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互融发展

2016-06-21黄文学连红军

人民论坛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

黄文学+连红军

【摘要】当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属于新时期的新任务。两者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很多的共性和联系。将两者结合起来,建立共促发展的互融机制,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加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融机制

【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业建设互融可行性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属于新时期的新任务。两者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却有着很多的共性和联系。目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互融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融合,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摆脱弊病,获得更好发展的途径。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文化创意产业的基本素材是文化,创新是其发展动力。个人(团队)通过创意将文化素材转化为新的事物也就是创意产品,并不断将新的创意产品推向市场进而发展成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很迅速,并且已经成为中国很多地方的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发展的亮点。

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体现在产业的创新。作为新兴产业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自然成为国家大力扶植发展的产业之一。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城市转型提供创新驱动,已经成为城市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

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也存在自身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仍然属于新兴产业,但却已经逐渐丧失原有的朝气,面临着两个紧迫问题。一方面,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其原来以创新、创造为宗旨的产业理念已经完全被急功近利的商业驱动所代替,有些创意产品甚至偏离了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另外,对于特色的利用以及文化公益等的发扬本应成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长久生命力,但随着创意产业执著于创意,而远离地气,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走向越来越狭窄的道路上。创意产业的发展不应该远离民生,应该为民众服务,惟其如此,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出及发展过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21世纪初开始得到提倡。2002年,朱镕基在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无论是图书馆、博物馆还是其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这些都属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应有之义。2005年10月,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党和国家开始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对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划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为什么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6年3月,李克强在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为了人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公共服务,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随着国家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日益重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逐步摆脱基础薄弱、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普遍匮乏的状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服务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中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处于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上的认识不清晰,管理模式落后,服务上也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我国目前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也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相融合面临着难得的机遇。首先,国家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注重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表示,“十三五”期间会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文化服务,并且提出将文化产业在国家GDP比例的比重从2014年的3.76%增长到2020年的5%以上的目标。从政策和扶持力度上,国家必然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其次,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需要更多的民生服务。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重大成就,但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工业大而不强,资源消耗严重,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得我国不得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由此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是改革的阵痛,国家一方面要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要减少失业造成的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真正发挥服务功能,成为减少矛盾的有效平台。正因为此,国家必然在政策等方面加大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植力度,同时也必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释放改革红利,改善人民生活,稳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民众不安心理。

最后,人口素质的提高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温家宝在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从1990年的6.4年增加到目前的9年以上,中国人力资源竞争力排名从2000年的第31名成长到2012年的第14名,短短的十几年,中国在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后,正昂首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丰厚的人力资源储备,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人力资源方面站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更加与世界接轨,能够真正建立具有现代意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由上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能够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具备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有利条件。

建立互融机制的重要意义

互融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创意生态的营造。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是要满足人们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增长的需要。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只是信息产业化的发展,人们已经不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资文化需要,对于时尚的追求,对于创新的刻意,都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已经逐渐由过去的满足人民的基本公共文化需要转变为在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创新这一更高的功能层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为培育国家核心竞争力,增强国家凝聚力发挥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创新力量。这一新要求,必然引导整个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创新创意为核心,营造一个适合创意发展的有利环境。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中对知识、技术、文化集成度最高的产业形式,已经逐渐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创新驱动力。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要实现转型发展更多的要依赖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因此,各级政府积极制定和出台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种战略措施,培育和发掘各产业领域中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技术、市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融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塑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生长的城市空间,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意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生动活泼、潜力无限的创意生态。这样一个生态对于城市的整体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互融机制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民生,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是提高社会主义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都将深刻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状态。民生的改善最重要的不是多,而是适合,要符合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需求。两者互融机制的建设将能够更好的了解到人们的文化服务需求,生产出切合实际的文化创意产品,建立起真正符合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仅指人民群众和谐相处、诚信友爱,还应该充满活力。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人民群众存在感和获得感的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融机制的形成,将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而这种获得感的满足又能够激发人们参与创造的热情,焕发他们的创造力,反馈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一旦这种创造被激发出来,将大大加快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欧美国家在20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合,这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巨大变化上。公共文化服务不再只是传统上的为公民提供满足基本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而是以“创造性”为价值导向,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形成整个社会开展创意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了欧美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也有较大发展,但与欧美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产业发展的长久机制更是没有建立起来。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并建立完善的能够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应该开拓思路,探索基本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互融机制。如何实现互融,正如雒树刚所说的,“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加强对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质量。调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①

构建互融机制的路径

文化创意产业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其基本模式应该是需求与服务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依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求,不断提供文化创意产品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服务,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的需求既是创意产业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稳定的市场。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互融机制最终将形成按照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要实现融合,就要将民生作为两者联系的纽带和共同目标。民生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所讲的民生大都是指的狭义的民生概念,指的是人民的生活生存的状态以及发展机会、发展能力等基本的内容。李克强总理指出,“为政之道,民生为本”。这里的民生就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同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应该坚持民生为本,应当大力扶植建设一批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并将其产品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实现生产与应用相互促进的机制。

其次,要实现融合,还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一灵魂毫不放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要求,并提出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不仅仅是某些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因素,这是党和政府对于创新重要性的新认识。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能力,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谈不上现代化。因此,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互融,就要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的现代性有机结合起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性也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入必将大大提高,从而使得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接轨。

再次,要实现融合,特色特别是文化特色是不能忽略的部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是要让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平台,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但这种获得感不是水中月,也不全意味着要阳春白雪。要有获得感首先就要有归属感,应该能够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百姓能够迅速的接受和融入进去,享受这一体系带来的服务,而不是敬而远之。要做到这一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必须兼顾现代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要体现当地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所创造的产品也必须兼顾到这一点,创造的产品才能真正运用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最后,要实现融合,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在不断发展,政府的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调整。地方政府不仅要关心经济建设,也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服务建设方面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政府不仅要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还应该加大投入,将其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造成的失业等问题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地方政府应该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互融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和独特优势,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融合,加强监督和引导,确保在互融机制下创造的满足人民需要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运用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从而提升老百姓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认识和热情,并积极地参与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形成全社会共建服务性社会的良好氛围。

(作者分别为华北理工大学讲师,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本文系唐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唐山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140205b)

【注释】

①雒树刚:“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日报》,2015年7月8日。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创意产业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