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儿童34例中的应用

2016-06-21李婉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年9期
关键词:脑瘫效果

李婉妍

东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门诊,广东 东莞 523119



临床研究

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儿童34例中的应用

李婉妍

东莞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门诊,广东东莞523119

【摘要】目的:观察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8例脑瘫儿童为观察对象,按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予以感觉统合训练,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方法,比较两组患儿步态以及平衡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患侧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改善优于对照组,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单位面积轨迹长增大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瘫;感觉统合训练;效果

脑瘫是一种自受孕起始至婴幼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异常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1],尤其是痉挛性脑瘫的发生率占到全部脑瘫患儿的60%~70%,大部分患儿经过系统康复治疗后能够进行站立和行走,但步态异常等问题则成为进一步影响患儿生活的重要方面[2]。笔者利用感觉统合训练对脑瘫儿童加以干预,其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在本院随机抽取68例脑瘫儿童,符合《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3]标准且无需借助辅助器具可单独行走10m。68例患儿男童45例、女童23例,年龄3~8岁、平均(5.00±1.00)岁,身高0.80~1.20m,平均身高(1.00±0.15)m,体重14~23kg、平均体重(17.00±2.50)kg。脑瘫原因:早产儿28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0例。在患儿家属自愿情况下,按训练方法不同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对比分析,其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①合并智力障碍、语言障碍;②心肺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脑白质营养不良;③苯丙酮尿症、婴儿型脊髓性脊萎缩;④步态实验等评价过程中难以充分合作;⑤近6个月内存在外科手术;⑥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先天畸形。

1.3康复方法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康复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推拿,1次/d,每周5d,连续3个月。

观察组患儿给予感觉统合训练:①网缆上插棍训练:患儿俯卧于网缆上,于网缆前下方地面置插棍一套,插棍与插槽分离,前后晃动,嘱患儿将对应的插棍插入插槽;②滑板爬行训练:患儿俯卧于滑板之上,双下肢并拢抬起、双手着地,向前或后爬行;③蹦床训练:站于蹦床上,双脚并拢向上跳,或与康复师进行抛接球练习;④球池训练:患儿坐或卧于池中,身体埋于球池,给予球挤压;⑤平衡台训练:患儿站于平衡台之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患儿自行控制身体左右摇晃;⑥晃动平衡木训练:站于晃动平衡木上,抬头挺胸,目视前方、双脚交替前行;⑦旋转浴盆训练:患儿蹲站于浴盆之中,康复师扶盆边协助其旋转,2~3s/圈;⑧平衡脚踏车训练:双脚站立于踏板车上,双手扶住把手,向前或后骑行;感觉统合训练,30min/次、1次/d、5d/周,连续3个月。

1.4观察方法及指标于康复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步态(患侧站立足长、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以及平衡功能(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和单位面积轨迹长)。站立足长测量:患儿全足落地时,获取的足印长度,一般是以足跟后缘至第二趾骨末端间的距离;步行足长测量:患儿步行过程中所获得的足印长度,即以足印后缘至第二趾骨末端间的距离;步宽测量:两足跟中心点间的水平距离;步速测量:取患儿的平均步行速度。轨迹长测量:重心移动轨迹的总长;外周面积测量:患儿重心移动轨迹包围所形成的多边形表面积总和;左右偏移:患儿重心偏离中心的程度;矩形面积:患儿重心偏离中心最远处的重心点所形成的矩形面积;单位面积轨迹长:总轨迹除以外周面积。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步态指标对比观察组患儿患侧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步态指标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b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c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对比观察组患儿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单位面积轨迹长增大较对照组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平衡功能对比 ±s)

注:与本组治疗前相比,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bP<0.05。

3讨论

脑瘫儿童因中枢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存在有运动与感知觉异常,部分存在有感统失调,一部分虽无感统失调,但因为运动障碍而致自身提供的感觉缺少或感觉异常[4];同时脑瘫儿童会在触觉方面表现的过为敏感或是迟钝,尤其是前庭感觉会出现不协调情况,并且只有当前庭平衡和触觉正常时,本体觉才会正常。因此,积极进行身体协调训练、促进神经系统正常化是治疗儿童脑瘫的关键[5]。

感觉统合训练作为机体的有效协调方法,是患儿依据自身感官而获取的感觉信息,包括视、听、嗅、触、前庭和本体觉等,上述信息被传至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分析而形成的适应性反应能力[6]。基于此,笔者将此种训练方法运用于脑瘫儿童康复中,旨在纠正异常步态、改善其站立位平衡功能,从而使患儿整个身体可以和谐有效的运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从本研究结果可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的患儿患侧较步行足长、步宽和步速改善情况均优于未实施感觉统合训练者,且轨迹长、矩形面积、外周面积、左右偏移下降明显,单位面积轨迹长得以显著增大,表明感觉统合训练在脑瘫儿童中作用效果显著。因为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生长旺盛,大脑可塑性、易变性以及代偿和恢复能力较强,异常步态和运动尚未完全固定,所以,为脑功能的改善奠定了生理基础;而感觉统合训练方法正是根据脑瘫患儿特点、利用特制的器材、采用游戏运动的方式进行有目的性的训练,此种方法通过患儿的感官功能、增强感觉信息的输入,经过大脑的综合分析实现对外界信息处理不良加以矫正,促进强化大脑的整合功能,提升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改善患儿运动能力和生活能力等。

总之,感觉统合训练能有效抑制脑瘫儿童异常运动和姿势,促进其正常运动的良好发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红晓.小儿脑瘫早期干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中医儿科杂志,2012,8(2):52-55.

[2]李树春,李晓捷.儿童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3.

[3]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5(29):309.

[4]张玲,王跑球,丁玉莲,等.感觉统合训练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9,17(6):122-123.

[5]唐秀梅,钟陶.感觉统合训练联合音乐疗法对小儿脑瘫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0):2385-2389.

[6]金彩君,张丽华,单丽艳,等.感觉统合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206-210.

【中图分类号】R74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56-02

(收稿日期:2016.03.07)

猜你喜欢

脑瘫效果
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脑瘫姐妹为爸爸征婚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弹力绷带纠正脑瘫患儿髋关节内外旋的临床应用
29年前为脑瘫垂泪,如今却为拳王欢笑
组合练习难度大,贴近实战效果佳