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汉译经中动词前的“已”和动词后的“已”

2016-06-21房旭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房旭

摘 要:本文以东汉译经中“已”为研究对象,将其与同时代的《论衡》作比较,通过分析和解释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东汉译经“已”的特殊用法。

关键词:东汉佛经 动词前“已” 动词后“已”

语言学界以晚唐五代为界,把汉语分为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历史时期,而习惯上又以东汉为界把古代汉语细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个时期。东汉在汉语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特别是以白话为主体的佛经,以其通俗化、口语化,历史年代确定,资料数量可观且真实可靠等优点,有其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本文以东汉译经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已”的各种用法,发现在东汉译经中的“已”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1.作时间副词,表示“已经”义;2.用于表示完成貌的句式中,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实现;3.同介词“以”,与方位名词或概数助词“来”结合成固定的形式,表示时间、地点、范围等关系;4.用在句末,表示语气,通“矣”。后两例较少且用法固定,本文不做讨论。下面对前两例作详尽的考察。

一、东汉译经中动词前“已”

“已”作为时间副词,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发生或事情已经完结,通常译作“已经”。它有作为时间副词的共性,一般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的前面作状语,修饰限制动词或动词短语,语义上通常指向作谓语的动词或动词短语。东汉译经中“已”也有其时间副词的独特性。下面就东汉译经中时间副词“已”的语法特征进行分析。

(一)从语法功能上来看,时间副词“已”在东汉译经中可以修饰行为动词、瞬间兼终结动词、状态动词、趋止动词、关系动词、时间名词、形容词等。

1.修饰限制行为动词,这一类在东汉译经中的数量较少。例如:

(1)如是昆弟亲属知识邻里,见哀离别视命欲断,地狱使者已到将入狱,在斯便转死,箭已射已,生死索行罪便牵往过世。(《地道经》)

(2)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罗汉也——生死已断,无复有结,悉坏牢狱,已得自在意、已善解智慧,为度诸天、龙王皆为之伏,所作已办,诸当为者已脱重担,便得所有,用正慧解,意得自在,所度无极——独阿难未也。(《阿閦佛国经》)

2.修饰限制瞬间兼终结动词。所谓瞬间兼终结动词,就是既表瞬间又表终结的动词。“已”修饰限制瞬间兼终结动词与“已”修饰限制行为动词相比,前者数量非常多,这种现象与东汉以前的文献中的现象相反。“已”所修饰的瞬间兼终结动词主要有:定、尽、灭、死、等。例如:

(3)亦有道弟子,是身已定喜乐,浇渍身行,可身一处无有不到从定喜乐,譬阪头泉水池,亦不从上来、亦不从东、亦不从南、亦不从西、亦不从北,但从泉多水润生遍泉水,为泉浇渍,无有一处不到水冷水。(《长阿含经》)

(4)所为人有,所为人有在生死,处处为舍身废坏灭,不复见命,已尽五阴、已舍命根、已灭死时,是名为死。(《四谛经》)

3.修饰限制状态动词。例如:

(5)其在会者、其闻是法,从本已作功德。(《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6)佛言:“有定意法,名成具光明。其有人闻之者,若能履行一日至七日,其功德福不可譬喻。其闻是法者,先世已供养百千亿佛,已于其坐具闻不疑,今生乃复值遇是成具光明定意法。”(《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4.修饰限制趋止动词。“已”所修饰限制的趋止动词主要有:出、到、退、入、还、坐、过。例如:

(7)佛言:“菩萨已入深慧,晓了沤和拘舍罗,其地道如是无所不作。”(《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8)至耆阇崛山中已到,佛从车已下自就其座,诸比丘、菩萨皆在前而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5.修饰限制关系动词。“已”所修饰的限制的关系动词主要有:证、成、在、有、得、获、为。例如:

(9)“汝等苾刍!此苦灭圣谛是所了法,如是已证,于所闻法如理作意,能生眼智明觉。”(《佛说转法轮经》)

(10)是法无所有法故,强为其名。明士闻是,莫怪莫疑,谛而思惟其法,不退不懈,斯为已得定意威神之护力也。(《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6.修饰限制时间名词。副词“已”修饰时间名词,只在《道行般若经》中有5例。例如:

(11)佛言:“云何,须菩提!但用是故,欲得是因致是,人民用是故勤苦,无有解已时。”(《道行般若经》)

7.修饰限制形容词。例如:

(12)贤者!苦老为何等?所各各疲疲人,其为是老,皱白力动以老,偻拄杖、鬓发堕、黑子生变变、根已熟、身欲坏、色已转、老已寿,是名为老。(《四谛经》)

(13)见盐王使问,从后现说:“世间已得多乐,根堕或身堕,畏命欲去,不得自在,病追促病已促,意便动,命尽忧近,便见梦令入大怖。”(《地道经》)

(14)有一臣言:“太子已大,宜当娶妻以回其志。”(《修行本起经》)

(15)佛告瓶沙:“王来已久,宫远早还,牛、马、人从,停住劳疲,比于后日,吾当诣城。”(《中本起经》)

8.和其他副词对举使用。例如:

(16)迦叶未到,已坐其床。迦叶问佛:“大道人从何径来?”佛言:“卿去后,吾东到弗于逮,取此果名阎逼,香美可食。”

(17)迦叶未至,已坐其床。迦叶问佛:“复从何面来?”答曰:“西诣拘耶尼,取阿摩勒果,汝可食之。”佛饭已去,迦叶复念:“是大沙门所作实神。”

9.修饰后面的否定词“未”“无”“不”“非”“没”。例如:

(18)若家因缘无有,已无有受,当何因缘有家?(《人本欲生经》)

(19)若楼若堂屋上覆盖,若便雨来,柞亦不渍椽亦不渍壁亦不渍,已不渍壁亦不腐椽亦不腐柞亦不腐,如是譬喻。(《七处三观经》)

10.“已”修饰“竟”“讫”“毕”。例如:

(20)已知要得佛、要中竟、要作、要并得、要已竟并、要已更无当要,当礼应、无所著,名闻无有量,所语言说。(《地道经》)

(21)“复次,舍利弗!阿閦佛身中自出火,还烧身已便作金色,即碎若芥子不复还复,讫已便自然生。”(《阿閦佛国经》)

(22)事已讫竟,至提惒竭所白言:“所作塔以成。”(《佛说阿阇世王经》)

(23)水盥已毕,如伸臂顷,佛与大众,恍惚而还,在精舍坐。(《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二)从句法分布来看,时间副词“已”可以单独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中。

1.时间副词“已”位于句首,一般是和前句相对或者用于对话中。

(24)未得般若波罗蜜者不得入。已得般若波罗蜜乃得入。(《道行般若经》)

(25)佛告憍陈如:“汝解此法不?”答言:“已解。世尊!”(《佛说转法轮经》)

2.时间副词“已”位于句中

(26)死法者,贤者,人已应受死,有是欲生,令我莫死,得不从是舍。(《四谛经》)

(27)人六持不爱: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识。从是得解,不共更,已断、已舍、已弃、已异、不用、寂然,是为苦尽。(《四谛经》)

除此之外,“已”可以连续出现在句中。例如:

(28)三为若学者言:“我有喜心等定意,已行已作已有,但意不止不可。”报言:“莫说是。何以故?无有是,已有等意定心,已行已增已有,宁不定不可耶?”(《长阿含十报法经》)

(29)以是二十二行,已习已行已多作,为满沙门,亦行者所思。(《普法义经》)

二、东汉译经中动词后“已”

(一)从“已”前面的动词种类来看,“已”作非谓语动词,以“V+(O)+已”的形式,放在谓语后面,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完成或实现。我们发现,在“V+(O)+已”这一格式中,“V”大多数是非持续性动词,据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式有“闻+(0)+已”“供养+(0)+已”“说+(0)+已”“见+(0)+已”“得+(0)+已”等。例如:

(30)佛告舍利弗:“阿閦佛说法时,诸菩萨摩诃萨承佛威神皆受法语、讽诵、持之。其不出家菩萨摩诃萨不面见佛所说时,在所坐处承佛威神皆亦闻法语,闻已即受、讽诵、持之;其出家菩萨摩诃萨身自面见佛说法时,及所行至坐处亦承佛威神皆闻,闻已即受、讽诵、持;是菩萨摩诃萨终亡已后俱持法语,所至生诸佛剎续念之。”(《阿閦佛国经》)

(31)佛语舍利弗:“从他方佛剎来生是间,是菩萨摩诃萨于他方供养佛已,从受问闻深般若波罗蜜故,以是复闻般若波罗蜜,自念言:‘我如见佛无异。”(《道行般若经》)

(32)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人本欲生经》)

(33)“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及五百女人,皆遥见如是。见已,皆大欢欣踊跃,自念言:‘我曹义不可于车上载,当下步入国耳。”(《道行般若经》)

(34)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后于我法中作沙门,今闻深经不解不信。”(《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二)从句法位置来看,“已”可以放在句中,也可以放在分句末,还可以放在句末。

1.句中“已”:“V已+其他成分”

(35)所行径处,诸菩萨各见佛,见已便念:“我之所见若如是。”(《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36)明日食时,佛持钵自到其家,取饭而还,食已欲澡漱口无水,天帝释即下以手指地,自然成池。(《中本起经》)

2.分句末“已”:“V(O)已,下句”

(37)佛说经已,文殊师利菩萨及诸菩萨等,皆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佛说内藏百宝经》)

(38)诸菩萨饭已,持钵跳掷虚空,行列而住,亦不堕地、亦不转摇。(《佛说阿阇世王经》)

3.句末“已”:“V(o)已”

(39)弥勒菩萨白佛:“我以从过去诸佛所已闻是法,持讽诵读已。”(《佛说阿阇世王经》)

(40)时有人行出入大空泽中,不得饮食,饥渴而卧出,便于梦中得香甘美食,饮食已。其觉腹中空,自念:“一切所有皆如梦耶?”(《般舟三昧经》)

从句法位置来看,“已”出现在分句末的频次最高,为171次;位于句中的“已”,为73次;“已”位于句末的频次最低,仅27次。“已”以“V(O)已,下句”形式较多,表示前一行为动作的结束,后面还有另外一个动作行为,两个动作往往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这和汉语中固有的表示完结的“已”完全不同。表示完结的“已”一般用在持续动词之后,表示事情的动作已经了结,后面不再继续接小句或短语。”

经名 句中 分句末 句末 “已”的总数

《长阿含经》 0 1 0 1

《人本欲生经》 0 7 0 7

《一切流摄守因经》 0 1 0 1

《四谛经》 0 0 0 0

《本相猗致敬》 0 0 0 0

《是法非法经》 0 0 0 0

《漏分布经》 0 0 0 0

《普法义经》 0 0 0 0

《佛说八正道经》 0 0 0 0

《七处三观经》 0 8 0 8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0 0 0 0

《阴持入经》 0 0 0 0

《禅行法想经》 0 1 0 1

《地道经》 1 5 1 7

《佛说法受尘经》 0 1 0 1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0 0 0 0

《禅行法想经》 0 0 0 0

《道行般若经》 28 69 12 109

《佛说兜沙经》 0 0 1 1

《阿閦佛国经》 15 14 3 32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0 2 0 2

《般舟三昧经》 16 13 1 30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 3 11 0 14

《佛说阿阇世王经》 1 7 3 11

《佛说内藏百宝经》 0 1 0 1

《法镜经》 0 3 0 3

《修行本起经》 0 2 0 2

《中本起经》 4 8 3 14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1 1 0 2

《佛说转法轮经》 1 2 0 3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2 14 3 19

共计 73 171 27 269

(三)从结构上来看,“已”在东汉译经中有三种句法结构:V已;VO已;OV已。

1.V已

(41)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人本欲生经》)

(42)时到,饭食便办,满钵自然在前,即取食。食已,钵便自然去,其剎饭食如是。(《阿閦佛国经》)

2.VO已

(43)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后于我法中作沙门,今闻深经不解不信。”(《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44)佛说经已,跋陀和菩萨等,舍利弗罗、摩目犍连、比丘阿难等,诸天、阿须轮、龙、鬼神、人民皆大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般舟三昧经》)

3.OV已

(45)阿罗汉道成已,便尽是间无处所,于泥洹中般泥洹,是故阿罗汉道不当于中住。(《道行般若经》)

(46)是诸菩萨摩诃萨自生意念欲从其剎至他方世界俱至诸如来所听所说法,为诸佛、世尊作礼、讽诵之、复重问意解,为诸佛作礼、讽诵已、重问意解已,便复还至阿閦如来所。(《阿閦佛国经》)

经名 V已 VO已 OV已 “已”的总数

《长阿含经》 1 0 0 1

《人本欲生经》 4 3 0 7

《一切流摄守因经》 0 0 1 1

《四谛经》 0 0 0 0

《本相猗致敬》 0 0 0 0

《是法非法经》 0 0 0 0

《漏分布经》 0 0 0 0

《普法义经》 0 0 0 0

《佛说八正道经》 0 0 0 0

《七处三观经》 2 5 1 8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0 0 0 0

《阴持入经》 0 0 0 0

《禅行法想经》 0 1 0 1

《地道经》 3 3 1 7

《佛说法受尘经》 0 1 0 1

《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 0 0 0 0

《禅行法想经》 0 0 0 0

《道行般若经》 48 46 15 109

《佛说兜沙经》 1 0 0 1

《阿閦佛国经》 25 5 2 32

《佛说遗日摩尼宝经》 0 2 0 2

《般舟三昧经》 11 19 0 30

《文殊师利问菩萨署》 6 7 1 14

《佛说阿阇世王经》 6 5 0 11

《佛说内藏百宝经》 0 1 0 1

《法镜经》 3 0 0 3

《修行本起经》 0 2 0 2

《中本起经》 5 9 0 14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2 0 0 2

《佛说转法轮经》 1 2 0 3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 10 9 0 19

共计 128 119 21 269

从上表可以看出,“已”在东汉译经中的三种句法结构“V已、VO已、OV已”中,经常会以“V已,VO已”这两种形式出现。

(四)动词后“已”与其他时态副词连用

在东汉译经中,动词后“已”与“既、即、便、复”这些表示时态的副词连用的现象比较常见。如:

(47)佛为我说经已,便不复见。(《道行般若经》)

(48)须达长者子闻是三昧已大欢喜,即悉讽受得作沙门,求是三昧八万岁。(《般舟三昧经》)

(49)佛饭已去,迦叶复念:“是大沙门所作实神。”(同上)

(50)“是时昙无竭菩萨欲使萨陀波伦菩萨成其功德故,悉受五百女人及五百乘车珍宝。既受已,复持反遗萨陀波伦菩萨,即自言:‘持五百女人为汝给使,及五百乘车珍宝。”

例(47)~(49)中的“已”具有完成动词“已”的实在意义,表示“说经、闻是三昧、饭”这些事件的结束。例(50)中,“已”没有实在动词意义,在句中并不是必须的,去掉后句子的意思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由此看来,“已”在东汉时期语义已经开始发生虚化。“已”在与“既”连用时,往往会放在“既”后面,而与其他时态副词连用时,位置一般位于前面。

三、动词后“已”的译者差异分析

吕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认为东汉译经有34部,许理和在《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附录中列出29部东汉译经,之后又在《关于初期汉译佛经的新思考》一文中从译经风格和术语翻译进行考证,认为《转法轮经》和《五阴譬喻经》也是东汉译经,将东汉译经的数目增加至31部。综合前人的考证,确定东汉译经为28部,约37万字。

其中,安士高(公元150-170)所著译经总数为16部,分别为《长阿含十报法经》1卷、《人本欲生经》1卷、《一切流摄守因经》1卷、《四谛经》1卷、《本相猗致经》1卷、《是法非法经》1卷、《漏分布经》1卷、《普法义经》1卷、《八正道经》1卷、《七处三观经》2卷、《大安般守意经》2卷、《阴持入经》2卷、《禅行法想经》1卷、《地道经》1卷、《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