米莉亚小姐开设的咖啡馆平时宾客如云,但她的存在和所作所为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对任何人产生影响。当艾米莉亚挫败和失意的时候,人们选择静静离去,继续过各自一成不变的生活。这是多么冷漠和令人心寒的人世。但我们的感叹却早了一些,因为这并不是麦卡勒斯想要带给读者的感受。她对人性的孤独的刻画还没有止步,反感并不是最终目的,无力感和绝望才是重重的一击。随后,麦卡勒斯在文章中写到:“镇上的人是愿意帮助她的(艾米莉亚小姐)。如果他们知道怎么干的话。这个镇上的居民只要有机会还是愿意经常做些好事的。几个家庭主妇拿着扫帚前来,用鼻子嗅嗅,表示愿意帮她收拾残局。”而“艾米莉亚小姐也仅仅用茫然的斜眼看着他们,并摇了摇头。”到此,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才被烘托到了极致。冷漠并不能表现人性中的孤独是不可抗的,只有当人们想与他人交流、想伸出援手却不知如何去做,做的并非对方想要的,而对方又退避三舍不愿让他人靠近的时候,孤独才能够成为不可克服不可战胜的难题。

从《伤心咖啡馆之歌》来看,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人的遭遇和痛苦、伤害和绝望永远都是最私有的东西,它具有无法被全部理解的特性。因此,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看上去可以理解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他人的伤痛,但我们永远不是他人,我们只是我们自己。

(2)爱是无法拯救孤独的

爱,一直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歌颂爱,鼓励人们去爱的作品不在少数。然而卡森麦卡勒斯偏偏绕开了“颂扬”的角度,冷静地观察和剖析人性中的爱。在她眼中,爱虽然美好,但是有局限性的,爱不是万能的,它永远无法克服人性中的孤独。

麦卡勒斯在《伤心咖啡馆之歌》中这样说道:“首先,爱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共同经验——不过,说它是共同的经验并不意味着它在有关的两个人身上所引起的反响是同等的。世界上有爱者,也有被爱者,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

被人类最伟大的爱情包围的两个人,也终究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他们拥有的不是同一种精神状态,甚至不是同一种生活态度,他们拥有的仅仅是一种意外发生的共同经验。从这样的出发点去审视人性,我们就会自然导推出一种结论:爱无法拯救人性的孤独。

尽管爱无法克服孤独,甚至说爱本身就是一种孤独的行为,但人类却始终无法放弃爱,对爱和被爱乐此不疲。就如弗罗姆曾说: “没有爱,人类一天也活不下去。生命要想进行下去,就需要去实现人与之间的融合,就要去爱。”[8]日本学者箱崎总一也说:“所谓的孤独,是人与人的往来体会中产生出来的,当人认为自己是孤独时,那就是他处在想和他人接触、交往的状态中。”[9]因此,人类的孤独状态和想要摆脱孤独的努力始终是捆绑在一起的,无法分割。正是这种无法分割才使得人类社会能够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并发展至今。

人性的孤独是无法克服的,但人类对于孤独却从来没有妥协过。人的孤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但人的社会性是也是人的一种本质属性。卡森麦卡勒斯一生都在叙述孤独,但同时她在一生中都一直与孤独做着努力的抗争。她笔下的故事,和她自己的人生轨迹,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感到孤独无奈的同时,也是他与孤独作斗争的开始,人生最丰富最耐人寻味的部分不在于这抗争最后的结局,而在于这其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美 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三联书店,2005年,P14

[2]美 弗吉尼亚·斯潘塞·卡尔著,冯晓明译《孤独的猎手:卡森·麦卡勒斯传》 三联书店,2005年,P112

[3]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三联书店,P1

[4]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三联书店,P2

[5]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三联书店,P23

[6]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三联书店,P60

[7]美 卡森·麦卡勒斯著,李文俊译《伤心咖啡馆之歌》三联书店,P75

[8]弗罗姆: 《逃避自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年,P24

[9]箱崎总一著,李耀辉译《孤独心理学》,作家出版社,1988年,P8

猜你喜欢

孤独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的世界谁来懂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