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2016-06-21刘媛媛

现代语文 2016年5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考查初中语文

◎刘媛媛



个性化,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刘媛媛

随着社会改革开放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与世界诸多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交往关系,中国的改革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有力支持。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在文化、经济和政治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特别是中外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响不断持续深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内涵,感受异国文化的魅力。目前,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完善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体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功能作用,成为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存在固有范式

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固有范式。固有范式的教学方法,很容易忽略外国文学作品的独特性,而且,会致使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错误解读,这很可能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反映在教师缺乏有条理的教学思考,过于依赖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以及侧重学生的成绩结果等。当教师形成了教学方法的固有范式后,通常只会依靠教学模板来实施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进而会产生不良的懈怠心理,不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外国文学作品的内涵本质,忽略了学生受教的心理感受。

(二)文学作品熏陶易被忽略

在针对教师进行的是否会强化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作用调查中,60%左右的教师选择偶尔会强调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作用,35%左右的教师选择不会强调。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良好人格起着促进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没有突出外国文学作品的熏陶优势,其原因是教师本身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外国文化内涵,也无法通过外国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应试教育代替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能在教学改革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究其缘由,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考做准备,中考是针对初中学生的一种选拔性考试,整个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必须围绕中考展开。由于笔试考试是选拔优秀学生的决定因素,因此,笔试考试成为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其中包括对外国文学作品知识的考核评价。笔试考试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在某些程度上确实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情况,但试卷中选择外国文学作品作为考察内容的情况较少,并且总体难度较低,所以不能考核出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真实水平。

二、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策略

初中语文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思想理念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时,要真正了解外国文学作品对学生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的,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方法很可能不适合初中学生,进而容易出现教学质量下降、学生产生反感心理、教学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由此可见,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虽然,大多数初中语文教师认为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但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使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有助于个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能够在理解外国文化的深刻内涵的同时塑造良好人格,使自己在生活中能够熟练运用外国文化知识,但由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知识考核在试卷中所占比例不高,学生始终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外国文学作品。

三、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一)“个性化”的解读策略

“读”的本质,是认同作者作品中的观点;“解”的本质,是将读者的个人观点融入作品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读出作者、作品的新意。因此,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必须认识到作品本身并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个人境遇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展示作品诞生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情感去解读作品,学会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地分析作品,使学生全身心融入到作品中,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真正实现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全面解读。

教师可以在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巧妙设置悬念和疑问。悬念是读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内心感悟活动,比如关注故事的剧情发展,对人物命运转变的紧张心理状态等。悬念设置是文艺作品处理方式中的一种积极方式,包括设置悬念、解释悬念两个部分。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由教师巧妙地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疑问,推进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品,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恰当的时机适当点拨学生,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变色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设悬”和“释悬”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消除疑问。

案例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变色龙》的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认为主人公到底变了几次?

学生1:6次。

学生2:5次。

教师:有的同学认为主人公一共有5次变化,有的学生认为是6次,我们先不公布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在文中寻找正确答案。

……

教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来总结一下这篇文章,主人公在文中变了5次,但一共做出了6次判定。

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教师也可在学生带着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多元化”的比较策略

1.同中求异比较法

世界上存在的事物是由不同类别和层次构成的,即使属于同一类事物,也存在不同的性状。只有真正认识到事物的区别所在,才能掌握事物的根本特征,抓住其本质属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再塑生命》这篇文章中,主人公海伦·凯勒由于幼年患病丧失了听力和视力,无法看见色彩斑斓的世界,也无法欣赏美妙动听的旋律,但海伦·凯勒却凭借着坚强的个人意志面对自己的人生,勇敢地战胜了自身的残疾。再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讲述到,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绝不是简单的事情,在生活中的我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以及始终不能动摇的信心。即使工作条件再艰苦、遇到的困难挫折再多,我们也要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自信心。这两篇外国文学作品都表达了坚持和自信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新知识。

2.异中求同比较法

异中求同的比较法主要是寻找不同种类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和共性。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变色龙》、《热爱生命》和《人生》这三篇外国文学作品中,作者国籍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内容体裁不同,从表面来看并不存在联系之处,但只要通过仔细阅读、悉心思考,很容易发现这三篇外国文学作品在本质上是具有相同之处的。第一,这三篇文章全部以“生命”作为主题;第二,作者在创作写法层面都是亲身感悟、情感体验、观察思考自然生命现象和人类生命现象,因此存在着较多相同之处;第三,这三篇文章在表达作者个人情感体验和思想理念时,都采用形象描述的写法,对自然界和生命界的各种现象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述,同时具有生动性、隐藏性、暗示性和可读性的特征。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三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寻找三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三)“立体化”的测评策略

随着国家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初中语文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改变,作为考核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试内容也应进行相应的完善与改进。

第一,在针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评中要侧重考查学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识别和记忆能力,这是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阶段;第二,在针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测评中要特别注重考查学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领悟和理解能力,这是比基本能力考查高一层次的考查阶段;第三,在测评中要综合考查学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理解、归纳和整理能力,这是在基本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之上的能力考查层级;第四,还要加强考查学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该考查属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层级;第五,要全面考查学生对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个人表达能力的考查层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导致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问题的因素较多,包括教师个人水平、教学材料的选择、学生个人兴趣、考核评价方式等。要想彻底改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不断纠正自身的错误,积极探索改进方式,以此达到提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军.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5,(14).

[2]杜利平.品味语言·感受情感·体会意境:试述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3]程洛佳.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示例[J].语文建设,2014,(5).

[4]钱蓉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J].语文建设,2014,(24).

[5]王瑞丽.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多元探究[J].语文建设,2014,(29).

(刘媛媛 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语文组 235000)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考查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