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及语义功能对比分析
2016-06-21张菁菁
摘 要:被动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之一,被动语句同时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英语和汉语表达被动概念的结构形式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本文从英汉被动句的结构形式、语义功能两方面入手,分析二者的差异,以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被动句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和意义范围。了解二者的差异,将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语言,并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语言对比 被动句 英汉对比 结构 语义
英汉两种语言的构句方式有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被动句方面,就更为明显。Yip P C和Rimmington Don就被动句这一概念谈到:“汉语中对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欧洲语言。由于汉语是意义指向性的语言,而非严格依靠形态的语言,因此它更多地依靠语言内容,而非语法形式。同时,汉语被动句不到必须使用时,一般会尽量避免使用带有标记性的被动词(例如被)。然而,汉语中,不管是带标记词的还是不带标记词的各式各样的被动句的使用范围和频率(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普遍少于欧洲语言。”[1]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被动句:
一、英汉被动句结构形式的对比
(一)有标记的被动句(形式被动句)
在汉语中,有标记的被动句,常见于被字句,或者是含有“叫”“让”“给”等词的句子。
汉语“被”字句的基本结构是由“S.+被+O.+谓语动词+其他”,英语被动句则由“S.+be+过去分词+by+O.”来组成句子。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有施事者
(1)那个警察被人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someone.(Identity vague)
The policeman was wounded by someone.
(2)那个警察被小偷打伤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 by the thief.(Initiator revealed)
从上文可以看出,在有标记的被动句中,例(1)中施事者的身份模糊不清,虽然出现了施事者“人”(someone),但是“人”具体的身份仍然未知。从例(1)中可以看到,英语中施事对象前面的“by”可以连同其后的施事者根据语境的需要适时省略,而汉语中施事对象前的“被”常常是构成被动句的必要条件,通常不能省略,即使要省略也只能根据语义省略“被”后的宾语,而不能连同“被”字一起省略,否则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被动句。这是因为汉语是孤立语,没有语法规则且不通过形态的变化来表达语义,而主要依靠虚词和语序,“被”作为被动句里的主要虚词不能连同宾语一起省略。英语的被动句即使没有句末的“by+O.”,但仍然有“be+过去分词”的核心表达,且“by”与动作发出者的关系紧密结合,因此保留前半部分依然是有标记的被动句。
2.无施事者:
(3)那个警察被打了。
The policeman was hit.(Identity unstated)
无施事的被动句中都涉及到“省略”,无法或不需要补出施事者的情况。在语境已经很充分,不需要补出施事者的情况时,汉语省略充当施事成分的宾语,但保留虚词“被”,而英语中则将宾语连同前面的连接词一起省略。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汉语被动句的谓语动词不能单独存在,后面一般要加上“其他”的成分,这些成分一般包括:“了”“补语”“动词+补语”等。在上述的例子中,动词“打”后加上了“了”,构成了“S.+‘被+O.+谓语动词+了”的形式,而在英语被动句“The policeman was hit.”中,整体充当谓语的“was hit”后不需要在加入其他成分,可以单独使用。这是因为,汉语的被动句需要表达施事对象对受试对象产生了某些影响,因此必须将受到动词影响的结果呈现出来。
3.施事者在句中的位置
我们先看几例英汉被动句的例子:
(4)戴维亲了玛丽。David kissed Mary.
(5)玛丽 被戴维 亲了。Mary was kissed by David.
受事 施事 V. 受事 V. 施事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的形式与其语言背后的认知方式有着一定的关系。因此,在一个普通句子转化为被动句时,依然要符合原先的语言规范,即汉语中状语可放在谓语动词前,形成“主语+状语+谓语+……”的结构,而英语中通常先说主干结构,然后状语类的其他成分放在句子谓语之后的远端位置,常常为“主语+谓语+状语+……”的形式。
4.状语的位置
汉语被动句中,状语的位置通常是:表示时间、情态的状语在“被”字的前面,其他状语放在后面:
(6)他的钱包昨天被小偷偷了。
His purse was stolen by the thief yesterday.
(7)他的头昨天被狠狠地打了。
His head was hit hard yesterday.
例(6)中的“昨天”作为时间状语,放在“被”的前面,例(7)中“狠狠地”作为方式状语放在了“被”的后面,而英语中状语的位置一般固定,常放在谓语动词的后面。
5.动词的选用
汉语中,有些词不能出现在被动句中,例如“是”“有”“再”“当”“像”“属于”“得”“近”等,同时,表示自身身体部位动作时,也一般不使用“被”字句。例如:
(8)*手被我举起来了。
*头被我抬起来了。
在上文第二点中,我们已经讨论了被动句动词的使用情况,通常谓语不能单独出现,但在个别有情态状语、对举句或书面语色彩较浓的条件下,可以单用动词。
(9)突然被骗,他心里总感到有些意外。
(10)两个人一个被杀,一个被救。
在英语中,不及物动词没有被动语态,例如:“appear、die、end、fail、happen、last、lie”等词,这些词不能与“be”动词构成“be+过去分词”的形式,但这些词在译成汉语时,有可能是及物动词。例如:“I failed her.”翻译成汉语是:“我让她失望了”。以不及物动词“fail”为例,其构成的句意里含有一定的被动意义,但是无被动标记,而此时的汉语被动句含有标记。
(二)无标记的被动句(意义被动句)
英汉语言中,除去有标记的被动句,还有许多被动句并未采用被动形式,而以一般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其被动意义也能被听话者所理解。比如汉语中大量存在的“话题——说明”型结构,受事者出现在句首作为论述中心时,就成为了人们谈论的一个新的话题,这时,话题要放在句子的开头。例如:
(11)任务完成了。The mission has been accomplished.
(12)问题解决了。The problem was/has been solved.
(13)信寄走了。The letter has already been sent.
(14)窗户打开了。The window has been opened.
上例说明,在汉语中,当话题作为被论述的对象时,即便是表达被动含义,也不使用被动形式。同时,意义被动句中的“话题”和“动词”是正常主动句中的“V.+O.”,因此,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否则就会产生令人无法理解的句子。例如:
(15)信已经寄了。(寄信为“V+O.”结构)
(16)*信已经走了。(走为Vi.,不可带宾语)
在英语中,受事对象一般都需要依靠特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现。英语中这一类的表达较少,通常在不及物动词充当谓语,且受到副词“well、good、easily、perfectly”等修饰时,使用这样的形式。例如:
(17)The book sells well.
(18)It smells good.
(19)These clothes washed easily.
显然,“the book”“it”“these clothes”不能分别自动发出“sell”“smell”“wash”等动作,所以基于动词词性和句中限制的条件,英语中意义被动句有如上类型。
英语中虽然也有主动句型表被动义的句子,但大多数的被动句依然是通过“Be+过去分词”的形式来表达,而不像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意义被动句。无标记的被动句在英语中的数量明显少于汉语,且汉语被动句中的动词具有使役性,动词对施事产生的影响必须表达完整,因此汉语中有“S.+‘被+O.+V.+了”“S.+‘被+O.+V.+Complement”“S.+‘被+V.+C.+O.”等形式,而英语被动句的表达形式则相对单一。
二、英汉被动句语义表达的对比
(一)语义表达的倾向性不同
汉语在“被”字出现以前,已有“为……所……”等结构,这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消极意义。下面对被动句的语义表达是否含有“不愉快”等消极义进行分析。
1.动词本身含有消极义
一些谓语动词诸如“杀、灭、伤害、袭击、破、劫”等,本身含有强烈的消极语义。因此,在“被……所……”或“为……所……”的结构中,受事者受到上述谓语动词的影响,整体呈现出消极义。例如:
(20)一队为敌方所杀。
(21)我们有理由认为,露营者们是被野兽所伤。
2.动词本无消极义,但结合句义产生消极义
有一些动词本身是中性词,没有明显的消极义,但是由于谓语动作的发生是受事者所不希望也不期待的,由于“被”字句的动词要对受事者产生影响,因此,句子就带上了消极义。例如:
(22)野战军在偷袭中被敌人发现了。
(23)他们的这段对话不小心被小明听见了。
(二)使用频率
在英语中,常用被动形式来剔除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以表达客观性。英语中的被动句常用来陈述客观、公正的事实,并在语气上保持了冷静和理性。英语被动句形式并不单单是“be+过去分词”的形式,还有“get+过去分词”“have+动词复杂式”等。例如:
(24)The problem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25)The student with previous experiences are preferred.
(26)I was convinced that the only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为表达客观中立的态度,英语倾向于采用被动句,而汉语被动句多少都含有被动的语义指向,因此并不用被动句来表达客观公正的语气。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英语和汉语具有不同的语言类型及语法结构,且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语言表达习惯不甚相同,因此,英汉被动句在表达结构和语义功能上都存在着差异。英语被动式的语法构成形式较为单一,很大程度上依靠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有标记的被动句占多数,无标记的被动句占少数;汉语的被动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有较多的有标记表现形式,无标记形式的被动句也能通过意合的方式,充分表现出来。在语义特点方面,汉语的被动句多数带有语义指向和主观意义,强调受事者受到谓语动词的影响产生了某些变化,而英语中的被动句是将受事者从有可能受到主观影响的语言形式中解放出来,表达客观、理性而公允的概念。正是这种语义特征的差异,使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使用频率产生差异。
充分了解英汉被动句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二语习得中更为准确地使用语言,更有效地理解非母语文化中特定句型所表示的含义,从而为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好的教学指导。
注释:
[1]Yip P C,Rimmington Don.Chinese:A comprehensive grammar[M].
Psychology Press,2004:209.
参考文献:
[1]Yip P C,Rimmington Don.Chinese:A comprehensive grammar[M].
Psychology Press,2004.
[2]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3]刘月华,潘文娱,故桦.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
[4]任彦.英汉被动句对比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5]张晋林.对比视域中的英汉被动语态[J].外语学刊,2009,(2).
[6]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6).
[7]邓云华,黄广平.英汉被动句视角与标记性的类型学研究[J].
中国外语:中英文版,2014.
[8]隗雪燕,王雷.英语与汉语的被动含义[J].外语教学,2001,
(5):18-23.
[9]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式的原型研究[J].外语研究,2005,
(1):19-23.
[10]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J].汉语学习,1998,
(5):15-19.
[11]王炳炎.英汉被动结构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6):14-17.
(张菁菁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中心 20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