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罪》:菜鸟刑警成长记

2016-06-21路蔷

看天下 2016年16期
关键词:张睿学渣美剧

路蔷

有观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第一集就完成了别的剧至少三集的量,

第二、三集直接来了群像大反转,信息量、人物线那叫一个多,转折转折再转折。

我不剧透,作为一个看完第一季的人,我只说一句,

后面的大高潮小高潮无数,

反转多到应接不暇,这个剧组好像就不懂得什么叫‘慢慢来,别着急。”

原著不是超级大IP,没有自带流量的小鲜肉加盟,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前期话题发酵,一部刑侦题材的网剧《余罪》忽然之间就成了“爆款”。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对于案情的展现和推理,导演张睿说,这部戏更像是青春热血的菜鸟警察成长史,而余罪就是自己眼中的“警界韦小宝”。

非典型“爆款”刑侦剧

上线72小时播放量破亿,豆瓣网友给它打出8.6分的高分,《余罪》在前期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成了《太子妃升职记》之后的又一部现象级网剧。《余罪》的总策划于淼总结过这部戏的成功之处:“原著精彩、剧本扎实、导演卖力、演员用心、后期精良、宣传到位、平台给力、观众捧场。”其实《余罪》并不是完美的作品,也有人吐槽情节漏洞和制作粗糙,但是“一看就停不下来”仍然是观众对这部戏最常见的评价。为了满足观众追剧的热情,《余罪》的第二季打破最初的播出计划,提前到6月12日上线。

国产刑侦剧一直不乏佳作,不过自从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将涉案题材电视剧移出卫视黄金档以来,这类题材就此沉寂。而网剧给了刑侦题材一个全新的出口,高强度的剧情、新鲜的人物设置和注重观影趣味的创作思路都让《余罪》更对爱看网剧的年轻观众“胃口”。

《余罪》改编自网络作家常书欣的小说《余罪:我的刑侦笔记》,讲述了一个立志混到毕业回家当片警的警校“学渣”余罪意外被选为警队卧底的故事。早在实体书出版之前,《余罪》就位列百度风云榜小说榜的前十名,还和《三体》《盗墓笔记》等作品一起入选“首届中文小说阅读快感排行榜前20”。不过,常书欣自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过,这部作品仍然属于小众小说,论IP价值,是无法和《盗墓笔记》相提并论的。

作家马伯庸曾经评价该书“是一部刑侦小说,也是一部推理小说,更是一部市井众生相”。正是这种“市井气”给了小说读者和网剧观众巨大的新鲜感。作为一个警校刚刚毕业的菜鸟警察,余罪一身痞气、邪招不断,在本剧开篇,余罪有一句独白就说:“好人当不了警察,因为善良在作奸犯科的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懦弱。”虽然这样的人物在同题材的港剧和美剧中很常见,却是国内刑侦剧中“另类”的警察形象。

常书欣并不避讳对媒体谈起自己的经历,在《山西日报》的采访中,他坦陈自己1993年曾因为抢夺罪被判了8个月的监禁,也由此认识了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毒贩、小偷、鸡头等等。从监狱里出来后,常书欣通过补习考上了山西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可惜没读完,就因为打架被学校开除了。“我开过出租车,还有那种三轮车,卖过菜,卖过书报,做过电脑生意,后来在电信局装电话,再后来当通讯员,下过煤矿,卖过彩票,推销过保健产品等等等等。在从事写作前,我干了N份不同的职业……大部分的小市民都是这种生存状态,都是生活逼出来的,走投无路一回,就什么都会了。”这些经历让他了解普通人生活的常态和市井智慧,也更熟悉警察和罪犯,“不管警、匪哪一方,他们本身的人性扭曲和挣扎才是最精彩的。”

对于剧中警方形象的把握,编剧在改编过程中也有很多操作层面的考量。整个创作团队对人物形象的认知都在主流价值观上,无论是怎样的插科打诨,人物命运的几次转折仍由使命感主导。“其实你细心看,这个戏里面余罪的坏都是表面的,都是为了任务,他的使命感战胜了他本身的那种小孩的不成熟和恐惧。至于他的个性,我们会保留他本身的东西,但是也会让观众看到他的成长。”导演张睿这样解读余罪的“痞”。而另一个主要人物,刑警队长许平秋面临的争议更多,从目前的播出情况来看,很多观众认为许平秋是“威逼利诱”余罪做卧底,“实际上许平秋还是把每一次重要选择的权利都留给了余罪,是余罪自己认知到自己作为一个警察的责任。当然余罪作为一个菜鸟警察,当他真的遇到危险,见识到犯罪分子的残忍时,面对生死,他也有恐惧。把这种人最真实的反应写出来,观众看得才过瘾”,于淼说。

“学渣”最动人

爱奇艺市场部的内容营销总监骆俊澎在谈到对于《余罪》这部戏的营销策略时说,这部戏并不是“大IP”,演员阵容只有张一山这一张熟脸。在《余罪》之前,张一山一直是观众眼中的“童星”,而他这次的成功转型也成了这部戏最先发酵的话题,该剧培养的第一批“自来水”们的讨论也多集中在张一山的演技爆发上。

在导演张睿眼中,《余罪》其实更像是一部热血青春偶像剧,而刑侦只是这部剧的壳,因此在演员的选择和表演上,张睿更强调学生的感觉,“说实话这帮演员并不太像警察,他们身上的特征更像一帮学渣,这种学渣可以在任何学校。”

张睿对合作多年的副导演说,自己不要明星,只选演员。而他选演员几乎从来不试戏,就是通过不停地聊天来发掘演员与角色的相似之处。而他的这种选择被证明效果相当不错。因为不是人气爆棚档期满满的大明星,全体演员都拿出了足够的诚意来投入这部戏当中。制片人春晓介绍,演员们在拍摄前先花了大概十天的时间在一起围读剧本,在围读的过程中进入角色,熟悉彼此。事实上,剧本围读环节是大多数精品美剧、日韩剧都会做的基本功课,但在国内的电视剧生产过程中,却常常是一种奢求。

“这帮孩子好就是好在,跟很多已经有些‘拍油了的演员相比,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好玩的事。”张睿说。比如王戈为了饰演爱赌的“鼠标”,在拍戏之前就练玩牌,一直到可以单手洗牌;演“牲口”张猛的葛铮每天都在练肌肉,吃增肌营养品;演“骆驼”的张承就拼命恶补汽车和电脑的知识。“其实我不一定真的会把他们做的这些准备都拍出来,但是这些积累多多少少在戏里面会流露出来,现在的观众都是看美剧培养起来的,这些努力会被他们看到。”

美剧培养的作者和观众

在采访中,导演张睿和总策划于淼都提到了美剧对当下创作者和观众的影响。刑侦、犯罪类题材一直是美剧编剧的最爱之一,《CSI》、《犯罪心理》、《绝命毒师》、《24小时》……这些经典美剧培养了新一代观众的观影需求:故事要紧张刺激,情节设计紧凑,悬念十足。而网剧的观影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和美剧爱好者重叠的。

《余罪》的原著小说已经为这部戏打下了丰满的人物基础和故事内核,但无数大IP改编出的雷剧都是现实的教训——好小说要过渡到好剧,需要靠谱的改编。在改编中把戏的节奏提起来,加大剧情浓度,也是目前《余罪》能赢得好口碑的关键。尽管制作有些粗糙,剧情的bug有些也经不起推敲,但它节奏快到让观众来不及多想。有观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第一集就完成了别的剧至少三集的量,第二、三集直接来了群像大反转,信息量、人物线那叫一个多,转折转折再转折。我不剧透,作为一个看完第一季的人,我只说一句,后面的大高潮小高潮无数,反转多到应接不暇,这个剧组好像就不懂得什么叫‘慢慢来,别着急。”

于淼说,对于小说,编剧们最大的改动在开头,前两集用独白建立人物,加快情节的进入。为了加强戏剧冲突,剧本对人物进行合并,缩减了小说里学渣队伍的人数,让情节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原著小说中广州拉练没有学霸,编剧们把女生安佳璐和学霸解冰也放进去,安排学渣和学霸在暗地里对抗,这样更符合年轻人的趣味,“我们要做出阳光、有朝气的东西,再把这样的年轻人忽然放到残酷的现实中,那种无力感和成长过程就会变得更打动人。”

除了观众对节奏要求的提高,精致美剧培养出来的观众也会将细节放大。比如很多观众质疑剧中的反面一号傅国生,作为一个看上去有钱又有品的老板,为什么家里的装修会是三线城市的影楼风。也有观众质疑这部戏有“直男癌”倾向,剧中女性角色比较符号化,不够生动可爱,台词也有些挑逗。

关于“直男癌”的指控,制片人春晓解释说这些情节的安排其实带有这个年龄段的群体特征:“这些二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一起的交流方式就是喜欢谁就拿谁开玩笑,不喜欢的人是不会逗的。”而在于淼看来,余罪“虽然嘴上说直男癌的话,但不做直男癌的事”,每到危急时刻,都会首先保护身边女生不让她们涉险。

随着《余罪》这部戏的热度不断上升,观众对于继续拍下去的呼声也很高。对于两季之后是否还有拍摄计划,主创团队一直保持神秘。不过,张睿说自己前几天还和张一山聊过这个问题,“如果观众很喜欢的话,我特别希望像美剧那种模式,一直做到观众说‘我看不动了。一山说,那这部戏就超越了一个作品本身的意义,会成为可以陪伴一代人成长的作品。”

猜你喜欢

张睿学渣美剧
The dilemma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in contemporary life
学渣与文曲星
Wechat, life in our Palm
张睿 主宰人生, 睿不可当
班级充满相对性
美剧基金
我是学渣千秋叶工作室
我的开心事
学渣男的“快女人生”
美剧台词秀——House of Cards 纸牌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