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代词“那啥”用法浅析

2016-06-21王如心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话语标记

摘 要:“那啥”本是东北方言词语,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繁。“那啥”由定指代词“那”和方言不定指疑问代词“啥”复合构成。本文将具体分析“那啥”语法功能中的指称功能和述谓功能,以及经过语法化成为一个话语标记后的语用功能,并思考为何没有与之平行的形式“这啥”,以期将复合代词“那啥”解读完善。

关键词:“那啥” 指称 述谓 话语标记 不对称

我们先来看一些语料:

(1)瞧瞧你,乐得跟那啥似的。

(2)脸红得跟猴子的那啥有一比。

(3)那人说话不阴不阳的,眼神也很那啥。

(4)这就是我给你说过的“高僧”,嘴上一套,私下里比流氓还那啥。

(5)那啥,你没听说过也不打紧,反正也是我胡编的。

言语交际经常用到上述语料中的“那啥”,有时是不用说出,有时是不方便说出,有时则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就用“那啥”来充当,但“那啥”并不全都发挥一种替代作用,很多时候它虚化成了一个话语标记,用来表示语流间的过渡,或是在组织语言中留一个思考的间隙,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那啥”的语法功能

代词是现代汉语中相对特殊的一个词类,其语法功能完全由其所代指的词决定。因此以“那啥”所替代的成分不同,将其分为指称和述谓两大功能。

1.指称功能

当“那啥”代指名词性成分时,行使的是指称功能,指称的类型丰富多样。首先是指称具体的事物。例如:

(6)“兔崽子,把那啥给我拿过来!”……团子把手里的小人书攥得更紧了。

(7)没有那啥我怎么给您办事儿呢!

(8)脂粉店最重要的顾客群,便是那青楼妓馆中的那啥。

由上述例句可知指称具体事物时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说话双方都知道的事物,此时可能因为说话人一时无法说出事物名称或不必说出事物名称,如例(1);一种是说话人一方所知道的事物,此时多是不方便直接说出。笔者整理语料时发现大多数用“那啥”来替代的具体事物都是在我们的交流认知中不方便、不好意思直接说出的,如例(7)、(8)中的“那啥”分别指代钞票、妓女,因此用“那啥”替代,使语言变得更委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日常语言的文明程度。

其次,是指称不一定有实体的事物或名物化的动作行为,后者数量较少,此时是在泛指,从语法意义上来讲只是在描述一种程度。例如:

(9)乐得跟那啥似的。

(10)抠得像那啥一样。

这里“那啥”通常与“一样”“似的”等构成比况短语,作谓语的补充说明成分,例(9)中“那啥”可以指代“抽风”这样的动作行为,但并不是着意在描述这个行为,事实上我们也无需在意“那啥”指称的事物到底是什么,它只是在辅助表达程度义。

此外,“那啥”还有复指的用法,与后面的成分构成同位结构。例如:

(11)公子爷跟您就像那啥牛郎织女。

(12)你们外国人那啥“开司米”的花毛衣。

2.述谓功能

当“那啥”指代谓词性成分,即动词和形容词成分时,行使的是述谓功能,陈述一个事件或状态,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本可以明确表达出来的事件行为或性质,却用“那啥”来替代。例如:

(13)这小丫头的脸蛋实在是滑嫩,比那剥了壳的鸡蛋还那啥。

(14)双胞胎姐妹花同被保上哈佛大学,这也太那啥了!

(15)你这比高考作弊还那啥。

(16)万一哪天我那啥了,总也得留下点儿东西不是?

前几句指代的是形容词成分,例(13)“那啥”替代“滑嫩”,例(14)可以理解为替代的是“厉害”,例(15)可理解为“恶劣”,需要指出的是当用“那啥”替代这些形容词性成分时,其程度意义加深了,传达出的感情色彩也更为强烈,无论是褒义还是贬义,其程度都在向两极靠近。例(16)指代的是动词性成分,根据句义替代的应是“死亡”,我们在语用中因避讳这类词,多用委婉的方式表述,因此“那啥”在某些方面还是一种委婉语。

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所要描述的事件或程度,因此用“那啥”替代。例如:

(17)李叔叔嗓子挤出来的声音都有点变了,目光也很那啥。

(18)老六这个人,不好说,太那啥了。

我们在会话中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心里所要描述的事件行为或性质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述,往往造成词不达意,因此临时寻觅一个万能的“那啥”来替代,隐隐约约能使说话人感知到自己的表述意图,完成会话行为。

二、“那啥”的语用功能

在言语交际中,一部分“那啥”发挥指称和述谓的功能,另一部分“那啥”则经过词汇化和语法化固化成了一个话语标记,自由地散布在会话语流中。话语标记多由一些高频成分连用经过虚化而来,“那啥”由指示代词“那”和疑问代词“啥”复合而成,已固化成一个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意义也在不断虚化,最终成为了一个话语标记。例如:

(19)哦,那啥,中午我做个猪肉炖粉条,要不马老师也留下来吃饭吧?

(20)我皮厚,不怕别人笑话没学问,那啥,只是首曲子而已,没事没事。

(21)卫螭怀念起在现代被鄙视过无数次的CCTV春节联欢晚会,那啥,有的时候吧,觉得不好看,没了,还觉得不自在,时间不好打发。

(22)这么僵着也不是个事儿啊,那啥,大家伙儿去喝一杯吧!

(23)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那啥……噢,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般的娇羞。

话语标记“那啥”主要发挥这样几种功能:

一是引出新信息,如例(19),抛出“那啥”后引出邀请马老师在家吃饭的意图,“那啥”可看作是新信息出现的标志。

二是语流过渡,如例(20)、例(21),只是语篇中的一个过渡项,承上启下,也反映出人们思维的流动。

三是转移话题,如例(22),为了避免尴尬将话题转移,也是完成一个会话行为的常用手法。

四是填补语言间隔,如例(23)。上文已提到,人们在会话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话到嘴边却突然想不起来,心理学上也称为“舌尖现象”,此时用一个“那啥”来填补语言的间断,实则也反映了说话人思考的一个间隙。

言语交际中使用“那啥”能够达到调节会话气氛的语用效果。话语标记“那啥”的插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拉近了会话双方的心理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和谐的氛围。

三、平行形式“这啥”

指示代词“这”“那”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但实际上二者的使用频率是很悬殊的,“这”处在常用词第十位,而“那”则在一百位以后。我们使用话语标记“那啥”非常频繁,但为什么没有与之平行的形式“这啥”呢?

项开喜(2010)曾在分析没有与“那谁”平行的形式“这谁”时指出心理学中认知联想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由新及旧”“由近及远”,由眼前“近”距离的事物联想到“远”距离的记忆深处。“那谁”的结构与“那啥”类似,我们不妨也以此原则来解释这种现象。以指示中心为坐标,可将“这”描写为近指,将“那”描写为远指。在会话或独白中抛出“那啥”时,往往是被心理认知“近距离”的事物激活了“远距离”的深处记忆。当然,这种认知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取决于说话人的主观认识和态度。仍用上文的例子,“这么僵着也不是个事儿,那啥,大家伙儿去喝一杯吧”,说话人处在眼前一个尴尬的场景,是“近距离”的事件;为了解决眼前的事件而思考解决办法,这就是激活点;解决办法“喝一杯”这个事件还未发生,处在我们心理上的“远距离”位置,因此用“那啥”来进行一个记忆过渡和语言转换。相比之下,表示近指的“这啥”无法满足语言中的这个心理原则,并且它没有固化成一个话语标记,只是“这”与“啥”的简单加和,仅行使疑问功能,没有丰富的语用功能,因此“那啥”没有与之相平行的形式“这啥”,这又是“这”与“那”的一个不对称点,本文不再加以赘述。

口语中使用“那啥”颇为有味儿,书面语中使用则使语言轻松诙谐但有时也会不太严谨。还需一提的是“那”有两个语音形式“na”和“nei”,北京话口语中多用“nei”,“那(nei)啥”读来就更有味儿了,对于复合代词“那啥”的其他语用功能有待日后研究。

注释:

①本文所有语料均出自BCC和CCL语料库,部分经过改编而成,出处

从略。

参考文献:

[1]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

(1).

[2]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

文,2002,(4).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

(4).

[4]项开喜.“舌尖现象”的语法化——“那谁”与“小他”[J].

语言科学,2010,(5).

(王如心 河南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7)

猜你喜欢

话语标记
客套话“不好意思”互动话语功能探析
浅论现代汉语构式“毫无疑问”
电视选秀节目导师抢人环节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